logo资料库

2020-2021年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年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 及答案(部编版)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词语。 piān pì xī shuài huáng kǒng zhà lán tāng chí 【答案】偏僻 蟋蟀 惶恐 栅栏 汤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 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偏僻”“蟋蟀”“惶”“栅”“匙”容易写错。书写时 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找出每小题中含有错误读音的一个词语,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A.间.(jiān)断 B.挪.(nuó)移 C.书籍.(jí) ( ) (2)A.吻.(wěn)合 B.拨.(bá)弄 C.花圃.(pǔ) ( ) 【答案】 ①. A ②. B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 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间断 jiàn duàn,(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拨弄 bō nòng,用手脚或棍棒等来回地拨动等。 3. 找出每小题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A.悬灯结采 B.永无休止 C.独出心裁 D.奄奄一息 ( (2)A.一视同仁 B.无边无崖 C.软弱无力 D.一模一样 ( ) ) 【答案】 ①. A ②. 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悬灯结采”应为“悬灯结彩”意思:意思是挂着灯笼,系着彩球;形容节日、喜庆的景象。 “无边无崖”应为“无边无涯”意思:形容一块区域没有边界。或者没有边际。 4. 找出每小题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个,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A.百啭.(婉转地鸣叫) B.援.弓(引) C.焉.知非福(于是) ( ) (2)A.辩斗(打斗) B.学弈.(下棋) C.快走.踏清秋(跑) ( ) 【答案】 ①. C ②. 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 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 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焉:疑问代词,表示怎么(反问)。 辩斗:辩论,争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上“√”或“×”。 5.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运用了大量叠词,使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 6.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采用了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 ) ) 7. 《石灰吟》《马诗》《江上渔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咏叹石灰、马、鲈鱼,表 达了诗人的人生方向。 ( ) 8. 名著中的形象是多元的,好人与坏人都分得很清楚,对比很鲜明。 ( ) 【答案】5. √ 6. √ 7. × 8. ×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叙述正确。 【6 题详解】 本题叙述正确。 【7 题详解】 本题叙述错误。《石灰吟》这首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什么为己任,为了
社稷不惜什么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 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江上渔者》没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只是单纯的描写景色。 【8 题详解】 本题叙述错误。名著中的形象是多元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优缺点并存。 并不是所有的好人与坏人都分得很清楚,对比很鲜明。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论太阳大小的变化,一小儿从__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 小儿从____________角度出发,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北京的春节》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课文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 初一和元宵节这五天写得比较详细。我还知道描写春节的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迢迢牵牛星》借____________的传说抒发忧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写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下谁人不识君”表达的意思相反。 【答案】 ①. 视觉 ②. 感觉 ③.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不一样 ④. 时间 ⑤. 爆竹声中一岁除 ⑥. 春风送暖入屠苏 ⑦. 牛郎织女 ⑧. 劝君更 尽一杯酒 ⑨. 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 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 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 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 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 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
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 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诗词歌赋默写。《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 1951 年创作 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 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 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 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北京的春节》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的最详细的是(腊月、除夕、正月初一、正 月十五元宵节)四个部分。 描写春节的古诗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3)本题考查古诗词理解和默写。《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 语。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 苦忧伤的心情。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 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 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 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 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 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 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 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 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 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 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
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0. 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波莉姨妈戴个老花镜、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对汤姆要求很严格。 B. 贝基·撒切尔活泼可爱、一双蓝眼睛漂亮迷人,还有两条金黄的大辫子。 C. 汤姆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一件好玩的事,说明他十分懒惰,还会说谎。 D. 哈克贝利·费恩心地纯良、不受约束,汤姆把他当作知心朋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密 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 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 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 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C 项人物表述错误。汤姆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一件好玩的事,汤姆只是使用了激将法,让小伙 伴帮自己做事,并没有说明他十分懒惰,还会说谎,这恰恰表现出他的聪明。 11. 下面选项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酒鬼、糊涂鬼——穆夫·波特 B. 赤手大盗——印第安·乔 C. 西班牙海盗黑衣侠——汤姆·索亚 D. 海上死神——乔·哈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密 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 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 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 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B 项人物形象对应错误。“赤手大盗”指的是哈克贝利·费恩。 12. 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汤姆侦查出印第安人乔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趁乔外出时搬走钱箱。 B. 印第安人对寡妇下毒手,汤姆在一户人家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C. 汤姆、乔和哈克一起离家出走,在杰克逊岛过着冒险的生活。 D. 半夜,汤姆和哈克贝利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时,遇上一场谋杀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密 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 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 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 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B 项理解错误。救寡妇的是哈克,不是汤姆。一天晚上,哈克发现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挟 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务,就远远地跟踪。印第安人来到一个寡妇的山庄, 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13. 汤姆在姨妈眼中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A. 敢于冒险、勇敢正义 B. 不服管教、调皮捣蛋 C. 足智多谋、坚持不懈 D. 有理想、有抱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外国名著的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密 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 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 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 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小说中,汤姆在姨妈眼中是一个不服管教、调皮捣蛋的孩子。 14. 下列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 希德是姨妈眼里的好孩子,汤姆认为他很卑鄙。 B. 汤姆和贝基因为参加野餐活动被困在山洞里三天三夜。 C. 小说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遵规守纪的美好心灵。 D. 贝基撕坏了教授解剖学书里的彩色插页——人体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 1876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 在 19 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 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15. 下列诗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山多盛世,赏玩夜忘归。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D.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A 项诗句有误。出自唐代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全诗为: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 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盛世——胜事 16. 关于杜甫的《春望》,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中的“国”指的是都城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 B. 这首诗中的“烽火”指的是安史之乱的战火。 C. “城春草木深”中的“城”指的是四川成都。 D. 《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将亡深切的感伤之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和字词解释。 唐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 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城:长安城。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 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 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 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 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 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 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7.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中“冠者”指的是( ) A. 有学问的冠冕者。 B. 戴着高帽子的人。 C. 行过冠礼的成年人。 D. 二十个戴着帽子的年轻男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翻译: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成年 人。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18. 下列名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 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