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年北京市燕山区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年北京市燕山区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 1.(12 分)学校开展“探民俗文化,感千年底蕴”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 务。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 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 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 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 《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① “得中”② “得 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后又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因 此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寄托 思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 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后又附会纪念屈原 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 文化内涵,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而在传承发展中,端午节又杂 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 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给加点字注音,在 内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祟 哀 蕴含(yùn) 不辍(zhuì) B.崇 衰 蕴含(wēn) 不辍(chuò) C.崇 哀 蕴含(yùn) 不辍(chuò) D.祟 衰 蕴含(wēn) 不辍(zhuì) (2)在文段中横线上填入一组关联词,使语句连贯,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既②又 B.①之所以②是因为 C.①虽然②但是 D.①因为②所以 (3)一位同学找到一幅端午节的书法作品,但是其中的“端午”两字被破坏了,你认为 下面哪一幅作品与原作品最为匹配
(4)相传,古时陈、李两才子,常作对互娱。一次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陈才子吟 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 。”那李才子脱口而出对出上联:“天气 , 霜降屋檐成 。”两人不禁相视一笑。请你猜猜,两位才子的对联是如何对的? (提示:对联在音韵上讲究上仄下平,上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为三声或四声,下联 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为一声或二声) A.小雪 大寒 端午 B.端午 小雪 大寒 C.端午 清明 小雪 D.重阳 大寒 小雪 (5)很多名家都写过跟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鲁迅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习俗 B.沈从文的《腊八粥》从孩子的视角表达了他对腊八粥的喜爱。 C.《藏戏》为大家介绍了藏族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 D.《迢迢牵牛星》是一首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的古诗。 (6)下列诗句与所描写的节日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旦。 二、古诗文阅读(共 21 分) 2.(7 分)默写。 (1) ,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2)粉骨碎身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 (3)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4)盈盈一水间, 。(《古诗十九首》) (5)“风”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经常借“风”传情,比如韩翃在《寒食》中写
到 ,郑燮在《竹石》中则说 ,你还能想到哪些含有“风”字的诗句, 请再写出一句(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 3.(7 分)阅读《十五夜望月》和《望月怀远》,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思落谁家? 对影成三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1)《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借景抒情,借助中秋节“ , ”的景象(用原 文回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你还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请写出前后连续的两句。 答: , 4.(7 分)阅读古文,完成后面问题。 弈秋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②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通.国 B.善.弈 C.援弓缴而射之. D.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交通. 与人为善. 与之.俱学 学以.致用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翻译:虽然他们和弈秋一起学下棋,但是不如弈秋学得好。 理解:这句话通过学习的结果,表明了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B.为是其智弗若与? 翻译:难道是因为他(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理解:这句话用反问的形式,表明学习的态度很重要,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3)文学作品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中心,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寓言故事,完成文后表格。 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③,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清)孙诒让《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 měng):金线蛙,蛙的一种。③擗:同“敝”, 困、疲劳。 题目 《弈秋》 对比对象 ① 《多言何益》 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 按时啼叫的雄鸡 三、名著阅读(5 分) 寓意 ② ③ 5.(5 分)神奇的想象是很多名著的共同特点,就你读过的一本名著,结合其具体内容,谈 谈其神奇之处。 答: 四、现代文阅读 6.(9 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端午节,是吃粽子的节日,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 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 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 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 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 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 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 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
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 断持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端午奇妙游》的播出,在《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 之后,河南卫视再次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而出圈。娱乐至上,流量为王, 当很多人、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之时,河南卫视如一股清流般席卷海 内外,重燃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各大卫视都是以 娱乐为主流,推崇流行文化,靠综艺和明星来吸引观众。而如今,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 没有明星大咖,甚至大部分都是普通素人,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舞台,大部分都是实地取 景,但是节目背后却有着无尽的文化资源和节目组所有人员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热 爱和钻研。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住初心, 持续出新,才有不断“出圈”的精品,才有沛然不可遏抑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 在我国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 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 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 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 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 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 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 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 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 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 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选出下面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凭借着豪华的明星阵容、炫彩的舞台效果,在各大卫视中领衔出圈。 B.对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是河南卫视获得众多赞誉的主要原因。 C.我国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 发展。 D.过节的方式会发生变化,但是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持
续传承。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用“因为……所以……”谈谈你的认识。 答: (3)结合上文和下面的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弘扬我们的民俗文化? 链接材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家出台的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在 2006 年 10 月 25 日文化部部务 会议审议通过,于 2006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链接材料二:非遗传承在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例如光明网充分 调动多种优质资源,线上线下结合,通过“非遗敬•匠心”“青春遇见戏”等中国传统戏 曲直播活动,让网友近距离的了解非遗技艺、了解非遗传承人,并把传承人培育成“网 红”,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引发了网民对传统文 化的兴趣,把非遗“激”活了。 答: 7.(13 分)阅读下面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兔爷儿 金波 ①小白兔向来是孩子们的宠物,雪白的绒毛,通红的眼睛,尤其是温顺的性格,让我们 格外爱怜。每年中秋节,市面上除了卖月饼、水果、干果外,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 就属泥塑兔儿爷了。 ②本是兔儿,偏以“爷”相称,这在别的动物中,绝无这种殊荣。“爷”字向来是与长辈、 与威严连在一起的。在人间不说,单就诸神而论,我有时候就知道有“灶王爷”“财神爷”; 对这些“爷”们,需格外敬畏,以免招灾惹祸。 ③这兔儿爷,虽然也算得上广寒宫里的“神兔”,即使称得上“爷”,我们也并不惧怕它, 相反,都觉得这兔儿爷和我们最平等、最亲近。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 爷来和我们玩耍。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别的玩具所不能代替的。 ④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喜爱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 童话色彩。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那样子格外引人遐想。 ⑤那时候,每逢买来一个兔儿爷,总是沉甸甸地抱在怀里,和它脸对脸地对视好久。兔 儿爷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很有神。三瓣嘴儿闭得紧紧的,显得很严肃。脸蛋儿总是施着 淡淡的胭脂,样子有些滑稽可笑。 ⑥兔儿爷的穿着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着大红袍,有的披着甲胄,有的背插令旗,样子 很是威武。 ⑦兔儿爷可不是卧在那儿,而是骑着老虎,或者狮子,或者麒麟,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无往而不胜。 ⑧在我买到的众多的兔儿爷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呱嗒呱嗒嘴”兔儿爷。这种兔儿 爷嘴唇会动,一动就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原来有一根线连着嘴唇,从中空的身体 里伸到脚下,用手一拽,嘴儿一张一合,就会发出声响。 ⑨说起兔儿爷,本是中秋祭月的象征;以兔代月,又是源于兔居月中捣药的神话。妇女 拜月,供的是“月光码儿”,我们儿童效法妇女,供的是兔儿爷。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 拜月是游戏,兔儿爷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了。 ⑩小时候,年年中秋节都要买一个兔儿爷。开始,由于年龄小,买个二三寸高的,随着 年龄增长,买的兔儿爷也越来越大。我买过的兔儿爷,最大的有身高一尺的。 ⑪兔儿爷最大的有二三尺高。这么高的,我没买过,一来因为抱不动,二来也没地方摆。 ⑫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儿的。 (1)文章首先通过孩子们的宠物小白兔引出了文章主角兔爷儿,之后又依次介绍了 ① ,② ,接着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兔爷儿的象征意义和尺寸。 (2)文章中作者对兔儿爷的喜爱溢于言表,请你从两个划线句子中任选一个,分析作者 是如何做到的? 答: (3)兔爷有很多形象,不同的兔爷寓意不一样。坐象兔爷,寓意为吉祥如意,象与祥同 音,象本身也是祥瑞的象征;坐虎兔爷,寓意为事业兴盛,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者, 因此骑虎兔爷象征事业有成,人脉广博;麒麟兔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 学识广博,学业有成;坐葫芦兔爷,象征着福禄双全,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葫芦在民间 也是平安吉祥的化身…… 请你从下面的兔爷形象中选择一个,送给你的朋友,同时要向朋友描绘它的样子, 并借兔爷送上你的祝福。(介绍的时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4)分号的作用有 A.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B.表示多重句子中第一层分句与后 面分句之间的停顿(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 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儿的”这句话中分号的作用是哪一种?(填选项即
可) 答: (5)请你揣摩一下作者写下最后一句话:“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 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儿的”时的心理活动。 答: 五、写作任选其一,完成作文。(40 分) 8.(40 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节日,更是为人们的 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元宵节可以和家人吃元宵,也可以和朋友看花灯;清明节可以和 家人一起祭祖怀思,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游踏青;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还可以举 办“诗词吟诵会”……节日长假,我们可以参与传统民俗活动,也可以采用现代的方式 出游放松,无论哪一种方式,节日里总有一些记得记录的故事发生。请以“节日里的故 事”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 字以上;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学 校。 9.《骑鹅旅行记》讲述了 14 岁男孩尼尔斯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的故 事。历险过程中,他看到了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 许多故事传说,也饱尝了不少风险和苦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如果尼尔斯 来到了中国,碰巧赶上我国的某个节日,而你也恰巧在参与节日活动,你们之间会发生 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你设定中心,自拟题目,写一个故事。 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 字以上;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学 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