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 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下列变化中,属于的化学变化的是( ) A. 烧杯破裂 B. 氨水挥发 C. 冰雪融化 D. 木材燃 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烧杯破裂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项错误; B、氨水挥发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 误; C、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 误; D、木材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2.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B. D. A. C.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面最低处齐平,图示操作错误;
B、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溶液时,瓶塞应倒放以防止污染,图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图示操作错误; D、为了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后再进一步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位于试管口 上方垂直滴加,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 D。 3. 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帮 助人缓解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C. 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 氧气可以燃烧 【答案】C 【解析】 吸氧可以帮助人缓解高原反应的原因是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故选 C。 4. 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及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某种物质的是( ) B. H C. Fe3+ D. N2 A. Al 【答案】A 【解析】 【详解】A. Al 可表示铝这种物质、表示铝元素、一个铝原子,此选项符合题意; B. H 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Fe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N2 表示氮气、氮气由氮元素组成、一个氮分子、一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此选项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5. 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 象 解 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6000L 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夏天比冬天温度高,水中的水分子运动快,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此项正确。 B 由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所以气体被压缩成液体或固体时,其体积可以缩小很多倍。 此项正确。 C 在无外力的情况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是因为水分子和花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 则运动。此项正确。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气体体积膨胀。 分子本身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此项错误。 故选 D。 【点睛】可用分子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且二者受温度影响;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 象。 6. 我们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探究,下列关于“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 气体”的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B. 气体集满后,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 C. 将集气瓶盛半瓶水后,用手堵住瓶口再将集气瓶倒放到水里 D. 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临时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
【详解】A、人体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集气瓶应该正放在 桌面上,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气体集满后,应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故 B 符合题意; C、收集时应将集气瓶内装满水,故 C 不符合题意; D、制取气体的规范操作应该将气体收集好之后直接进行贴签保存,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注意实验室收集气体的规范操作即可。 7. 考古学家常利用古生物遗骸中某元素的含量来推断该生物死亡的年代。其中测定碳-14 的含量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已知碳-14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6。则下列 关于碳-14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 6 B. 核电荷数为 6 C. 电子数为 8 D. 质子数 和中子数的差为 8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4-6=8,错误; B、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 6,正确;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等于 6,错误; D、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差为 8-6=2,错误; 故选 B。 8. 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B.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 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选项 A 不正
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了变化,分子可再分,选项 B 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 C 正确; D、由反应的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是化合反应,选项 D 不正确。故选 C。 【点睛】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 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 关键。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 烈燃烧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答案】D 【解析】 A. 木炭燃烧后生成无色气体,错误;B. 加热到发红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 烧,错误;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错误;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正 确。故选 D。 10. 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15mL,倒出部 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9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 小于 6mL B. 大于 6mL C. 等于 6mL D. 无法确 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15mL,说 明液体的体积为 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9mL,俯视读数,读取 数值大于实际数值,则剩余液体的体积小于 9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 6mL。 故选 B。 二、选择题(每题有 1-2 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1. 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C. 【答案】BC 【解析】 B. D. 【详解】A、图中表示一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图中表示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选项 B 符合题意; C、图中表示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选项 C 符合题意; D、图中表示一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2.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和水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 烟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详解】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 A 符合题意;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 C 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白烟而不是雾,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准确记忆氧气和这些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即可。 13. 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能构成不同分子 C. 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 化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B、相同原子能构成不同分子,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也可构成臭氧分子,此选项正确; C、分子与构成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比原子质量大,但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质 量,此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新的分子生成,所以分子种类一 定发生变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 BD。 14. 元素是化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粒子的总称 B.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D.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错误; B、 物质都由元素组成,正确; 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如钠原子中有 11 个质子,12 个中子, 正确;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正确。 故选 A。 15. 某同学误将少量 KMnO4 当成 MnO2 加入 KClO3 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 代表氯化钾 B. t1 时刻,KMnO4 开始分解 C. t2 时刻,O2 开始产生 D. 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 不变 【答案】AB 【解析】 【分析】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 化作用,高锰酸钾先分解,氯酸钾后分解。由图可知:b 的质量比 a 的质量先减少,说明 b 是高锰酸钾,a 是氯酸钾。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有氧气生成,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 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的增加。t2 时刻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 气,氯化钾的质量开始增加,所以 c 是氯化钾。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t2 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的质量逐渐 增加,选项 A 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质量减少,选项 B 正确; C、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就有氧气产生,t2 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再次产生氧气,选项 C 错误; D、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在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之前,二氧化 锰的质量在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分解完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选项 D 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分解,要注意它们分解的先后顺序,在分解过程中 物质的质量变化规律。正确的把图像的变化规律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是学生需要掌握一项 技能。 三、填空题 1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氖气④氮气⑤木炭⑥细铁丝。选择适当物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