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字面上来理解,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自己发明并制造的理智能力。埃特尔在考察了若干
人工智能的定义之后,认为赖斯的定义最为赅简并解决了其他定义的矛盾:“人工智能就是
关于如何使计算机去做现在由人做得更好的事情的研究。”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定
义,回避了实质的规定。关于人工智能之“人工”的意义,人们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不同,而
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争执点:第一,
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第二,类人的人工智能与非类人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在学术文献中通常称为人工一般智能或超级智能,乃是指一种能够自主地
学习、行动、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智能,亦即它是一种能够成功地从事人类任何智力工作
的机器智能。在这个意义上,它等于一种人工自为者。相应地,弱人工智能就是非自主的智
能,不是自为者,而是人类智能的替力或助手。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只能执行人类设定的目
的并听命于人类而行动。它能够代替人类处理许多人类智能难以完成的计算、学习、搜索、
感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与任务,只是这些工作与任务都由人设计和指定,行动的指令亦由
人发出,并且随时根据人的意志而中止。
人类智能是以生命为基础的高级理性能力,因此,诸如生命的自我维持所必需的新陈代
谢、自我复制和成长,乃是人类自为者的自然基础和条件。那么,作为自为者,人工一般智
能是否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否则,作为一种物质系统,它存在的根据和条件始终受人控
制和供给,也就难以真正成为自为者。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下很难设想那种兼具自主
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产生出来,因此,人工自为者在可预见的未
来暂时不会出现。当下迅速崛起和进步的人工智能主流,事实上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在专
域的能力远胜人类智能。这些能力现在还在快速地提升和拓展。除了技术任务和弈棋,它们
现在也能谱曲、绘画、写诗,进入了人类自以为傲的艺术领域。
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
受到根本性的挑战。第一,人类除了自己的理智,还没有见识过任何其他类型的智能或理智,
现在这种智能已不再是抽象的可能性,而是具备了若干现实基础的可能性。第二,除了人类
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在这个宇宙中,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智能。这样的观点亦具有相
当有力的理论根据。因此,对当代人来说,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同类的存在不再是科学幻想,
而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努力的一个方向,并且这种努力看起来愈益逼近其现实性。哲学
在这里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先前一切有关人性和理性的理论都
要予以重新的审视,而对其他可能的理智能力则要从头理解和认识。
(摘编自孙伟平《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
材料二:
诗歌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也不以量取胜,又无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必要花费巨
大的代价开发人工智能写诗的能力?人类开发人工智能往往基于工具性的目的,而诗歌创作
往往基于情感的寄托,这一问题或许可做如下类比:前者如保姆,后者如母亲﹔开发人工智
能保姆有必要,开发人工智能母亲是否有必要?后者本身与人类的属性相重合:人们寄望于
后者的主要不是工具价值,而是情感价值。所以对后者来说,人类的身份至关重要,绝非可
有可无——一个具备保姆功能的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保姆,一个具备母亲功能的人工智能则不
可能代替母亲。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有什么好处呢?目前人工智能“诗人”尚处于模仿
已有诗歌的阶段,对诗歌的开拓与发展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助益。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能够在
真正意义上创作诗歌的前提是主体意识、能纯熟地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
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旦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出现,
诗歌创作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
平而鸣者也。”如果我们认可王国维的这一观点,那么诗歌本质上正是情感“不得其平”而
生成的表达欲望。正如肉体会饥饿一样,这样的欲望是“不教而能”的,而一旦拥有这样的
欲望凭借语言能力和人工智能本身的存储和运算优势,人工智能距离创作真正的诗歌只有一
步之遥,举足可至。换言之,写诗的能力附属于强人工智能,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单独
开发。在强人工智能出现前一味关注这一能力,恐怕有事倍功半甚至无解之虞。
即便强人工智能开发成功,也如人类的期望写出了真正的诗歌,届时或许会有一个新的
问题出现:强人工智能何以必须用人类能够欣赏的方式表达情感?人类固然在有意无意地以
人的标准塑造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终究是一种与人类不同的智慧体,它们真实的表达方式
很有可能无法移情于人类,正如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以无机物
为载体的人工智能,人类与动物皆属有机物,关系更近),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智
能仍然采用符合人类预期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是一种缺乏真正意
图的模仿。换言之,创造符合人类审美的诗歌对人工智能未必有必要。
(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诗歌论》)
)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人工”的意义与“智能”的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分歧巨大。
B.人工智能有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之分;后者不能自主,须听命于人类的指令。
C.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是强人工智能,是不可能产生的。
D.如果出现了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其他类型智能,那么人类就不再需要哲学基础理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宇宙中可能存在人类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该观点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B.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它自然就可以创作出诗歌。
C.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也难以体会以无机物为载体的人工智能的真实的表达方式
D.强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都是缺乏真正的意图的,是对人类情感表达的生硬地模仿。
3.下列各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 分)(
A.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文本突破了当下的诗歌概念,对既有的诗歌定义及
其诗学法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B.人工智能在未来不论如何发展都难以取代以“人”作为主体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反而会
引发艺术领域的革命,驱使艺术家不断革新艺术样式。
C.诗歌创作主要靠人的形象思维,即人的直觉和灵感,以境界为先,人工智能很难做到;
所以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是不可取的。
D.人工智能诗歌使艺术的原真性标准失效,艺术品的光韵渐渐凋谢,原始诗歌被不断“再
生产”,使文学作品趋于均质化,程式化,大众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性渐渐模糊。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年关
庞滟
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
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
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两个孩子从小就
惧他,像老鼠见猫。他对闺女不待见,总觉得替别人家养了媳妇,怎么算都是亏了;稀罕儿
子却不对脾气,俩人见面就吵。不管怎么吵,他还是疼儿子——没黑没白地土里刨、水里捞,
挣来的钱都拿去培养儿子了。
争气的儿子给他脸上贴了金,却忙得没时间回来看他,经常寄回一些食品和用品。他见
人就显摆:看看这贵重东西,多好啊!都是我那当官的儿子孝敬老子的。
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
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
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
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
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
望着城市喧嚣的烟火,他想到了野地里遗留的候鸟,身体里流窜着冬天的风。临走前,他买
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
回到村里,老陈一脸张灯结彩,逢人就散烟、发糖,喜气洋洋地说,在儿子家过的年,
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城里人放的礼炮那个好看呦,欢天喜地闹腾个没完呀。村里人都夸
他养了个好儿子,这让他憋屈的心敞亮起来。
今年。老陈提前两个月给儿女打电话预约过年。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
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电话断了。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
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
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他气得
火冒三丈——我不差钱啊,都给我回来!
年三十这天。他把屋子烧得暖烘烘的,把老伴的照片擦得亮亮的,盼着两个孩子能回家
过年。一个月前,他又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儿子必须回家过年,告诉闺女,卖菜的钱别计较,
爸都补给你。
日头过了中天。一趟趟闯进北风里的老陈,连儿子闺女的影儿都没瞅见。他压住火,打
儿子手机老不在服务区,给儿媳打过去,软了声音说:我说啊,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再忙,
也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回去啊。
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
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
老陈望着一屋子年货唉声叹气,找来一辆车赶往小镇的闺女家。这一路,他想起对闺女
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难受得心慌气短。
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
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
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
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晚饭后,出去放
烟花。老陈看着热闹的街景,热闹的人群,想到空荡荡的房子,想到忙碌的儿子,他低下头
去,偷着抹眼睛。
爸,我又啥做错了吗?打我骂我都行,您别这样,我心里难受啊!闺女哽咽地说,从小
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
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
闺女啊,是爸爸错了,你没错。你们需要爸爸时,我没做好。现在你们不需要了,我偏
要做爸爸,都怪我不好。不管穷富,一起过年就好!老陈的眼泪又冒了出来。
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
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随着敲门声,儿子扑进来,激动地喊着:“爸,过年好!
是山区的乡亲们一锹一锹铲通了山路上的雪,把我送到火车站,说啥也要让我回家,让我代
他们给您拜年!”
老陈一迭声地答应着:“过年好,过年好!乡亲们,大家伙儿都过年好啊!”
说着说着,老陈竟有点哽噎了,满脸笑容像凝固了一样。
(有删改)
)
)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陈见人就显摆儿子买的东西,体现了他的自我安慰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B.儿子一心忙于山区扶贫,过年都不愿回家,老陈对此做法还是能够理解的。
C.老陈骂儿子是不孝子,要补女儿的卖菜钱,表现了他对过个团圆年的渴盼。
D.儿子大年初一回到家,带来山区乡亲们的祝福,让老陈圆了团圆年的愿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用“经了霜冻的老白菜”比喻老陈,并且说他一天比一天发蔫,说明老陈在老伴去
世后孤独的生活境遇。
B.小说叙写老陈孤独地在候车室里过了年,回家时买了一兜子糖果散给大家的情节,表现
了老陈内心的无奈与凄凉。
C.老陈往闺女家赶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对闺女的不好,难受得心慌气短,这种情况一直到
最后儿子来家过年才有改变。
D.老陈在菜市场与闺女一家人见面的场面描写,与文章开头对闺女的不待见相照应,也表
明闺女一家生活的不易。
8.内心独白,是人物在内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说:“在内心独白中,
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
而为文而已。”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为老陈设计两处内心独白。(4 分)
9.有人说老陈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
哪种说法,结合内容说明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①。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
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
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
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
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
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②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
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
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
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
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
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
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
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
[注]①田文,魏贵戚重臣,德高望重。②尚: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赵、韩,战国七雄之三,三家瓜分晋国而立
B.从横,即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南北为横,东西为纵。
C.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D.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做西河太守,有声名。魏相田文也承认多事不如吴起。
B.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当田文反问他时,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
相国。
C.吴起为人廉洁而以名声自喜。因此,魏相公叔利用这一点要让吴起离开,终令吴起离魏
奔楚。
D.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
之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14.为什么不用吴起为相,而用田文为相?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①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②却自惊。
[注]①飕飗:寒风凛冽的样子。②安仁为西晋著名诗人潘岳,字安仁。他在三十一岁时,因
感于时光流逝而作《秋兴赋》,其中有“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的衰老之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晚雨秋阴”四字,暗扣题目,暗中点出节令正值凉气袭人的深秋。
B.首联言酒醒后仍是“心绪杳难平”,给人以“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感。
C.“红叶飕飗竞鼓声”运用比喻手法,言红叶飕飗之声犹如锣鼓声响。
)
D.前四句借用“雨”“酒”“黄花”“红叶”等意象,渲染作者内心的愁绪。
16.诗中采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来表现自己“心绪杳难平”?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认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因为“______”,所以“我”跟随他学习;
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因为“______”,所以“我”也跟随他学习。
(3)苏轼《赤壁赋》中,诗人感叹自己人生很短暂而世界万物却永恒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胡同
是城市的脉络,是生活的场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熟悉
家门口的胡同,对它的过往和趣事______,饱含着深厚的胡同情结。
除交通外,胡同还承担着其他功能。元朝定都北京,建立了以四合院为主的居住模式,
四合院的连排相依,自然形成了胡同。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还为
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北京的胡同有着不同的故事。在东单船板胡同一带原本有水路
和通惠河相连。运粮船一部分继续航行到积水潭,另一部分在船板胡同卸货售卖,______
形成东西走向的繁华街市,由于北京人将江南产的糯米称为“江米”,______,这条街也称
之为“江米街”。胡同和名人是______,相辅相成的。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号称史上“最
牛胡同”之一。很多机构曾在此办公,很多名人在此居住,史家胡同有了“一条胡同,半个
中国”之称。
胡同是有形的,它规划了北京居民的生活单元;胡同是无形的,它是北京人心中的文化
爱屋及乌
民胞物与
爱屋及乌
民胞物与
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寸步不离
寸步不离
)
)
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
长此以往
长此以往
符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如数家珍
B.耳熟能详
C.耳熟能详
D.如数家珍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B.不仅它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更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C.它不仅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D.它不仅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还为街坊的划分提供了界限依据。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兼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当家中出现苍蝇或蟑螂等虫子时,通常会使用杀虫剂。(
)。在神经系统运作机制上,
昆虫与人类的确有共通之处。但通过严格的毒性实验的现代杀虫剂,只要按规定用法和用量
使用,对人体和宠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理由有三。
首先,相对人和宠物的身体而言,①。成年人体重大约为 60 千克,而害虫体重约在几
毫克到 1 克之间,相差几万倍到 1000 万倍。要想让杀虫剂对人和宠物起到同样影响,单纯
从数字计算来看,杀虫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达到几万倍到 1000 万倍。
其次,人体中含有能分解杀虫剂成分的解毒酶。②,人体具有的酶数量更多也更强大,
杀虫剂成分在抵达神经细胞之前已完成了分解。
第三,杀虫剂成分各不相同,③。例如,有一种名为“BT”的成分,只在昆虫消化道的
碱性环境内才会被分解产生毒性。由于人体的胃是酸性的,所以即使 BT 进入也不会产生毒
性。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但是有人就会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B.既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就会有人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C.既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有人也会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D.虽然杀虫剂能杀灭昆虫,因此有人担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
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上述名言写
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①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以“保姆”和“母亲”类比(喻指)人工智能的“工具
性”和“情感性”,指出开发人工智能保姆的必要性,而开发人工智能母亲无必要,因为工
具价值无法取代情感价值。②引证:引用王国维的观点,论说诗歌本质是情感“不得其平”
而生成的表达欲望。(每点 2 分)
5.①先简说人工智能的定义并指出其理解上的分歧;(1 分)②然后分别解说强人工智能与
弱人工智能的性质特点;(l 分)③再阐述人工自为的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暂时无法出
现;(2 分)④最后指出类人智能将给有关人的哲学基础理论带来根本性挑战。(2 分)(意思
对即可)
6.B(“不愿回家”错;“能够理解”也不妥。)
7.C(“这种情况一直到最后儿子来家过年才有改变”错,原文有“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
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
8.示例:第一处:“别人家都是一家团圆,只有我这个老头子孤单受罪啊!”第二处:“闺女
啊,爸爸以前对你不好,现在却要你来照顾我,惭愧啊!”(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主人公是老陈。①小说中的“年关”指过年对于老陈来说是一道关口,每年都
要盼着儿子、女儿回家过年,但他的愿望往往会落空。②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以老陈的视角展
开叙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都是通过老陈的视角观察叙述,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③小说表
现了对时下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反思。老陈对儿子、女儿回家过年的渴望,与儿子、女儿自
己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他孤独生活的现状,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示例二:主人公是老陈的儿子和女儿。①小说中的“年关”对于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来说是关
口,儿子要为工作忙碌,女儿要为生活忙碌,他们却不能陪老父亲过年。②老陈的儿子和女
儿是老陈生活的寄托,小说虽然以老陈的视角来叙事,但更多的篇幅是在表现儿子和女儿的
生活情景,老陈只起到线索的作用,只是情节推动者。③小说的主题主要为了表现新时代的
年轻人为了“大家”“小家”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正是这群年轻
人的代表。(任选一点回答,言之有理即可。6 分)
10.C(参考标点: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
罪,遂去,即之楚。)
11.B(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12.C(魏相公叔设计是要除去吴起,而非“要让吴起离开”。)
13.(1)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命,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与我吴起比,谁更厉害?(“将”
“谋”“孰与”各 1 分,句意 1 分)
(2)以下嫁公主试探他,吴起有久留之心就定会接受,无久留之心就定会推辞。用这方法
便可预知他的心意。(“试”“辞”“卜”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君主年幼初立,国内人心疑惧不安,大臣没有真心依附,百姓不能信任国君,此时易
乱;②吴起武人势强,难以控制;③田文德高望重。(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5.C(“竞鼓声”的意思是竞相发出声响,选项对此理解错误。)
16.①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令人愁肠苦结的阴雨晚秋里,作者触目伤情,满眼看到的是
满地的落叶黄花,听到的是红叶飕飗作响,这更增添了冷落肃杀之感。②直接抒怀。颈联由
写景转为抒情,说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脱不了俗情,这表
达了诗人的多情之态。自然因多情而心绪不平。③用典抒怀。尾联借用潘安仁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面对华年已逝而暗自心惊的情绪。(每点 2 分)
17.(l)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8.A(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耳熟
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两个词语意思相近,从语境来看,“饱含着
深厚的胡同情结”前面用“如数家珍”更合适。久而久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长此以往:
长期这样下去。一般后面接不好的结果。此处后面是好的结果,用“久而久之”更合适。民
胞物与: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
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从语境和词义来看,此处指胡同名的来源,选择“爱
屋及乌”。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寸
步不离: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从语境来看,此
处用于“胡同和名人”的关系,选择“形影不离”。)
19.C(原文画线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二是残缺。“它”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
因此排除 A、B;“通风”后面缺少与“提供”呼应的宾语中心语,可以加“环境”,排除 D。)
20.作者把胡同比喻成城市的脉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胡同遍布城市各处的形态;运用了
“是……是……是……更是……的排比句式,既拓展了句子的内容,又强调指出了胡同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