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山东泰安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山东泰安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 24 Al 27 S 32 Cu 64 Zn 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 绿色出行 B. 火力发电 C. 植树造林 D. 节约用 电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绿色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火力发电需要用到化石燃料,会排放很多污染性气体,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节约用电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 生活中的下列物品,主要是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A. 陶瓷餐具 B. 铜质火锅 C. 塑料水杯 D. 纯棉衬衣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详解】A、陶瓷餐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 B、铜质火锅是用铜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C、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 D、纯棉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故选 C。 3. 化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海水制镁 B. 钻木取火 C. 粮食发酵 D. 冰雪融 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海水制镁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钻木取火过程中发生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冰雪融化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D。 4. 我们在商场常看到“补锌”、“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其中“锌”、“铁”是指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A. 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补锌”、“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其中“锌”、“铁”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质 量或质量分数来描述;而不是以原子、分子或单质等形式存在,只有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5. 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 氢氧化钾 B. 铝 C. 金刚石 D. 甲烷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子、原子或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 原子直接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一般含 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详解】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 D。 6.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气焊 C. 铜用于制导线 【答案】A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
【解析】 【详解】A、氧气用于气焊,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 是其物理性质; C、铜用于制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 A。 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 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一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 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7×1021 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说明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氧气分子间隔变小, 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滴水很小,但其中大约含有 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都是由氧分子构成, 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8.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振荡试管 B. CO2 的验满 C. 配制氯化钠溶液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振荡试管使用手腕振荡,不能上下振荡,错误; B、氧气验满,应该把带火星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满了,错误; C、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不能溶解液体,错误;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正确; 故选 D。 9. 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Ca:表示钙元素 C. 2N:表示 2 个氮分子 【答案】C 【解析】 B. 2OH-:表示 2 个氢氧根离子 D. 2K:表示 2 个钾原子 【详解】A. 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Ca:表示钙元素,正确; B. 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 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 数字;2OH-:表示 2 个氢氧根离子,正确; C.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N:表示 2 个氮原子,错误; D. 2K:表示 2 个钾原子,正确; 故选 C。 10.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 为 H2CO3,Y 为 C6H12O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一中 X 溶液显酸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 图二转化 1 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C. 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一中 X 溶液,即碳酸溶液显酸性,但是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图二转化 1 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二氧化碳和 水属于无机物,葡萄糖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不 符合题意;
C、图一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图二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 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故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不符合 题意。 故选 A。 11. 水和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1 B. 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21% D.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 两者体积比为 1:2;错误; 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错误;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电光源,正确; 故选 D。 12.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 P 点表示 10℃时丙的饱和溶液 B. 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的溶解度最大 C. 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 10℃,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D. 20℃时,向 130g 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20g 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 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10℃时,P 点位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则图中 P 点表示 10℃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丙的溶解度最大,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 10℃, 甲、乙溶液中有固体晶体析出,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既与溶解度与 温度的关系有关,还与被降温溶液的质量有关,题文中、甲、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 法比较甲、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为 30g,则 20℃时,130g 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 30g 乙物 质和 100g 水,向 130g 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20g 水,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0%  ,选项正确。 = 30g  130g 20g 故选 D。 13.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金属材料:生铁、硬铝、青铜 B. 盐类:苛性钠、小苏打、纯碱 C. 铵态氮肥: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 D. 溶液:盐酸、生理盐水、白酒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的合金,青铜是铜的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不符 合题意; B、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属于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 于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 题意; C、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均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且属于铵态氮肥,不符合题意; D、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生理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均一、 稳定的溶液,白酒是酒精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B CO CO2 通过灼热的 Fe2O3 粉末 Na2CO3 溶液 Na2SO4 加入适量的 Ba(NO3)2 溶液,过滤
C D Cu CuO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NaCl 固体 MgCl2 加入适量 KOH 溶液,过滤、蒸发 B. B C. C D. D A. A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灼热的 Fe2O3 粉末,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除 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B、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硝酸钡和硫酸钠反 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过滤,除去碳酸钡、硫酸钡,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 不符合题意; C、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和稀盐酸不反应,过滤、 洗涤、干燥可得铜,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钾,过滤,除去 氢氧化镁,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5.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必须严谨、科学。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 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是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具有相同 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符合题意; C、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通电时发 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组 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由氧元素组成,但是属于混合物,不符合 题意。 故选 B。
16. 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 改变 C. 生成物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 D. 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 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为 CH2O 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催化剂 CH O+O 2 2 CO +H O 2 2 ; 【详解】A.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中生 成物为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正确; C.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生成物丙二氧化碳和丁水都属于氧化物, 正确; D. 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正确; 17.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B C D 序 号 A 实 验 方 案 实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蜡烛中 探究不同溶剂中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