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云南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课内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47 分)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苏东坡的《惠山烹小彪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天上小因月”是“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
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
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一句话来得校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未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
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倒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
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
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
《幼学琼林》《事类统蝙》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
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
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宇排印书籍还是“付”“杀青”。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酒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
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溢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吗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傾向“套板
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
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
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
习慣的去做,总比断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
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
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
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
思想感情,你遇事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丈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以下对“联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由“小龙团”茶联想的,这是因为明月照着泉
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有一点共同清沁肺腑的意味。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来得较丰富,也来
得含混,含混而显丰富,而有蕴藉。
C.“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将天上人间贯
通,富于情趣,体现了文学的魅力。
D.“联想”起于习惯,习惯就喜欢走熟路,走熟路就一定产生流弊。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作者认为,写美人用“柳腰桃面”“工嫱西施”,写才子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可取。
B.“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概念,它说的是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
语滥调,而你不加斟的地使用并且自鸣得意。
C.“套板反应”是一种心理习惯,是文艺创作离不开的一种心理品质。
D.“套板反应”就读者说来,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就作者而言,和创作的动机是一
致的。
3.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联想意义易误用而产生流弊,因而在文艺创作中不宜运用联想
B.“套板反应”在遣词用字上有反映,在运思布局上有反映,说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
是“套板反应”。
C.语言受思想情感支配,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情感,你的文章就
真挚,质量就不一般。
D.“唯陈言之务去”,作者主张创新,就是要抛弃前人的思想言论,走一条全新的文艺创作
之路。
二、课内外古诗文阅读(2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兰享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
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
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长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惠:贤惠
陈:九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殊:不一样
5.以下全都能表现王羲之深刻思考“死生”的一组句子是(2 分)
①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③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⑤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6.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修楔事也”四字,简洁明了,写出了一时之间“群贤毕至,少长威集”兰亭的缘由。
B.作者认为生命在天不在人,人生短暫,故应乘着好日子、好山水、好天气、好人
气,及时行乐。
C.王羲之预言,当后人阅读到参与兰亭集会的众名士的诗作及自己的《兰亭集序》
时,也肯定会产生与自己相同的感慨。
D.《兰亭集序》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写下的序,全文叙事状物写景议论打怀,笔法跌宕多姿,
重在表达对历史、对生命的思考。
7.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 分)
(1)仰观字宙之大,锯察品类之盛。(3 分)
译文: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筏背。(3 分)
译文:
(二) 古诗阅读(7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
病
牛
李 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蜜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贏病卧线阳。
【注释】①李纲:宋代名臣,官至宰相,力主抗金,并亲自冼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谗臣排挤,
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病牛》一诗为其板贬谪武昌后所作。 ②箱:通“厢”,
指粮仓 伤:同情
8.这首诗以“病牛”为题,诗中的“牛”具有怎样的特点?(3 分)
9.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补出下列名何中空缺的部分。(每空 1 分,共 5 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卫风·氓))
(2)一去紫台连朝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用“吾所以为此者,
”的言
语描写,表现了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情系高原
邢秀玲
①也许,我的家族之根在遥远的南方,但我认定了高原是我的故乡。曾经许多朋友包括
我的儿女都不只一次地问我:“你为什么对高原至今一往情深,念惫不忘?”这个问题,非三
言两语能够说清。
②高原拥有“江河源头”的美称,海拔之高,水资源之丰沛,都是举世瞩目的;它的辽阔、
广袤也是罕见的。有最大的湖泊、连绵的雪山、坦荡的草原、茫茫戈壁……还有无法统计
的珍奇动植物……无法用形象和色彩描绘的高原大自然景况。
③高原的云是随意的,忽而像海浪,忽而像奔马,顷刻又成细碎的鱗甲,柔曼的轻纱……
豪放,飘选,变幻无穷。如果躺在湖畔草地上看天,你一定会进入如幻似梦、飘飘欲仙的境界,
心湖在天上,云在湖中;如果站在高山之巅看云,那又是另一番情致,霞飞云驰即在咫尺之间,
蓦然之间觉得自己很高大,很绝粹,很透明,那些荣辱得失的迷惘,是非恩怨的纠葛,会荡然
无存。
④高原的风可谓雪霆万钧,势如破竹。特别是戈壁滩上的风沙刮起来,往往摧枯拉朽,
遮天蔽日。我亲眼看到一场狂肆虐的沙暴,空中吼声如雷,恰似天兵十万,平地上卷起一股股
冲天而起的沙柱,犹如群魔狂舞,整个戈壁变成了鏖战正酣的沙场。我不由想起了《西游记》
中的“黄风怪”,大约就潜藏于这一带,他不仅让唐憎师徒饱尝苦头,五十年代还埋葬过一对
年轻的生姊妹,地们为护送地质构造图而被风魔吞噬。
⑤高原的雪洁白、晶莹、纯净、活静、淡雅、朴实无华,远远没有南方雪的贵族气味它
默默地爱抚山川和田野,往往是夜里紛然而降,清晨匆匆消失,将千树球花、万座玉雕献给人
间,为高原人的生活平添一份亮丽和妩媚……
⑥从云旦酒落的雨也特别多情,善解人意,它不像海边的雷雨那样狂怒、暴烈;也不似南
国的梅雨那样缠绵、晦涩。它在风热中如期而至,又在阳光下戛然停歇,装点出一份“东边
日出西边雨”的诗情画意。
⑦星星般散落在高原上的花亦惹人眷恋。它们尽管瘦弱、单薄,却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精
神,无论是高寒缺氧,还是风刀霜剑,都无法扼杀它们那强悍的生命力。
⑧当然,更加难忘的是高原赋予我的激情和灵性。自从离开高原以后,我再也没有飞动
的才思和旷达的情怀,我的心一度变得阴冷、灰暗,我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在茫茫人海里,我
寻觅着,哪里有我的相知?在沉沉夜色中,我探究过,何处是我的归
宿?
⑨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是经历了才明白。几年前,当我从新闻媒介中得知,旅居国外的学
子每当相聚,总喜欢同唱一由《我的祖国》,个个热泪盈眶,当时还有点大不解。直到我在暮
色中乘火车离开高原的那一刻,面对黑黝黝的群山,骤然间对海外游子有了完全的理解。从
此,我也特别爱听原先并不爱听的青海“花儿”,那富有野性的民歌将我带到了日夜思念的
高原……
⑩不久前,我有幸玲听了上海交响乐精彩的演奏,演奏的都是世界名曲,而最让我感动
的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阽》第九交响曲。他是在远高祖国的纽约写出这
交响曲的,旋律深情真挚,饱含着对故国的感情,对家乡的眷恋,将一个游子漂泊异邦的孤独
和忧伤、沉思和奋斗表现得淋满尽效。那优美、忧愤的旋律,在我心潭中之所以激起久久的
响,正是情系故土的共鸣和呼应。
(选自《散文逃刊》1991 年第 2 期,略有改动)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篇紧承标题,表现出作者郁的高原情结,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渎者阅读兴
趣。
B.高原的“云”是作者重点描摹的对象,它忽面像海浪,忽而像奔马,顷刻又成细碎的鳞
甲,柔曼的轻纱……
C.作者对高原自然景物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句式多变,整句
散句结合,表现力很强,包含着作者对高原故土的浓浓感情。
D.海外游了相聚,总喜欢唱《我的祖国》,我离开高原后特别爱听青海“花儿”,作者将
二者相类比显得有些牵强。
E.我情系故土,可以从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找到知音共
鸣。
12.文草③~⑦段描写了高原优美的自然景物,请分别概指出它们的特点。(5 分)
13.文章末段写捷克著名作由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有什么作用?(3 分)
1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是经历了才明白”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第Ⅱ卷 表达运用题(53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遐.想(xiá)
序.幕(xù)
B.倾轧.(zhá)
浩瀚.(hàn)
怪诞.(yán)
摈.弃(bìn)
生杀予.夺(yù)
相形见绌.(zuó)
C.旗帜.(zhì)
解剖.(pāo)
雏.菊(zōu)
物阜.民安(fù)
D.羁.旅(jī)
停泊.(bó)
荒芜.(wú)
按捺.不住(nà)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
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B.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
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C.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
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D.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
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7.下列各句中,没有病的一句是(2 分)
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让产品使用的清
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在计算机研制领域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
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C.4 月 5 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
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使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D.大观楼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面、根雎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
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攻。游客们精挑维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 分)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
。
,
;象征着
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和“中”巧妙的融人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A.④②①⑤③ B.④③②①⑤ C.⑤④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
19.概括下而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5 个字),恰当填充空缺的词语(第一空填关联词,
第二空填熟语)。(5 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
贪图个人方便。在他
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一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
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望料袋,
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
消费塑补袋看起来不过是
的小事,但却与租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概括:
填词语:
五、写作(40 分)
(3 分)
(2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40 分)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遗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开
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