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 )的特征进行。 )。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一)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 4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l 分,共 30 分) 1.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始于(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2.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3.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 A.讲义 B.提纲 C.教学参考书 D.教科书 5.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思想性 6.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7.杜威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A.学习 B.生殖 C.创造 )能力为标志。 )原则。 )中。 )。
)。 )。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D.思考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0.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A.课文 B.习题 C.目录 D.图表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前提 C.任务 D.途径 13.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 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4.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1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 B.直观性很强 C.提高了教学效率 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 17.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热爱学生 )因素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 )。 )。 )。 )。
)。 )。 )。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为标志。 B.热爱教育事业 C.热爱劳动 D.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18.由于影响课程计划的因素有许多,因此,相对比较多面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CIPP 评价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9.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0.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2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22.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须要保证是良好的( A.同学关系 B.同事关系 C.师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23.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多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4.教学是(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5.《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 26.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 )。 )。 )原则。 )。
)。 )时期能够实现。 A.洛克与裴斯泰洛齐 B.洛克与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与斯宾塞 D.洛克与斯宾塞 27.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为 (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28.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人的多面发展在(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9.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30.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A.人一人关系 B.人一物关系 C.授一受关系 D.朋友关系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2~5 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 分。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教育多元化的基本内容有( A.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B.管理模式的多元化 C.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D.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E.学校类型的多元化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A.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 B.是否允许个人办学 C.是否确立重点中学 D.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E.师生如何交往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社会价值取向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学生的学习目标 )。 )。 )。 )。
)阶段。 )。 )。 )。 E.教师的教学目标 4.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经历了( A.感知运算水平 B.前运算水平 C.具体运算水平 D.形式运算水平 E.形象运算水平 5.国家为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有( A.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的教育机会 B.关注贫困生,设立帮困基金 C.关注残疾生,设立特殊教育机构 D.实施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制度 E.限制体罚学生 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目标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E.教学方法 7.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A.上课 B.作业 C.练习 D.辅导 E.课外活动 8.备课的内容包括(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收集参考资料 D.制作直观教具 E.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9.德育的形式有( A.家庭德育 B.学校德育 C.区域德育 D.社会德育 E.民族德育 10.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A.耐心周到 B.过分挑剔 C.主观偏心 D.有责任心 E.有幽默感 11.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 )。 )。 )。
)。 )。 )。 )。 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检查课 E.练习课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互补性 13.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质 14.我国教师的资格条件须须包括的要素有( A.须须是中国公民 B.须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须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须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须须体格达标 15.泰勒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6.探究研讨法突出的教学特点表现在(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C.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17.校园文化可细分为(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教职工文化 E.非物质文化 18.锻炼法的方式有( A.练习 B.制度 )。 )。 )。
)阶段。 )实现。 C.委托任务 D.组织活动 E.托物言志 19.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 A.初识 B.组建 C.形成 D.发展 E.解体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A.提高人的修养 B.促进社会变革 C.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D.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E.延续文化的发展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班级管理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 2.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之后进行的疏导和治疗活动。 ( 3.“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程中受到了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 种人格上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 4.教育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界共有的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 5.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 6.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 7.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彼此相关,可以互相代替。 ( 8.教师为了多面了解学生,可以看学生的日记、拆学生的信件。 ( 9.课程论侧重于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 10.谈话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11.目标管理是一种以任务质量为中心的管理。 ( 12.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 13.备课就是写教案。 ( 14.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 15.学生因知识经验的贫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1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1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凯洛夫。 ( 18.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教育可以 决定政治经济的变革。 ( 19.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多面发展的 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20.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虽然不同,但教育目的是相同的。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 4 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一)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 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这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首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诲之恩,对于父母、师长,无论如何回报,也难以答谢其深恩厚 爱于万一。 1.家庭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A.早期性 B.感染性 C.针对性 D.及时性 2.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A.学校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B.学校教育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D.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多样性 D.创造性 4.感恩教育是当代社会热点,对于感恩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B.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 C.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是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D.学会感恩首先应学会知恩 (二) 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 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 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 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 了最像苹果的“苹果”。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 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 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 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 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 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 师接着说:“ 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 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 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 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1.结合案例,比较中国、日本、美国的教学方式,哪种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不知道 2.现代教学观倡导(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