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教育结构:指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状态和相互关系。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 来,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多层次、类别和形 式的教育格局,并正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上的原因, 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体系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对 受教育机会的多种选择和要求;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 尚未建立起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关系;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转岗培 训和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比较薄弱;适应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受到应 有的重视度等等。不断调整改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一直是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和教育 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建立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2.学校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即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 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 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 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 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 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 叉的学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学制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德育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德育原则对组织与进行德育、提高德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 正确选定德育的内容,有效选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恰当地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生 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德育问题,都应当依据和遵循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来自德 育的实践,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 发展、充实。常见的德育原则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呀、教育 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等。 4.发现教学: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在社会生活和各门学科中都能提出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 的问题,如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成效地进行研究,他们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 程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 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 更牢;这种方法便于因材施教。缺点是: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通
过自己探索获得知识费时过多;如果缺乏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的独立性研究也容易产生 盲目性,失去自觉主动性和积极性。 5.形成性评价:指一种教学评价类型。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 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既 然形成性评价是在形成阶段中进行的,那就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来改进这一过程。”形成性评 价是掌握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措施。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主要在于为教学提供频繁的 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却“不带有任何要评价成绩的联想”。这是它和终结性评价的 区别所在。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有: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制定步调; 可强化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二、简答题(每小题 14 分,共 70 分) 1.简述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 答:课程的编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教育行政人员,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专家,以及广大教师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校课程的 编订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任何课程体系都是由一定的教育目的决定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决定性手段。我国各 级各类学校的课程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美、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它的 编订,既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又要符合我国各个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用的一般特点,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结构,须适合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既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限度,又要能促进学生智力、体力 的一般发展以及特殊才能的发展。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编订课程要有系统观点。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深化的。课程编 订既要照顾课程的纵向联系,又要照顾到横向联系;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抽象和具体 的关系;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以及有必要的循环往复,以 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要有统一性、相对性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普通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应该给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并为学生的升学 和就业打好基础。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采取基本一贯的分段制。各阶段 既各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又要相互连贯。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既要适当保持衔接 和沟通,又要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各阶段学习到相对完整的知识。我国各地区文化、经济发
展很不平衡,关于课程实施的条件也各有不同。 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 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 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 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 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 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 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 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 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 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 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环境中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 一般地来说,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与教育效率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 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 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人所给予他们的教育,不象成 年人那样,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 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 大一些。 因此,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设 想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的人能够参加工作和做好工作。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 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还 应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对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 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 3.简述教育目的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答: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 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 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 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有: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 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 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 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 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 的人。这在不同时期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红又 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 神”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 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现代 社会也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 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阶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进展之 外,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 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 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4.为什么时候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答:(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 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基 础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大功能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各类 人才脱颖而出奠基的大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实现各种教育因素最佳组合的大育人观。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 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意义表现在:
①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 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解决研究性问题,必须具 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 合知识。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 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 ②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 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需要齐心 协力才能完成。 ③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 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 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 动。 ④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 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 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 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失控。 5.简述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 答:(1)教师的劳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指教师要加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的理解,熟悉教育教学规律,针对 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育情境,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艺术性指对于实际教育工作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教 师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 要具有教育机智,对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 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这就是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 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也是一门艺术。 (2)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 能动性的个人。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还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 其中。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转点。 (3)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 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也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之所在。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意
味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到未来,要 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 舍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 三、论述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联系实际说明怎样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答: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 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 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 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 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 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 影响的控制和调节,以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品德按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 为此,要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统一校内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各种学 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德育要求、内容和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一个班上,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团体组织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一致。特别是班主任要 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科教师的配合,各科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管教、管导, 既教书,又教人,明确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从而紧密配合班主任做好品德 教育工作。 (2)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学校要发挥专门教育机构的职能,同学生家庭进行多种联系,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和 方法,介绍学校教育的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学生的表现,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协调一致 地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 (3)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学校要采取措施,对社会的影响加强控制和调节,把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组织到德育中 来,特别是学校要与校外教育机关及社会各部门、各团体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协调对青少 年的教育,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充分 发挥校外教育机关和各部门、各团体的教育作用,使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 (4)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要运用有序性原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对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由简到 繁、由低级到高级、系列化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并且坚持不渝,贯彻到底,以便全面实现 德育任务。小学、中学、大学之间以及各年级之间,在德育要求、内容和活动上,既要有 所区别,又要加强联系,互相衔接,使之前后呼应,步步加深。如果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 后不连贯,不一致,时紧时松、时宽时严,就会直接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所 以使教育影响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试述评教(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的意义及要求。 答:(1)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核 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把评价改革(包括学生评价、教 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2)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方法,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自身发展、改进教育教学、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而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是这种机制的重要基础。教师评价应 能实现下面的目的和要求:能客观、公正、可靠地鉴别和评定教师各方面工作质量水平; 能诊断和发现教师工作中较为具体的优点和弱点,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具体的反 馈信息。 (3)当前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具体要求有: ①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 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 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 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而是要为教师 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反馈和咨询信息,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 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 ②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 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被评教师看作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 反思。 ③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 每位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评价不但不应该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教 师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个体差异,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 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
④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不仅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被评教师本 人也是主体。此外,发展性教师评价也强调让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使 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