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60 分) 1.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一些磨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答:(1)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 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如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等等的不断变化)及信息不 完备性(一些工作岗位需要人,一些人要寻求工作,但互相不通信息),在这两个条件约束下,劳 动力流动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 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 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摩擦失业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负面 影响:①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会破坏就业工资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指的是:一旦工资涨上 去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西方国家,它是一种可以被检 验的、普遍存在的经验事实。但是,在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较大的生存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与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工资水平下降。而工资 水平下降会使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而经济形 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②当摩擦失业率 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时,会增加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因此,失业者会进一步调整 他的消费预算,使他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保守,并且,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将会向在职群 体产生一个传导的扩散效应,也会同时增加在职群体的不安全感(这对于尚未进入社会保障 体系的在职群体表现尤为明显),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增加将 会进一步使消费倾向下降,并且降低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因此,这也会将经济形势引入恶性 循环。 2.请列出举 5 种通货膨胀的成本。 答: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即没有实际成本,除 了以下两个因素: (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现今持 有成本乃上升。相应的,对现金的需求下降,个人手持现金将减少,从而出门到银行去把现金换 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增加。去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有此带来的成本被称为“皮 鞋成本”。 (2)“菜单成本”。由于通货膨胀与价格稳定正相反,人们不得不投入时间、精力、实际 资源于产品加价和改变对电话、自动售货机和收银机的付款这样的事实,由此带来的成本成 为“菜单成本”。 (3)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 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
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 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 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4)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 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 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导 致经济崩溃。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5)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在物 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进必要的原材料;同时,地区之间上涨幅度极不均衡也 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债务的实际价 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常信用关系也会 极度萎缩。恶性通货膨胀只是投机盛行的温床,而投机则是经济的严重腐蚀剂。最严重的通 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本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 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3.请举例解释(合理虚拟即可):在“囚徒困境”下,寡头维持垄断利润是困难的。 答:(1)“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经常用来阐明寡头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问 题。 可以举出如下的例子来进行阐述: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 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 5 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 2 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 1 年,而另一 个将被判入狱 10 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其中“得 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 2 年徒刑。) 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 两人只需入狱仅仅 2 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 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 B 利用的危险。 因为不管囚徒 A 怎么选择,囚徒 B 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 A 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所 以囚徒 B 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坦白,就会被利用。因此,两囚徒大概都会坦白并入狱 5 年。 (2)用囚徒困境来解释寡头厂商所面临的问题
假定有一家寡头企业,原本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其利润为 10,现在该行业又进入了另外 一家寡头企业,此时,这家寡头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的定价决策不发生改变,另一 种是将自己的产品降价。此时面临两种可能,一种是如果对方不降价,自己降价,此时垄断厂商 的利润将是 10,而对方的利润将变为 0,如果此寡头企业不降价,对方降价,自己的利润将为 0, 而对方的利润就为 10 了。如果双方都不降价,此时双方的利润就都为 5,如果双方都降价,此 时各自的利润将变为 4。如下图所示: 根据囚徒困境的道理,两大寡头企业在都不知对方的行为之前,其最优的决策步骤都是 降价,因为降价以后还存在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降价,其利润可能变为 0。所以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寡头垄断厂商在非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很难获得超额利润。 4.生产率指什么?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答:(1)生产率的定义 生产率指产出量与全部投入之比,表明产出量的变动与全部投入量变动的关系,以衡量 生产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生产率一般是指生产系统的总要素生产率,生产率又可分 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规模效率的变化是指投入增长对总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技 术效率是指在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潜力得以发挥的程度。技术效率的水平折射出生 产领域中技术更新速度的快慢和技术推广的有效程度。 (2)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根据生产率的定义可以看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素投入绝对量 根据上面的定义,生产率包括规模效率,而规模效率的发挥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生产要 素,只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了一定规模后,规模才能发挥作用,生产率才能得到提高。 ②要素投入结构 应该说要素量的增加,必须保证要素结构的协调,拿劳动与资本来说,如果劳动增加的幅 度远远的大于资本,将导致人浮于事的局面,仍然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效果,生产率的提高也就 不太可能。所以必须保证要素投入结构的平衡。 ③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根据上面的定义,技术效率也是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例如制作 工艺、科技水平、机器设备等等,在相同的原材料的投入的情况下,将会产生更多的产出,生产 率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④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应该说现代化的生产是一种分工非常明确的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内部管理体制,也就 不可能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 率,减少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物品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1)私人物品。例如,用于吃的水果、用于穿的衣服、以及火车上的座位等等。私人物 品是那种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在消费上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了;第二是排他性:对商 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实际上,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 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2)公共物品。指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特点的商品。例如,国防、道路和电视广播等等。 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新生人口一样享 受国防提供的安全服务,但原有人口对国防的“消费”水平不会因此而降低;在达到一定点之 前,道路上多一辆汽车不会妨碍原有汽车的行驶;某个人打开电视广播同样不会影响其他人 收听。公共物品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如果某公共物品同时还不具备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 人“不支付便消费”,则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否则称为非纯公共物品。上面所举例子中的国 防是纯公共物品。一个人即使拒绝为国防支付,也可以享受国防的好处;而道路和电视广播则 是非纯公共物品,原则上可以对使用道路和电视广播者收费,尽管这样做有时成本很大。 6.请举例说明(合理虚拟即可)需求变动(供给不变)对均衡产量的影响。 答:(1)凯恩斯情形 (2)古典情形 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是垂直的。不论价格水平如何,经济 中的全体厂商的供给量为。在这样的供给假定之下,可以得出与上述凯恩斯模型完全不同的 结果。 (3)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90 分) 1.在物价与产量的几何平面中,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凯恩斯模型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①货币工资刚性,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 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②人们有“货 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 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两种情况 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 2.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市场是如何实现均衡的? 答:(1)凯恩斯认为,储蓄不仅决定于利率,更重要的是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是消费和储 蓄的源泉,只有收入增加了,消费和储蓄才会增加;收入不增加,即使利率提高,储蓄也无从增 加。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 定的。货币的实际供给量(用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 要是货币的需求。 (2)货币需求动机 货币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凯恩斯 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类不同的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 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个人或 企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以及惯例和商业制度,而惯例和商 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 主要决定于收人。收人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 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 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因此,如果说货币的 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间缺乏同步性,则货币的预防性需要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 确定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他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 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人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假定人们一时不用的财富只能用货币形式或债券形式来保存,债券能带来收益,而闲置货币 则没有收益。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 预计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于是,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 币量就会减少。相反,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 上,预计就要回跌,于是,他们就会抓住时机卖出有价证券。这样,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 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3)货币需求函数 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 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
(4)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 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 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 线,如图 5 中的直线,这条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的点(E)决定了利率的均衡水 平(),它表示,只有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利率低于 均衡利率(),则说明货币需求超过供给,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 券,证券价格就要下降,亦即利率要上升。对货币需求的减少,一直要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时为 止。相反,当利率高于均衡利率()时,说明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 币太多,就会把多余的货币买进有价证券。于是,证券价格要上升,亦即利率要下降。这种情况 也一直要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时为止。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 3.你认为政府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答:一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 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在这四个目标中都没有直接涉及到经济稳定,但是却都与经济稳定 有关,可以说没有经济稳定也就没有上述四个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该努力稳定经济,从而 为这四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现详细解释如下: (1)经济稳定与充分就业 应该说一国政府之所以要保证充分就业,其原因无外乎就是要保证该国的经济稳定,如 果整个社会存在大量的失业,社会就必然不稳定,而不稳定的社会也就必然带来不稳定的经 济。人们的收入水平由于长期失业的存在非常低,消费自然受到了限制,而那些正在就业的人 员,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剧烈变动, 这样做的结果将使整个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 而一国经济的稳定又与该国的充分就业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经济的稳定,经济处于严重 的衰退或者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那么一国的充分就业的目标也不会出现或持久,所以保证 经济的稳定对实现充分就业非常重要。 (2)经济稳定与价格稳定 一国另外一个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是价格稳定,价格的不稳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 者严重的通货紧缩,都将使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不稳定的经济又会计划这种危机。例如在 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此时供不应求,导致了货币的急速贬值,社会经济出现了动荡,而动荡的 经济又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恶化,认为货币的购买力仍然会持续下降,并进一步刺激经济的 过热,导致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3)经济稳定与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很明显,如果一国经济希望能够持续均衡的增长,就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没有经济的稳
定,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没有了“耐以存在”的环境了。例如如果经济处于动荡中,人们对未 来的预期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改变原本非常健康合理的经济预期,经济的波动也就 不可避免,而波动的经济又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导致经济的进一步的动荡。 (4)经济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各国经济已经可以通过 国际收支这个重要的渠道来传递经济,一国的繁荣可以通过国际收支的方式传导到另外一个 国家;也可以通过国际收支的方式将自己的衰退转嫁给其他国家。因此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 从而尽量的减少国际收支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 如果一国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即出现了剧烈的波动,这种波动将会很快的反映在国际收 支上。剧烈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国际收支的严重逆差;剧烈的经济衰退,将会导致国际收支出 现顺差,国际收支产生的巨大变化,必然会通过乘数的方式影响国内经济,从而放大国内经济 的变动幅度,使国内经济的不稳定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一国政府需要努力稳定经济,使经济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将为宏 观经济的调整创造重要的环境条件,为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