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经开区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
真题及答案
★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与鉴赏。
1. 请把下面的内容认真地抄写在横线上。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
【
答
案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书写时要求卷面整洁、字体工整漂亮。抄写时,标点符号也要抄写下来,力求匀称、美观,
注意字和字之间的位置。其中“伟、格、就、曼”容易写错,注意书写。
书写与鉴赏。
2. 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
本学期,我们跟随陈醉云欣赏了一幅幅自然、hé xié(
)的田园风景画,在纺
织娘的 cuī mián(
)曲中入睡;在科学家的带领下,我们穿越时空 suì dào
(
),见到了远古时代的恐龙……我们也认识了不少人物:在 lú
huā(
)
村与 dí rén(
)进行不屈斗争的雨来,王尔德笔下 pí
qì(
) 暴躁
的巨人,在 hùn
luàn(
)中,维持 zhì xù(
)的镇定自若的哈维
尔船长……
【答案】 ①. 和谐
②. 催眠
③. 隧道
④. 芦花
⑤. 敌人
⑥. 脾气
⑦. 混乱
⑧. 秩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结合语境,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
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注意“谐、催、眠、隧、脾、混”
序的正确书写。
3. 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在括号里打“√”。
(1)我家的小猫活泼极了。每次我打开电视机,它总会屏(bǐng
píng)息凝神,接着冲
(chōng
chòng)向我,冲(chōng
chòng)着屏(bǐng
píng)幕“喵喵”直叫。
(2)1952 年 10 月,上甘岭(战争 战斗 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战争 战斗
战役)了四天四夜。
【答案】(1)bǐng
chōng
chòng
píng
(2)战役 战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的字音以及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1)屏:读“píng”时,意思为:①遮挡。②字画的条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为一组。读
“bǐng”时,意思为:①除去,排除。②抑止(呼吸)。
屏息凝视:全神贯注的看,连气都不敢呼吸一下。“屏”读作“bǐng”。
屏幕:电视机上显出波形或图像的玻璃屏。“屏”读作“píng”。
冲:读“chōng”时,意思为:用水或酒浇注,水撞击。向上钻,直上。破解不祥。空虚,
谦虚。幼小。方言,山区的平地。通行的大路,重要的地方。不顾一切,一直向前。猛烈地
撞击。收支账目互相抵销。情感强烈。太阳系中,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余的某一个行星进行
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而地球正处在这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位置时称“冲”。读“chòng”
时,意思为:对着,向着。凭,根据。猛烈;强烈。一种使金属板成形或在金属板上打孔的
专用设备称“冲床”。在冲床上加工金属工件。
冲向:一直向前。“冲”读作“chōng”。
冲着:朝着。“冲”读作“chòng”。
(2)战争: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战斗: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
战役:完成战略目标某一阶段中各种作战的总称。
结合和词义分析,“上甘岭”打得一场仗,应用“战役”;“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此处武装斗
争了四天四夜,因此用“战斗”。
4. 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凭”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
画。根据字典释义(见右图),请你根据语境将合适的选项填入括号中。
(1)同学们凭.着自己的双手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
(2)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
(3)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
【答案】
①. P
②. 几
③. 6
④. ②
⑤. ⑤
⑥. 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字的笔画和查字典。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音节必须带有声调。选
择字义,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来思考。
“凭”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P”再查音节“píng”查字法,应先查“几”部,
再查 6 画。
(1)凭着:依着,靠着的意思。“凭”依靠的意思。故选②。
(2)任凭:听凭的意思。“凭”无论的意思。故选⑤。
(3)凭:根据的意思。故选④。
5.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纸老虎
变色龙
应声虫
哈巴狗
(1)他没什么大本事,却装样子吓唬人,就是一只(
)。
(2)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
)。
(3)面对事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做(
)。
【答案】
①. 纸老虎
②. 变色龙
③. 应声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变色龙:比喻在生活中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或者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应声虫: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哈巴狗:比喻摇尾乞怜、谄媚奉承的小人。
(1)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他没什么大本事,却装样子吓唬人,就是一个空虚无力的人,
选择“纸老虎”。
(2)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形容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人使用“变色龙”。
(3)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面对事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做毫无主的人,选择
“应声虫”。
6. 修改下面一段话。(5 处)
儿童节那天,开展才艺比拼活动,同学们和很多少先队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示才艺。杨乐乐
同学的舞蹈搏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她的成功与平时是否刻苦练习息息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儿童节那天,学校开展才艺比拼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才艺。杨乐乐同
学的舞蹈博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她的成功与平时刻苦练习息息相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成分残缺,“儿童节那天,开展才艺比拼活动”缺少主语,在“开展才艺”之前加“学校”;
用词重复,“和许多少先队员”属于同学们,去掉;
有错别字,“搏得”改为“博得”;
用词不当,“演示”用词不当,应改为“表演”或“展示”;
搭配不当,去掉“是否”。
修改后为:儿童节那天,学校开展才艺比拼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才艺。杨乐乐
同学的舞蹈博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她的成功与平时刻苦练习息息相关。
7. 课文内容积累运用与理解。
(1)古诗中蕴含着诗人的精神品格。比如_________(作者)的《芙蓉楼送辛渐》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为官清正、心地纯洁的
品格;____________(作者)的《墨梅》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2)我们也学习了不少现代诗,收获颇丰。诗中有情:《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
展开。“这些事——是_____________的回忆:月明的园中,_______________,母亲的
________”,从中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有景: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
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__________在一起,
静静地_________在一起。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____________飘动在一起……
【答案】
①. 王昌龄
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
③.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 王冕
⑤. 不要人夸好颜色
⑥. 只留清气满乾坤
⑦. 永不漫灭
⑧. 藤萝的叶下
⑨. 膝上
⑩. 诗人对母亲的依恋
⑪. 重叠
⑫. 交叉
⑬. 按着节拍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分别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元代王冕的《墨梅》,注意“洛、相、壶、夸、
颜、清、满、乾、坤”的正确书写。
(2)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出自课文《繁星》,注意“漫、藤、萝、膝”的正确书写。“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出自课文《绿》,注意“叠、按”的正确书写。
8. 按要求进行句子练习。
(1)例: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仿照例句,选择生活中你看见或者经历过的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句子中冒号的用法,仿照例句写一写“认真负责的小明”。
例句:后来我看到,鹅果然能看守门户: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
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小明把羽毛球往空中一抛,然后用力一打,只见羽毛球在空中迅速地划了
一个弧,直奔对手跟前。 ②. 小明认真负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跟着老师的思路思
考、牢记新内容;遇到难点,重点,就会认真的记录在笔记本上;班级里的卫生总是放在心
上,每天放学都会及时关灯关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观察所给例句,运用连续的动词写出了他爬上车厢的动作,仿照例句,选择生活中你看见或
者经历过的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如:我走进教室坐下来,放下书包,掏出语文书,
开始读课文。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观察所给例句,写出了鹅能看守门户的具体表现,仿照例句,写出小明认真负责的表现,如:
小明认真负责:他做事前总是提前先准备好资料与物件;做事总是再三斟酌有无差错;做事
后总会再三检查是否有纰漏。
阅读与欣赏。
9. 快乐读书吧。
本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这本书中,你对哪部分内
容比较感兴趣呢?你从中又读到了哪些收获和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对为什么晚上要刷牙?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明白了
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神秘未知的事物等待我们去观
察、思考、探究,也只有有心人才会发现身边奇异的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百科全书,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
5 卷,初版即发行五百多万册。它并不单指一本书,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其内容非常
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文字不长,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
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我最感兴趣的是“火有影子吗”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火是光源,水是媒介,影子是指光线被物体阻挡后在物体后面留下
的阴影。火本身就是一种产生光源的东西,自然就不存在影子。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财富。
阅读理解。
种植春天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情冷酷。在他统治的国度中,所有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从来都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为此,他也十分渴望春天来到他的国度,但是春天从来都
不肯光临。
这个时候,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
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农夫急忙把她
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和热汤。
当他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
迹出现了:尽管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坟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
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真诚地款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
是也便享受了她带来的春天。
原来,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它种植、诞
生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作中介,把冰凌百丈变为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0. 对待流浪的少女,国王的态度是___________;农夫的态度则是___________。这里运用
了____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农夫待人___________,更加烘托出了国王的性情
___________。
11. 画“
”的句子中描写农夫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仅有”这个词语告诉我们
___________。
12. 对短文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无论是性情冷酷的人还是心地善良的人,都能拥有美好的春天。
B. 美好的春天需要人们用爱心去种植,用真诚的心去创造。
1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 那个少女就是春天,善待她就能拥有春天。
B. 只要真诚友善地对待他人,就能得到回报。
C. 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是因为他不喜欢春天。
14.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你觉得除了春天,还会有什么在静
静等待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①. 驱赶少女
②. 真诚款待
③. 对比
④. 厚道
⑤. 冷酷
11.
①. 扶 盖 做
②. 农夫非常贫穷,但却无私、善良
12. B
13. B
14. 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不仅仅是春天,还有生活。只要我们善待生活,珍惜生命,从身边
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那么幸福就会属于我们。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搜集和内容理解。
抓住关键词,回到文中相应位置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国王对待少女的态度可以在第二段找
到: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提炼信息则是:把少女赶走。
农夫对待少女的态度在第三段,他把少女迎进家中照顾,接纳了她。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得分。
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出了国王性情冷酷,农
夫厚道、热心、真诚。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第一问要求摘录划横线句子中的动词,仔细阅读,按顺序找出即可。
第二问“仅有”表示只有,这些面粉如果做了面包和热汤,就没有剩余的了,可见农夫家境
贫穷,但农夫为了救少女甘愿面对忍饥挨饿的可能,反映出农夫的真诚、无私和善良。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