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浙江台州市新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8 年浙江台州市新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具体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B ) A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2.《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 A 循序渐进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3.课外活动是(A ) A 正规的教育活动 B 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C 即有正规教育活动,也有非正规教育活动 D 不能按正规与非正计划分课外活动 4.教师劳动的发明性主要是由(B )的特点所决定的 A 劳动内容 B 劳动对象 C 劳动手段 D 劳动方式 5.少年儿童中,一般情况下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者各约占( A ) A 3% B 10% C 15% D 20% 6.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A )是否得以实现。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价值 C 教育思想 D 教育理论 7.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建者是(C ) A 杜威 B 布鲁姆
C 布鲁纳 D 赞可夫 8.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B) A 赫尔巴特 B 巴班斯基 C 维果茨基 D 杜威 9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B) A 教学改革和实验 B 树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C 实施素质教育 D 个性发展 10.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A 课程 B 课程标准 C 课程计划 D 课程目标 11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 A 训练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 发现法 12 班主任工作的中央环节是(D)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C 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D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3.王某担忧某县某校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 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 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 A 当地县教育局 B 当地县人民政府 C 地市教育局 D 省教育厅 1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等速的 D 匀加速的 15.“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理智 二、多选题 1.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中(BCE) A 培养劳动者是总要求 B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是质量标准 C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基本特点 D 深化教育改革是基本途径 E 实施素质教育是保证 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CDE) A 政治活动 B 文艺活动 C 群众性活动 D 小组活动 E 个人活动 3.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有(ABCD) A 生存权利 B 受教育权利 C 受尊重权利 D 安全权利 E 平等娱乐权利 4.“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E) A 复杂性 B 主体性 C 发明性 D 长期性 E 示范性 5.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CE)A 学校 B 教师 C 家庭 D 家长 E 社会 三、填空题 1.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 行 。 2.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置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多样化 。 4.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 直接知识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5.活动课程的特点有 主体性 、广泛性、 实践性 和灵敏性。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理论支柱是: 目标分类学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 、 结构 主义理论 。 四、判断题 1.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2.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 法。 3.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4.“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5.教育目的应当反映社会要求,应与人自身发展需要辩证统一。 6.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不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理论。 7.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仍旧是傎得肯定的。 8.“教学相长”是必然的,无条件的。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 10.教师的职业疲倦是其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 五、简答题 1.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防备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强化哪些能力?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符合哪些要求? 六、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案例分析]“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 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 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气愤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 第一名。心想这次教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教师一进教室就当头全班同学 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 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惊,不满与无奈。 请结合案例分析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新课程对学生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