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 2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
1. 为了防止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B. 钙
C. 碘
D. 锌
A. 铁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缺铁易患贫血。故正确;
B.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元素,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症,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
故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缺乏会患甲状腺肿。故错误;
D.锌影响身体发育,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错误。
故选:A。
2.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的三态变化
B. 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C. 工业制取氧气
D. 绿色植
物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的三态变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误;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故 D 正确。
故选 D。
3.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溶解性
B. 延展性
C. 可燃性
D. 挥发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物质表现其溶解性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即溶解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选项错误;
B、物质表现延展性时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延展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C、当物质表现可燃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即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选项正确;
D、当物质表现挥发性时,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
理性质,选项错误,故选 C。
4. 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证实构成月幔的主要物质之一是 Fe2SiO4.已知 Fe2SiO4 中硅
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B. +3
C. +4
D. +6
A. +2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氧通常为-2 价,已知硅元素为+4 价,设
铁的化合价为 x ,
x
4 0
x
2
2
2
4
所以铁元素化合价为+2 价。故选 A。
5. 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
A. 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C. 机动车辆排放尾气
【答案】D
【解析】
B. 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D.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详解】A、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题意。
B、任意排放工业废水会污染水资源,不符合题意。
C、机动车辆排放尾气,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不符合题
意。
D、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能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题意。
故选:D。
6. 规范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铜绿”
B.
滴加稀盐酸
C.
加热“铜绿”
D.
洗涤试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粉末状药品取用,用纸槽送到试管底部,A 正确。
B、胶头滴管,滴加液体,垂直悬空滴加,B 错误。
C、固体加热,试管口需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C 错误。
D、洗涤试管不能上下震荡,否则液体容易洒出,D 错误。
故选:A。
7.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C、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
结论,故错误;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正确;
故选:C。
8. 《2050 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 H2O、CO2 转化为 H2、CO、CH4(甲
烷)、CH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如图。H2O、CO2 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
化物的是
A. 氢气
【答案】B
【解析】
B. 一氧化碳
C. 甲烷
D. 甲醇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详解】A、氢气由一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B、一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C、甲烷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故错误;
D、甲醇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故选:B
9.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A.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D. 电解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
二磷固体,反应后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即反应后装置中的压强低于反应前装置的
压强,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但反应后固
体的质量不为零,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保持不变,即用过氧
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中,固体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D、电解水的反应中,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 2:1,质量比为 1:8,选项错误,故选
C。
10.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石蜡中含碳元素
B.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D. 证明 CO2 密度比空
气的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点燃石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如果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
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可以证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翻转过来,加入适量澄清石灰
水,振荡,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证明石蜡中含有碳
元素,正确;
B、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反应消耗氧气并且不生成气
体,改变瓶内压强,利用水的体积测定氧气体积,B 错误;
C、加入红墨水,墨水分子运动会染红烧杯中的水,对比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现象可以探究
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正确;
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倒入二氧化碳,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
的蜡烛后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正确。
故选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 40 分)
11. 现有下列物质①干冰②液态氧③氮气④硅,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用作火箭助燃剂的是___________。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③
②. ②
③. ④
【解析】
【详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故填③。
(2)氧气能支持燃烧,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助燃剂,故填②。
(3)硅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填④。
12.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测体温、戴口罩、勤消毒等是必需的防疫措施。
(1)测体温
①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汞原子之间的______增大。
②用红外测温仪测体温时,内装电池中能量是______转化为电能。
(2)戴口罩
为了身体健康,人们出行时都佩戴了口罩,它的种类有活性炭、N95、外科医用口罩等,其
中活性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
(3)勤消毒
“免洗消毒洗手液”的主要成分是酒精(C2H5OH),酒精中共含有__种元素,洗手时可使细菌
中的蛋白质变性达到消毒目的。
【答案】
①. 间隔
②. 化学能
③. 吸附作用
④. 三
【解析】
【详解】(1)①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汞柱上升,故
填间隔;
②用红外测温仪测体温时,内装电池中的能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化学能。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作为口罩的内充物,故填吸附作用。
(3)由化学式可知,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填三。
13. 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回答有关问题:
(1)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___________ 。
(2)铜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___________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2 价铜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 。
(4)小亮同学在实验室完成镁的相关探究后,对铜产生浓厚的兴趣,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
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如图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空气中加热铜丝 ①铜丝表面 ___________ 。
在加热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
生成氧化铜。
②铜 ___________ (选填
在盛有铜的试管中
加入白醋
无明显现象
“能”或“不能”)与白醋反
应。
【答案】
①. 29
②. Cu2+
③. CuO
④. 变黑
⑤. 不能
【解析】
【详解】(1)元素周期表每一格中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因此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