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初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27 分)
1.(9 分)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①kè shǒu 自身
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发挥主动性,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不但
是中国人树立的自身理想,却和“厚德载物”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
何谓自强?自强是直面困苦的意志,在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③_____;自强
是君子气节,在危难面,不委曲求全,不④_____;自强是名利之外的坦荡,不②jiǎo róu
zào zuò,不⑤_____。自强不息的真谛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②
(2)请你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A.见风使舵 B.妄自菲薄 C.卑躬屈膝
③
④
⑤
(3)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字形
字源
字源之义
词性 选一个意思写成语
“自”是“鼻”的本字,甲骨文像人的
⑥
鼻子,人们习惯手指本人鼻部位置表达
自吹自擂
自己,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
一人称。
篆文(弘,声音大)(虫,爬行动物)表
形容词
示动物发出的巨大声音。引申义为力量
或
⑦
(“自强
大的(qiáng)或迫使,尽力(qiǎng)。
副词
不息”除外)
自
强
(4)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句子写下来。
2.(3 分)下列四副对联,最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
A.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B.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3 分)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你与留守少年小鹏成了好朋友,一天小鹏给你
发来微信。(如图)请你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收获开导他,做到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50 字左右。
4.(10 分)默写。
(1)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3)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特区 40 年取得的成就,凝结着深圳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仅敢为人先,还
坚守着“
,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乐观,先人后己,甘于
奉献。40 年的风雨历程,承载了过去的艰辛与辉煌,也开启着未来的光荣与梦想,深圳
的明天一定会“
,
”(李白《行路难(其一)》)。
5.(3 分)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道出白乐天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饱含“弃置身”的无奈和艰辛。
B.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无限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警语。
D.尾联回应首联,扣住诗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暗含了与友人的共勉之意。
二、阅读(48 分)
6.(15 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
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
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
(选自《霞外杂俎•后跋》,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拥.毳衣炉火
②客.此
③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
④居.无何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吾欲寒香沁入心骨。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
B.甲文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
C.甲乙两文语言简练,浅显易懂,寥寥数语,人物精神全出。
D.“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乙文中的铁脚道人也是一个“痴”人,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痴”的理解?
7.(9 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研创新,要学会“提出问题”
周忠和
①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向前探索的历史。
②好奇心代表着人的求知欲。没有好奇心,我们就提不出问题;没问题,我们就很难去
深究,社会就很难进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需要数学或实验的一个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
性的想象力,这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③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许多重大的原创理论或发现,都源于不经意间的好奇心。伽利略
思考吊灯为什么左右摇晃,提出了单摆等时定律;据说魏格纳看世界地图时,萌生了大
陆漂移说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向前
探索的历史。
④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很强烈,遗憾的是,长大以后,好奇心就会减弱。比如,刨根问
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等词汇,多数时候是形容小孩,而不是成年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变化?这值得我们深思。
⑤好奇心会受到文化和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在一些传统观念里,好奇心、探索欲、创
造力,并不总是被鼓励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认为和不安分、破坏性等紧密相连。除了
科研创新,很多领域都需要好奇心【A】。人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提出问题,还需要开放、
包容的环境。
⑥从事科学事业,我们需要保持纯净的心态,不要过于功利。不妨时时擦亮求知的双眼,
像孩子那样去感知新鲜的世界,永葆创新的冲劲。我们的社会也应当保持良好的氛围,
呵护大家的好奇心。
⑦孩子们的好奇心更需要呵护。由好奇心引发的对科学的兴趣,像小树苗一样珍贵而脆
弱。这就需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土壤和环境。如果一个孩子某个异想天开
的想法,因为被批评而压制,甚至遭到嘲笑,好奇心就可能一点点消退,甚至完全消失。
⑧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不断涌现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呵护我们的好奇心,
就是为未来打好根基。
材料二: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10 月 13 日,有删改)
2016 年,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在北京举办了《2016 年好奇心状态报告》发
布会,并首次在中国启动了默克全球“好奇心行动”。该活动由 1002 名中国员工、1000
名德国员工及其他人员参加。
“创新通常发生在问题出现时。”
﹣﹣中国小组成员
“我认为它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它们是创新的基础。好
奇心驱使我们尝试新事物,做一些过去没做过的事。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或者我们十
几岁时,就知道我们希望探索和父母不同的做事方式。我想这永远都是创新和研究的最
大动力。”
﹣﹣德国小组成员
(1)材料一是《人民日报》关于“科研创新”的时评,如果将此文转载到《中学生学习
(节选自《2016 年好奇心状态报告》)
报》上,请结合中学生的特点,给文章重新拟写一个观点明确的题目。
(2)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3)阅读材料二,选择相关内容为材料一【A】处写一个论据。
(4)在学校的科技节活动中,你的创意没有得到认可,你会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想法。
8.(17 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墨水
步明
①我老家在苏北,一个叫“东湾子”的村庄,地处偏僻,常被人说成是“龟不生蛋的地
方”。
②穷,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穷得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喝上“墨水”是了不得的大
事。父亲是家中老大,老实巴交的爷爷竟然送父亲去私塾。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是志
学之年打的底子。
③父亲在私塾读书,同桌的她便成了我的母亲,听母亲后来讲,父亲当年因背书写字没
少挨过先生的戒尺,现在看来,父亲一手好字,多亏了苛严的塾师。
④我上学之后,每到过年前,父亲总会为庄上人家写春联,一写就是好几天,惹得一个
人忙里忙外的母亲不悦,抱怨说忙年倒为别人忙了。对父亲来说,写春联是十分讲究的。
即便是写传统的诗词歌赋对联,每副对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与时政呼应的,有跟农
村生产契合的,有为求字者私人订制的。
⑤父亲给人家写春联时,正赶上我放寒假,于是就经常去帮他掭笔添墨、牵纸裁纸,学
会了用手裁纸的功夫,算是当了许多年的小书童。有时牵纸慢了、牵得不正,他就会训
我几句;书写时若有旁人说笑,他会咳嗽两声,暗示别人严肃点儿;偶尔写错、写漏了
字,他会自责一番,再来一遍;为安妥一字,他久久沉思不语,这时谁都不敢出声,待
他捉笔落纸、一挥而就,围观者才敢高声喝彩。小小的一副对联里,写出的不只是喜庆,
更有父亲对复杂时局的审慎,对人情冷暖的关怀,对古老文字的敬畏。
⑥古人讲心正则笔正。父亲的一生正应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文革”中,父亲为自己写下几大捆辩词,反复申辩和廓清的是自己并非“三青团”成
员,也从未“瞒产”。他恨不得把仅剩的一把米、一碗粥都送给穷苦人家。在当村支书的
父亲眼里,广大生产队员的冷暖就是他的命。但莫须有的“罪名”接二连三地落到父亲
头上,抄家,批斗,戴“大高帽”游斗的情景让我至今历历在目。父亲是个性急的人,
受不了一点冤枉。在那段不堪的日子里,他在无助、焦灼、痛苦中完成了这些文字,字
字洇着泪、和着血。用淋漓墨水与黑色时光抗争的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挨
过的。运动结束后,父亲平反,他眼眶湿润地说,相信共产党,享到福了。
⑦父亲这一生,有党恩守心、有风雨沉浮、有人间情暖、有幸福晚年。父亲一生执笔,
但还没有写够,因为他老人家的笔太直太硬、太真太切,太有生命张力,正如他肚子里
的墨水,从未干涸。
⑧年轻时,父亲没工夫专门练字,八十岁后才开始每天抄《古文观止》。终于回到他童年
握笔的追梦时光,他想写就写,无拘无束,笔笔中锋,干净利落,尤以核桃大小的中楷
最为精彩,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以骨力劲健见长,深得柳公权书法三昧。
⑨父亲对我书写的忠告,只有一句话“书贵瘦硬始通神
.......”。这与他一生行事风格一模一样。
现在想来,我的笔墨志意,也是从小在父亲跟前的耳濡目染。
⑩父亲辞世后,我取了一支他老人家生前用过的毛笔,带回放在案头。今晚笔影飘逸、
墨香幽然,取笔,捻管,觉得还有温度。父亲,儿想您了!
(选自《读者》2020 年第 11 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
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
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
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
们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
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
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
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删改)
(1)围绕“父亲的墨水”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在横线上。
少年时
,他虽拙却勤;中年时
,他审慎敬畏;文革时
,
他以笔抗争;八十岁
,他握笔追梦。
(2)结合上下文,批注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3)如果朗读第⑦段画线句子,你会重读哪些字或词?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4)如何理解第⑨段父亲对“我”的忠告﹣﹣“书贵瘦硬始通神”这句话?
(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朱德笔下的母亲与选文中的父亲分别给后代留下了哪些宝贵的
精神财富?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这些优良品质?
9.(2 分)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读•有法】
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有:①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②品味诗歌的语言。③把握诗歌的意
象。④体味诗歌的情感。
【读•有例】
《艾青诗选》阅读卡(示例)
篇目
《我爱这土地》
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形式多样,无韵脚。
品味诗歌的语言
“嘶哑”,写出一只历经磨难的鸟用整个生命在歌唱和抗争。
把握诗歌的意象
“土地”象征着伤痕累累的祖国,“河流”象征着郁结在人
们心中的悲愤。
体味诗歌的情感
“常含泪水”“爱得深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读•有成】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一九三七年春
阅读诗歌,结合示例完成阅读卡。
篇目
《太阳》阅读卡
《太阳》
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形式多样,用排比。
①
品味诗歌的语言
(可从修辞、句式、词语等角度赏析。)
把握诗歌的意象
②
体味诗歌的情感
对光明的赞颂,对希望的追求。
10.(4 分)【读•有感】
《艾青诗选》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虽多灾多难、饱经沧桑,但仍勇于抗争、自强不息。对
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精神也是自强不息。
请从以下名著中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她)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A《傅雷家书》
B《红星照耀中国》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平凡的世界》
三、写作(45 分)
11.(45 分)作文。
四十年沧海桑田,深圳经济特区以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一路行走一路“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变”;先行先试,敢为人先是“变”;科技
创新,跨界融合是“变”……社会因“变”不断进步;生活因“变”异彩纷呈;我们因
“变”更加优秀;敢于求“变”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
请同学们围绕“变”这一主题,根据任务,自拟题目,完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