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年江苏泰州兴化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年江苏泰州兴化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 案(部编版) 积累运用。 1. 根据拼音,写词语。 众所周知,地球对人类是那么 kāng kǎi( ),那么 hé ǎi( ),为人类作出了巨 大的 gòng xiàn( ),但地球上的 zī yuán( )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懂得 jié zhì( ),精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答案】 ①. 慷慨 ②. 和蔼 ③. 贡献 ④. 资源 ⑤. 节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 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慷慨、蔼”容易写错。书写时 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选择题。 2.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汹涌澎湃(pài) B. 沧海一粟(sù) C. 叱咤(chà)风云 D. 一哄(hòng)而散 烦躁 宣布 谚语 沮丧 瘦削(xuē) 威风凛凛(lǐn) 抡起(lún) 技高一筹(chóu) 斗(dǒu)篷 一曝(pù)十寒 鏖(áo)战 弄巧成拙(zhuó)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了对汉字读音和字形的辨析。 B.有误,“抡起”的“抡”应读“lūn”。 C.有误,“叱咤风云”的“咤”应读“zhà”。 D.有误,“弄巧成拙”的“拙”应读“zhuō”。 3.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 顾.影自怜 瞻前顾.后 C. 居高临.下 身临.其境 【答案】A B. 开国大典. 引经据典. D. 一鼓.作气 伯牙鼓.琴
【解析】 【详解】 考查了多义字。 “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因不同的读音就有不同的意义。 准确地说,就是指在不同的意义时(于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亦有不同的读音的汉字。中国 地区之广,历史文化悠久,多义字就会因地方方言不同而不同。 A.解释相同,“顾影自怜”和“瞻前顾后”的“顾”都是看的意思。 B. 解释不同,“开国大典”的“典”意思是庆典。“引经据典”的“典”意思是典故。 C.解释不同,“居高临下”的“临”意思是面对。“身临其境”的“临”意思是进入。 D.解释不同,“一鼓作气”的“鼓”意思是击鼓。“伯牙鼓琴”的“鼓”意思是弹奏。 故选:A。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俩一直不对付,总唱对台戏...,就不要让他们配合了。 B. 他是这个小城的雕塑大师,他用雪雕了一条龙,真是栩栩如生....。 C. 作者在文章的末尾硬加了一段不必要的议论,这真是画龙点睛....。 D. 这对双胞胎虽然长得很像,但性格却迥然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A.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 情。 B.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C.有误,画龙点睛:原先是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 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与“硬加了一段不必要的议论”矛盾,可 以改为“画蛇添足”。 D.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位老人的故事,使我领悟到“青山不老”的含义。 B.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 秋天的西岭雪山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季节。 D. 夜风一阵阵地吹来,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 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A.有病句。 结合“通过这位老人的故事,使我领悟到‘青山不老’的含义。”可以看出“通过”的出现 导致句子成分残缺,所以应删去。 C.有病句。 结合“秋天的西岭雪山”和“赏景的好季节”可以看出前后矛盾,应把“秋天的西岭雪山” 改为“西岭雪山的秋天”。 D.有病句。 结合“夜风一阵阵地吹来,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以看出“月光” 不能发出声响,应删去。 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唱歌跑调的人常被称为“五音不全”,这里的“五音”指宫、商、角、徽、羽。 B. 读书时要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与阅读目的关联不强的内容, 不需要逐字逐句阅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C.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 制作“花园路”这个路牌时,拼音应写作“HUAYUANLU”。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主要国学常识。 D.有误,“花园路”拼音应写作“HUAYUAN LU”。 7. 语文与生活。 (1)微波粼粼的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___________,穿过___________, 忽然,海面上___________,卷起了巨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月光曲》) (2)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伯牙鼓琴)) 【答案】 ①.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②. 越升越高 ③.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④. 刮起了大风 ⑤.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⑥. 巍巍乎若太山 ⑦. 汤汤乎若 流水 【解析】 【详解】考查对文章的识记。 (1)出自贝多芬的《月光曲》,原文选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 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 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出自《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 语言表达 请为本册课本的鲁迅单元(第八单元)写几句话的推荐词: _______________ 【答案】走进《少年闰土》,我们会认识一位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走进《好的故事》,我们会了解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们见到鲁迅作为长着的平易近人,了解生活中的他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又是一个关心劳 动人民的人。 【解析】 【详解】考查对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题干来看要结合第八单元关于鲁迅的文章进行推荐词的表达。所以要了解这一单元学习 了哪些和鲁迅有关的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排比修辞 进行表述即可,表达要合理,答案不唯一。 《少年闰土》主要内容:“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看瓜刺猹、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 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主要内容: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
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 象的四件事,分别为: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笑谈“碰壁”、救助 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这四件事,深刻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 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有的人》主要内容: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 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 现。 9. 填写积累的对应诗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百万人同一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销魂未必定扬州。 安得胁生双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罗小扇扑流萤。 【答案】 ①. 我以我血荐轩辕 ②. 宁可枝头抱香死 ③. 去年今日割台湾 ④. 如此垂杨如此别 ⑤. 飞到昭阳 ⑥. 银烛秋光冷画屏 【解析】 【详解】考查诗歌默写。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自题小像》,是为国献身的誓言,表 达了作者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自郑思肖的《画菊》,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 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 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 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出自丘逢甲的《春愁》,这首诗写了诗人回首一年 前签订《马关条约》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如此垂杨如此别,销魂未必定扬州。”出自施耐庵的《题赠鲁渊刘亮》,全诗为相思相见总 是愁,况是河桥欲去舟。如此垂杨如此别,销魂未必定扬州。 “安得胁生双羽翼,飞到昭阳。”出自刘韵琴的《浪淘沙夏日旅怀》,全词为十里菱荷香, 触 景思乡。低回无语细思量。手足飘零谁似我。鸿雁分行。云水两茫茫,路远山长,何时归去 慰高堂,安得胁生双羽翼,飞到昭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杜牧的《秋夕》,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 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 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10. 《新语文读本·风中的白玫瑰》中“我把自己的钱悄悄混到他的钱里”,是因为( ) A. 小男孩数错了,他的钱够买洋娃娃 B. 小男孩的妹妹和妈妈都已去世 C. 同情小男孩,资助他完成心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寓言故事。 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在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 《风中的白玫瑰》这篇文章讲了作者同情小男孩,资助他完成心愿。作者被小男孩的感恩所 打动。结合作品内容可知,“我把自己的钱悄悄混到他的钱里”,是因为同情小男孩,资助 他完成心愿,故选 C 项。 11. 《新语文读本·桌子是桌子》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 A. 词语一旦被一直确认,就不能随意更换,否则会引起交流混乱。 B. 要向故事中的老人学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寻求变化。 C. 生活应该一成不变,不要浪费精力寻求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寓言故事。 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在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 《新语文读本·桌子是桌子》这个故事说明了要向故事中的老人学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 要寻求变化。故选 B 项。 12.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书中,手有残疾的克罗西被同学嘲 笑激怒,却意外将墨水瓶扔到了老师的身上,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师没有追究克罗西的责任,批评但原谅了四个“罪魁祸首”,称赞卡隆是高尚的 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在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 1886 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 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结合作品内容可知,费兰谛等人戏弄红头发的残疾小孩克罗西,克罗西忍不住把墨水扔了过 去,刚好砸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询问是谁干的,但没有人承认错误。卡隆站起来替克罗西承 担责任,老师认为不卡隆干的,又说绝不惩罚,请犯错的人站起来。克洛西站起来解释扔墨 水瓶的原因。老师批评费兰谛等人欺侮一个不幸的孩子,打了一个不能还手的弱者,做了最 卑鄙可耻的事,并宽 恕了费兰谛等人,叫他们下不为例。老师又表扬了见义勇为的卡隆, 称赞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下图为本届冬奥会会微。请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13. 本届冬奥会举办时间是_________年,承办城市是我国的_________。会徽中一个主体汉 字是_________。 14. 请用一两句话向前来参会的外国友人推荐承办城市的一处景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①. 2022 ②. 北京 ③. 冬 14. 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参观天安门。 【解析】 【13 题详解】 考查文本信息的理解。 根据本届冬奥会会徽,可知本届冬奥会举办时间是 2022 年;再根据拼音,可以知道承办城 市是北京,图中的主题图像其实是汉字“冬”的变形。由上可知道答案。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认真分析题目中所给材料的特点,结合课内学习及交际实践完成。注意好称呼和对象,即可, 也可以适当讲解一下,推荐景区的原因。例如:我推荐北京的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是 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故宫建 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阅读理解。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周兴与丘神勣(jì)通谋①,太后命来俊臣鞠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③,谓兴曰:“囚 ④多不承,当⑤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⑥,以炭四周炙⑦之,令囚入中,何事不 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⑧推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 叩头伏罪。 〔注释〕 ①通谋:合伙谋反。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对食:讨论事情,相对饮酒。④囚:囚 犯。⑤当:应当。⑥瓮:大坛子。⑦炙(zhì):烧烤。⑧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⑨推:追 究,检举。 15. 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 C. 当为.何法(采取) B. 囚多不承.(招供) D. 因.起谓兴曰(因为) 16. 与例句中“易”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甚易耳。 A. 易如反掌 B. 平易近人 C. 移风易俗 D. 化难为 易 17.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A. 以炭四周炎之 B. 月之光如烛 C. 惊弓之鸟 D. 速度之 快 18. 对例句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例:因多不承,当为何法? A. 因犯多数不承认,应当怎么办? B. 囚犯多数不承认,应当没有办法 吗? C. 因犯多数不承认犯罪,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