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 分)
1. 根据课文默写。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分值:150 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⑤天下明月共一轮,本无差别,但杜甫诗作《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似幻亦真,道出多少离人心声。
⑥温庭筠诗作《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 江山如此多娇
④.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⑤. 露从今夜白
⑥. 月是故乡明
⑦. 鸡声茅店月
⑧. 人迹板桥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注
意“沧、娇、茅、霜”等字的正确书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
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
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草色已经转黄了,
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
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 duàn( )上的反光。……这时我们平常看惯了的房屋街道、
车马行人还有山水阡陌.( ),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记忆。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
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 yì
( )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1)给加点字注音
)
阡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绸 duàn(
)
yì散(
)
(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柳暗花明
B. 峰回路转
C. 富丽堂皇
【答案】(1)mò
(2)
①. 缎
②. 逸
(3)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字词注音能力。
陌——mò,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小问 2 详解】
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duàn——缎,绸缎:绸子和缎子,泛指丝织品;
yì——逸,逸散:散失,释放,散发。
【小问 3 详解】
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柳暗花明:形容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多指
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顺境;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联系句中“在山下沟谷中”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峰回路转”;
故选 B。
3. 下面语句的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
②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④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
⑤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
⑥一些人在立志时则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A. ③⑤①⑥④②
B. ③⑥④②⑤①
C. ⑤④①⑥②③
D.
⑤①④⑥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
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
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本题按照议论
文总分的论证方法排序,A 项正确,③提出问题,⑤①介绍错误的立志方法,⑥④②介绍正
确的立志方法。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他们都是我国现当代
著名的诗人。
B. 《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是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C. 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韩愈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四位作者与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D.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礼仪用语中有许多敬辞与谦辞。例如“子”是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朱子”是对朱熹的尊称;“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舍弟”是对自己弟
弟的谦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C.有误。“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
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不含范仲淹,
题干中未提及柳宗元;
故选 C。
5. 综合运用。
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精神源流】
中国自古不乏自强不息风骨的作品,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设计活动】
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设计了以下活动,请你再设计一个。
活动一:举办“君子自强不息”黑板报比赛
活动二: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找人物】
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限七—九年级语文课本)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D
②. 举办“君子自强不息”征文比赛
③. 示例:鲁迅自尊自强,
弃医从文,堪称“中国脊梁”。人物恰当,句式接近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
ABC.都体现诗人的自强、奋斗的雄心壮志;
D.写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没有体现“自强”
精神。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活动的能力。做题时注意围绕主题“君子自强不息”,拟写的活动
具有可行性即可。如:看“君子自强不息”电影。
(3)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与仿写。根据题意,从课本中选择一位自强不息的名人,用与示
例相同的句式表述其突出的一面即可。如弃医从文的鲁迅,敢说敢做的闻一多等等。
二、阅读与赏析(63 分)
(一)(10 分)
6.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他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
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
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
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
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
两个撮鸟,却被客店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
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们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1)文中的“他”是_________,这个情节可以简单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选段中的他最后结局为在杭州六和寺圆寂,亦算得善终。《水浒传》中另一位好汉武松
的结局为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遭暗算失去左臂,后在六和寺出家,略有缺憾。请结合两位
好汉的经历(需各写出至少一个情节,不能与选段情节重复),分析两人结局设计是否合理,
并阐述理由。
【答案】(1)
①. 鲁达(鲁智深、鲁提辖、花和尚)
②. 大闹野猪林
(2)语言描写 侠肝义胆(重情重义、重兄弟情义等,突出“义”)、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嫉恶如仇
(3)示例一:我认为两人的结局设计是合理的。鲁智深的结局与前文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呼应或鲁智深为人侠肝义胆,行的是大义,例如解救金翠莲父女,
“拳打镇关西”,所以我觉得他得善终是合理的。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时,滥杀无辜,最
后失去左臂也是合理的,算是对他的惩罚,所以我觉得他的结局设计也是合理的。
示例二:我认为两人的结局设计不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或喝酒打人、打坏金刚、
逼迫禅和子吃狗肉等),不守佛门清规,我觉得他不能算高僧,还没有资格得到圆寂这样的
佛门高境界结局。武松为人重情重义,“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我觉
得他失去左臂的结局设计对他太残忍、不公平、不合理。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结合“他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可知,这是“鲁
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情节。《水浒传》 第八回,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
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
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霸、董超将林冲绑
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说完,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后
被鲁智深所救。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便扶起林冲,叫”可知,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对鲁
智深的语言描写,“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
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写鲁智深的重情重义;“又见酒
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
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
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人多,恐防救了”写他的粗
中有细;“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他
们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写他的嫉恶如仇。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设计。结合两个人的经历分析。
示例:我认为两人的结局设计是合理的。鲁智深的结局与前文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听潮而
圆,见信而寂”呼应。鲁智深为人侠肝义胆,比如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是他帮助弱小者,
行侠仗义的具体表现,他大闹桃花村,也是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小说的结尾写他最终在
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结局完美,表现作者对他这种行侠仗义行为的肯定与赞美。武松则“只
认恩怨,不问是非”,如,在十字坡发现了张青孙二娘杀人做人肉饱子内幕,但由于张青得
知他姓名后对他纳头便拜、礼遇有加,他马上就和张青夫妇结为兄弟,一点也没有谴责和制
止张青谋财害命、滥杀无辜的凶残行为。最后失去左臂也是合理的,算是对他的惩罚。
(二)(15 分)
游惠山记
袁宏道
余性疎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
天黑月,纷厖①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②。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
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
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③,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
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万言不
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
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
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
兴,至是益勃勃矣。
【注】①纷厖:纷乱。②宾客山水:做山水的宾客。③属厌:饱足。
7.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故虽.霜天黑月(虽然)
C. 精神眼力几何..(多少)
8. 下列句中的“之”与“每看书之.暇” 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 翻译下列句子。
B. 名之.者谁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 余既.病痊(已经)
D. 而此地去.惠山最近(距离)
①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
②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10. 本小品文题为《游惠山记》,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惠山之美的?
【答案】7. A
8. C
9. ①然而浅易的书不值得一看,艰深的书看了又不能使人快乐。
②我才知道真正治愈疾病的,没有超过山水的了,游览西湖的兴致,到这个时候更加强烈了。
10. “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正面描写惠山景致;第
二节写游惠山后神清气爽 、流连忘返的感受侧面烘托惠山美景;第一段叙写读书、听书的
无聊,与下文游惠山后神清气爽 、流连忘返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惠山美景。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句意: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虽:即使;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每看书之暇” 中的“之”的意思是“助词,的”。
A.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代词,它;
C.助词,的;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然,然而;足,值得;快,使……快乐。
(2)始,才;逾,超过;是,这个时候。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
“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意思是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
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惠山
景致的优美;“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写游惠山后神
清气爽 、流连忘返的感受,侧面烘托惠山美景;“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
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
所属厌”“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写读书、听书的无
聊,“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
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写游惠山后神清气爽 、流连忘返,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强调了惠山美景。
【点睛】参考译文: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在
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
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
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
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杂剧等令人心意畅快的书,
又已经再熟悉不过而不想读了,再说大病初愈之人,能有多少精神和眼力去认真勤勉地长久
握着一部书?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他说书和世俗的说法很不一样,听了令人心脾
健旺,精神大增。所以,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
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
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
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
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
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三)(8 分)
11.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④嘶。
【注】①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老僧:指奉闲。据苏辙原诗自注:“昔
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坏壁:指奉闲僧舍。④蹇驴:跛脚的驴。
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标题中“和”读音为_____,它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个标题中“____”字
意思相近。
(2)诗的前两联运用比喻,将人生比作雪泥鸿爪,写出人生______、______的特点。
(3)本诗与《水调歌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
①. hè
②. 酬
(2)
①. 无常(不可知)
②. 偶然
(3)《水调歌头》:对弟弟的思念、对尘世生活的热爱(对出世、入世的矛盾);本诗:对人
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对过往的眷恋。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及诗题内容理解。
根据诗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联系注释“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可知,
“和”读作“hè”,指依照别人诗词的内容和格律来写作诗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理解为:酬答白居易在扬州筵席上初次见面时给“我(刘禹锡)”写的《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而作的诗。“酬”有“酬答”之意,指以诗相答。“和”与“酬”意思相近。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思是: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