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语文期中
考试题及答案
一(85 分)
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48 分)
【任务一:撰写主持词】小通同学提供的主持稿中有下面这段话:
十八大以来,十年砥砺前行,我们 A 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 B
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今日之中国,山河 guǎng mào,人民豪迈,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
天地的底气 yǔ rì jù zēng。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巍然
屹立于世界东方。
1. 根据拼音,用规范正楷在田字格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小通认为横线 A、B 处应填上一组关联词,请你推荐最合适的一组( )
B. 不仅……还……
D. 如果……就……
A. 因为……所以……
C. 只有……才……
【答案】1. 广袤 与日俱增
2.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guǎng mào——广袤 :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于修饰土
地面积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
yǔ rì jù zēng——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与“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之间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来连接;
故选 B。
3. 小州认为主持词中可以适当引用古诗文名句,他建议添加下面这段话。请你根据课文内
容,替他写出相应句子。
自信、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白仕途受挫时,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
(1)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依旧吟唱出“(2)
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韩愈在左迁途中,不忘
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白自己对朝廷的
耿耿忠心;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
弟》)一句既怀家愁,又忧国难;范仲淹贬放邓州,仍用“(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表明自己的宏伟抱负;欧阳修坦言“(6)_______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
也”(《醉翁亭记》),把仕途坎坷的苦闷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④.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⑤. 寄书长不达
⑥. 况乃未休兵
⑦.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⑨.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中注意“畔”“弊”“衰”“醉翁”等字词的书写。
4. 小州的建议使小通受到启发,于是你们有了如下讨论。
小通:小州,你的引用只限于古诗文,我们也可以加入现代诗文。比如,可以引用《艾
青诗选》中的诗句来表现“君子自强不息”这个主题。
小州:艾青诗歌的主旋律是爱国,又不是“自强不息”。还《艾青诗选》呢,别吹牛了,
这里面的诗我看你一首都没读过吧!
小通:我还真读过不少,《黎明的通知》《刈草的孩子》《鱼化石》这些我都读过。请问
你读过几首呢?
你:你们别吵了,还回到我们的话题。我赞同小通的意见。因为①_____________。我
可以补上这样一句:②_____________。
(1)请结合情境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横线①处补写你赞同小通意见的理由;然后选择一
则材料,仿照第 3 题中画浪线的句子,在横线②处补写一句话。
【链接材料】
A.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艾青《煤的对话》)
B.他起来了/他起来/将比一切兽类更勇猛/又比一切人类更聪明/因为他必须如此/因为
他/必须从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艾青《他起来了》)
的黎明……
①__________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②______________
(2)小通和小州的发言存在不符合【讨论规则】之处,请分别指出并加以分析。
【讨论规则】
讨论规则
简要说明
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
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也应表述清楚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
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
问题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
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
习惯或爱好
就事论事,文明表
达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因为诗人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因此《艾青诗选》中有不少诗歌,赞颂
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人们,如《他起来了》这首诗,写于卢沟桥事变后
不久,为历史塑造了一个准备进入生死搏斗的民族巨人的形象,真正地显示出了抗日战争初
期民族奋起战斗的决心和精神。(如《我爱这土地》中,“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
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
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
表现了出来。)(答出其中一个方面,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即可)
②示例:艾青热烈地呼唤“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以自己的歌唱来唤醒民众,让民众认
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奋起抗争。
(2)①小州发言时说别人“吹牛”不恰当,因为这有人身攻击之嫌,表达不文明。
②小通列举自己读过的诗歌,并询问对方读过几首不恰当,偏离了当前讨论话题。同时反诘
对方吹牛,语言也不文明。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情境可知,要用诗句来表现“君子自强不息”这个主题,而且“我”赞同小通的意见,
可以引用现代诗文《艾青诗选》里的诗来表现这一主题,因此结合链接材料所给《艾青诗选》
中的诗歌,分析诗歌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寓意,进行表述即可。
示例:①因为诗人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因此《艾青诗选》中有不少诗歌,是呼唤人们为了
幸福生活要自强不息、持续奋斗,如《煤的对话》这首诗,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来展示中华
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再生的强烈
愿望;
②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即使死了,
也要融进祖国的土地里,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
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分析讨论规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仔细阅读小通和小州的发言,相互对
照分析,看是否有不符合讨论规则的地方。讨论规则第三条“就事论事,文明表达”,即“发
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小州发言时说“还《艾青诗
选》呢,别吹牛了,这里面的诗我看你一首都没读过吧”,表达不文明,不符合讨论规则;
讨论规则第二条“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小通的发言“我还真读过不少,《黎
明的通知》《刈草的孩子》《鱼化石》这些我都读过”,列举自己读过的诗歌,偏离了当前讨
论话题;“请问你读过几首呢?”反诘对方吹牛,语言也不文明。
【任务二:推荐自强不息的人物】
今年 10 月 23 日,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的比赛中,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 22 岁学
生马宏达在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夺冠。小通准备讲述“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的马宏达的
故事。为增加文化色彩,他找到以下两首诗,请你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苔①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②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①苔:苔藓。②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
5. 你认为小通在讲述马宏达的事迹时引用哪首诗的三四两句最合适?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以
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读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当时家里人觉得要有一技之长,学一门手艺将来方
便找工作。”谈及过往,马宏达并不避讳曾经在学习上的短板,他觉得这反而更像是个契机,
让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了拿金牌,马宏达每天的训练不少于 7 小时,5 厘米
厚的钢头鞋,不到 2 个月就磨破了底。对于网上关于他“土味冠军”的调侃,他说:“我很
热爱我现在的事业,能做到这个层级我已经很满意了。至于人家怎么说我并不会放在心上。”
6. 就第上题中你选择的那句诗,请从重音、语气两方面提出朗读建议。
【答案】5. 示例 1: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是说,苔花虽微小如米,
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
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马宏达平凡、普通,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只能上
技师学院,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获
得了成功。他的经历与苔花相似,所以可以引用这句诗。
示例 2:我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句诗写竹子任由千般磨折,万般打
击,它反而更苍劲挺拔,坚韧不移,顽强不屈突出了竹子无视环境压力,坚韧无畏、从容自
信的气概。马宏达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只能上技师学院,但是他没有因
此放弃自己,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成功之后也不
在意网上的调侃,坚持做好自己。他的精神与竹子相似,所以可以引用这句诗。
6. 示例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重读的词语有:“如米小”“也”“牡丹开”;
语气:昂扬、自豪等。
示例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重读的词语有:“还”“坚劲”“任”;
语气:坚定、豪迈。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分析诗句。根据链接材料可知,马宏达初中时成绩不好,在家长的鼓励下,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并获得金牌,同时对于网上的调侃,不以为然。
(1)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
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通过苔花和牡丹的对比,写苔花虽微小
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
自若,沉稳持重,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
自弃,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结合马宏达的经历:马
宏达平凡、普通,学习成绩不好的他只能选择学习一门技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
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赢得金牌,获得成功。他的经历与苔花相
似,都是很渺小的存在,但只要不自弃,就有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可以引用这句诗。
(2)引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历经无数磨难依然那
么坚韧,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北风。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
自信、无视环境压力的神态,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的坚定顽强的赞美。结合马宏达的经历:求
学之路并不顺利,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只能选择学习一门技术,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
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赢得金牌,获得成功。成功之后,对于网
上的调侃,不以为然,坚持做好自己。他的精神与竹子坚韧无畏的精神相似,所以可以引用
这句诗。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朗读。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重读的词语有:“如米小”“也”“牡丹开”;通过
写苔花虽小,但不自弃,也可以像牡丹一样傲然盛开,表现了作者对于苔花这种自信、不自
怜,不自弃的昂扬精神的赞美和肯定,所以在朗读时要有一种昂扬、自豪、自信的语气。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重读的词语有:“还”“坚劲”“任”;通
过写竹子在岩缝中顽强的生长,不畏惧自然条件的恶略,表现了作者对于竹子的坚韧不移、
顽强不屈的高洁情操的赞扬,也体现了诗人渴望像竹子一样的追求,所以在朗读时要有语一
种坚定、豪迈、激昂的语气。
小州准备推荐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苏轼,并提供了如下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①,仿佛
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②于斯民,固宜也。东
武滨海多风,而沟渎③不留,故率④常苦旱。祷于兹山⑤,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盖有常德⑥
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
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
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
名之曰土雩泉。
②古者谓吁嗟⑦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
而哀⑧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A 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
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苏轼《雩泉记》(有删改)
材料二: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⑩。
材料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注】①雉堞:城上短墙。楼观:泛指高大建筑物。②食:鬼神享受祭献的供品。③沟渎:
指田间水道。④率:大都。⑤祷:向神灵祈求保佑。兹:这个。⑥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⑦吁嗟:叹息。⑧哀:同情,怜悯。⑨“持节”二句:引用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
表达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的愿望。⑩天狼:代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辽和西夏。
7.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乃 作 《吁 嗟》 之 诗
8. 根据提示,解释加横线的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仿佛可数
而名之口雩泉
仿佛若有光(《桃花
联系课内词
源记》
语释义
名之者谁(《醉命亭
记》
(1)________
(2)________
乃新其庙
联系课内词
互相轩邈(《与朱元
语用法
思书》)
(3)________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以其可信,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10. 材料一第②段横线 A 处应填感叹号还是句号?请结合前后文说明理由。
11. 苏轼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难容于朝,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后转任密州太
守。以上三则材料都写于密州。小州用“乐观旷达、自强不息”评价苏轼,你是否赞同?请
结合三则材料有理有据阐述。
【答案】7. 乃/作/《吁嗟》之诗
8.
①. 隐隐约约
②. 命名
③. 更新,翻新
9. 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
10. 感叹号。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是作者对官不怜惜百姓、不为民所信赖的现实而发出的
慨叹,用感叹号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用句号显得平淡。(意对即可)
11. 赞同。苏轼虽然仕途不顺,自请外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他为政一方,
能心忧百姓,以天下事为己任。他会因祈雨灵验而欣喜万分,因官不为民所用所依的现实而
慨叹自愧。他心忧天下,借出城狩猎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能够承担卫国守边重任的
愿望。中秋夜倍思亲,但是他能把自己对弟弟的思念转化为对天下离人的祝愿。这些都可看
出苏轼是一个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人。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注意题
干要求标两处。
句意:就写了《吁嗟》这首诗。
本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乃”为连词,其后需断一处;“作”为谓语,其后需断一处;
故断句为:乃/作/《吁嗟》之诗。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课内词语进行作答。
(1)“仿佛若有光”句意:隐隐约约好像有光照出来。仿佛:隐隐约约。
“仿佛可数”句意:都隐约可数;仿佛:隐隐约约。
(2)“名之者谁”句意:给他命名的人是谁。名:取名、命名。
“而名之口雩泉”句意:给泉取名为雩泉。名:取名、命名。
(3)互相轩邈,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名词作动词,争
向高处远处伸展。
“乃新其庙”句意:于是更新庙宇。新:名词作动词,更新,翻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以:因为;信:信赖;盖:大概;常德:始终不变的德行;故:所以;谓:称为。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原句前后的意思:(可现在)还有听见百姓叹息呻吟能怜悯他们,答应他们的要求,像
常山雩泉一样可以信赖的官吏吗?我因此在神面前感到惭愧,于是写了如下一首《吁嗟》诗;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这里用官吏的漠视百姓和常山雩泉的始终如一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
官不怜惜百姓、不为民所信赖的现实而发出的慨叹,用感叹号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责问的
语气更加明显,用句号显得平淡。故填感叹号。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明确观点:赞同。根据材料一“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可知,苏轼会因祈雨灵验而欣喜万分,因官不为民所用
所依的现实而慨叹自愧;根据材料二“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苏轼心忧天下,出城狩猎,借冯唐的典
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能够承担卫国守边重任的愿望;根据材料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可知,中秋夜倍思亲,但是苏轼思念自己的弟弟,但他心系天下,能把自己对
弟弟的思念转化为对天下离人的祝愿。苏轼虽然仕途不顺,自请外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