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资料共3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音乐《阳关三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采用古诗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能背诵曾经学习过的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吗?”学 生集体背诵。 之后,教师请学生分享对于《送元二使安西》的了解。
从古诗情感引申到音乐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由此顺势导入本课《阳关三叠》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 1.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是什么速度?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沉稳、坚定,速度为中速、稍慢的。 2.聆听《阳关三叠》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通过对于场景的描述,描绘的是送别友人的场景,感受到依依惜别,浓 郁的离别之情。 (三)深入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聆听歌曲范唱《阳关三叠》,并提醒学生对于嗓子的保护。 2.教师弹奏旋律,与学生共同跟唱高声部。 教师提问学生: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每句旋律的强弱变化,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 注意“遄行”这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唱准附点四分音符 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4.教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唱高声部。 5.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歌词,并提问学生:歌曲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 柳以寓离别意,带有依依惜别之情,歌曲主要是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中公讲师解析 6.教师、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完整演唱《阳关三叠》 (四)巩固提高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采用各种形式表现《阳关三叠》。 学生表现,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教师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呼吁学生珍惜友谊,互相关爱。 作业设置:思考古诗与音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阳关三叠》这部作品。 【参考答案】 《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是目前所见的一首中国古琴曲。“三叠”指的是歌曲
反复叠唱三次。 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 地方一切平安。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对古琴曲产生兴趣? 【参考答案】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 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 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只有清晰 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 习行为才可进发而成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强调民族音乐 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民族音乐,为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公讲师解 析 (2)精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 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对所教课程 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知识,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 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 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3)根据实际适当运用讨论教学 通过平等坦率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与教材内容进行对照,融会贯通,既实现了学 习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受约束,并保持学生的热情,同时也 保持了课堂纪律良好。 高中音乐《彝族舞曲》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查找关于彝族的风俗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知识竞答赛“彝族风俗知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左脚舞、姑娘房、跳菜。) 2.教师提出问题:彝族的代表民间乐曲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阿细跳月、烟盒舞曲等。 由此,引入新课,由《烟盒舞曲》《海菜腔》改编的《彝族舞曲》。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体会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抒情优美的情绪,由琵琶演奏。 2.请学生根据以往对音乐及乐器的了解,简单说一下琵琶这种乐器,及琵琶的演奏形式有哪 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总结:琵琶,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四根琴弦。琵琶的音效效果被唐代诗人白居 易描述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及伴奏。 3.教师请学生再听乐曲,并说一说本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琵琶独奏。 (三)深入赏析 1.再次聆听《彝族舞曲》,请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谱例,聆听并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学生 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分为九个部分。 2.分段听赏主要旋律乐段。 (1)分析 A 段 ①聆听 A 段,教师提问: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总结: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 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 B 段(abcd.) ①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画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 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探寻音乐的曲式结构。 再次欣赏全曲,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的总结:随着音乐的播放,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故事逐渐展开,代表每个主题的 图片依次出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乐段中选出与之对应的火把节活动情节。乐曲播放 完毕,几幅与乐曲同步的音乐主题图片也就依次出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 来,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四)巩固提高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学生自由表现,教师给与评价。 (五)小结作业 1.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下课后,请学生欣赏彝族的另一首代表作《阿细跳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本曲的背景知识。 【参考答案】 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创作完成于 1960 年,是在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乐曲 采用我国传统音乐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不同音乐段落分别表现出悠扬、优美、欢快、粗犷、 热烈、流畅、粗壮、倾诉、朦胧、柔美幸福等不同的音乐情绪或意境,用以表现彝族人民的 生活及风俗场景。中公讲师解析 2.除了本节课的导入方式,你还了解哪些课堂导入方式?简单介绍一种。 【参考答案】 视频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古诗导入、创设情境导 入等。 故事导入:采用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可与本课课题、歌词内容等有关系,抓住学 生心理,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音乐《祖国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的祖国》,请学生说一说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歌曲前半段悠扬、抒情, 后半段激昂,通过对祖国的赞美,也表达了抗战儿女保卫祖国的决心。中公讲师解析 由此,引入新课,祖国题材歌曲《祖国颂》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合唱曲,气势磅礴、优美清淳,赞美之情。
2.请学生简单说说对于《祖国颂》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总结:《祖国颂》是 1957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 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 (三)深入赏析 1.再次聆听《祖国颂》,请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歌词及提示,聆听并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教师再次请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并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划分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采用领唱、合唱的形式;第二部分旋律抒情、宽广;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 部分的再现。 3.分段赏析主要旋律乐段。 (1)分析第一部分 ①教师请学生跟琴演唱第一部分,教师提问:这段歌曲旋律如何?描述了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舒展开朗,热情赞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提醒学生注意歌曲情绪的表达,悠扬、坚定的感觉,及流畅、连贯的 声音。 (2)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跟音频,朗诵第二部分歌词,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画 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相对旋律抒情宽广,描绘了祖国各地繁荣昌盛的景象。 (3)分析第三部分 学生跟音频演唱歌曲,并思考:这一段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部分的再现,意境更为瑰丽,显示出伟大祖国的前 进步伐和人民的豪迈气概 4.教师采用指挥手势,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演唱完毕,进行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为单三部曲式。 5.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自由表现,教师给与评价。 (五)小结作业 1.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下课后,请学生搜集关于“祖国”的歌曲,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