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15 分)
【名家谈诗】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我之喜爱和 yán①
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
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 xù②
积了
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
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
(1)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汉字。
①_____
②_____
(2)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A. zhāo
B. zhào
【答案】(1)
①. 研
②. 蓄
(2)B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研读,yán dú,(动)钻研阅读。不要写成“言”。
蓄积,xù jī,意思是积聚;储存。指积聚储存的财物。
【小问 2 详解】
召唤,zhào huàn,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故选 B。
【读诗有法】
2. 请将诗词名句填入下面横线中。
鉴赏角度
诗词名句
色彩:点染画面 鸟下绿芜秦苑夕,(1)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动词:富有动态 正莺儿啼,(2)_______,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对比:鲜明突出 (3)_______,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4)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
反复:渲染心情
道中壁》)
比喻:生动形象 (5)________,(6)________。(李白《行路难》)
意象:寄托情思 (7)________,(8)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①. 蝉鸣黄叶汉宫秋
②. 燕儿舞
③. 有弟皆分散
④. 为赋新词强
说愁
⑤.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⑥.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⑦. 鸡声茅店月
⑧. 人迹
板桥霜
【解析】
【详解】考查诗句默写。无论是直接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
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蝉、鸣、皆、赋、渡、塞、茅、霜。
【请你赏诗】
3. 请任选两种鉴赏角度,赏析这首诗歌。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 年 1 月 25 日
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答案】示例 1:我选择色彩的角度。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
“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这些诗句色彩丰富而鲜明,读来好像是
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画面,让人感受到黎明时草原的静谧与美丽。
示例 2:我选择动词的角度。诗的前面几句描写林子、山坡、草原,画面都是静态的。而用
“流”字对黎明前草原上的“新鲜的乳液似的烟”作了动态的描写,把烟的清新、流动感、
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示例 3:我选择对比的角度。诗中“灯光”与“黎明”形成对比。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但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
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
位”,但已无济于事。灯光象征着新生的力量,诗人借此抒发对于光的崇敬之情。
示例 4:我选择反复的角度。诗中反复描写“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仿
佛画面有层次地展开在人眼前,黎明时分的田野有油画般的质感,令人油然而生对自然静谧
之美的崇敬,诗句的节奏也有回环往复之感。
示例 5:我选择比喻的角度。诗人把草原上的烟比作是乳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上烟雾
的流动感、质感和美妙的样子,给人以可看可触的审美感受。
示例 6:我选择意象的角度。诗人在诗歌中主要选取两个主要意象,即“黎明”和“灯光”,
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亮田野,它的博大壮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表
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尽管灯光也是夜里的辉煌者,但是它无法照亮田野,无济于事,因
此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诗人用灯光衬托出黎明的力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为艾青所作,充满了诗人对于光的崇敬。这首诗写于 1932 年
1 月 25 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当时诗人才 22 岁。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
己的感受。任选两种鉴赏角度,赏析这首诗歌,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说,“黎明”是指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在诗歌中又指光明、
未来的胜利,诗歌中“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展现了黎明来临的时
候,田野焕发的生机,展现了“黎明”强大的力量,而反观“微黄的灯光”,“灯光”的力
量是微弱的,是微小的,是在“电杆上颤栗”的,“黎明”以其强大的力量逼迫灯光消失,
以“灯光”之微弱衬托“黎明”之强大,表达作者对黎明的崇敬与赞美。
示例二:从陌生化的语言上来说,“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中的“烟”是“流的”,
并非虚无的,给人以新奇的感受,“乳液似的”展现出烟的白与缥缈,“黎明穿上了白衣”
将黎明拟人化,展现黎明的美好,“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中灯光
是颤栗的,展现了“灯光”的微小与怯懦,用陌生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黎明”以
其强大的力量逼迫灯光消失,展现黎明的辽阔之美。
示例三:从“诗中有画”的角度来理解,“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
彩丰富而鲜明,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
灰的”“绿的”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注重静与动的结合,而对于草原上流着的烟,诗人
是这样写的:“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这把黎明时的田野景色进一步描绘出来了。黎明时,
空气是新鲜的,四周那么安静,这烟也是新鲜的,这种感觉极为准确,“乳液似的”,把烟
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出来了,而且可看可触摸,展现了黎明的清新与壮美。
二、阅读(51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①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
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人在印度多做
小贩)!”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
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②我不知道我女儿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感想,但是她开始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
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她糊里糊涂地认为这个
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小贩已经走进门微笑着和我打招
呼,我也停下来买了一点东西。他要走的时候,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
③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叫人把她带出来。
④她站在我的椅子旁边,望着这个喀布尔人和他的口袋。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
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紧紧地靠近我。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⑤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
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
——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⑥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
“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
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
⑦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⑧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⑨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
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
敏妮哈哈大笑。
⑩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
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
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
续着。
⑪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
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这时在
盛怒之下,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
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
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说:“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
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⑫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
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
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⑬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⑭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
一间屋子和走廊里要挂上叮叮的吊灯,真是没完没了的忙乱和热闹。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
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
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⑮“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⑯“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⑰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⑱“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⑲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
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
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⑳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㉑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
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
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㉒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
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
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㉓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
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㉔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
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的样子,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
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㉕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
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㉖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
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光秃秃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
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
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㉗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能请军乐队,
家里的女眷们感到很失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
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他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4. 梳理小说情节,根据提示将图表补充完整。
5. 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角度,揣摩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2)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
6. 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忘年交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 在小说正文之前,可以用“题记”来揭示作品内涵。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我
相信你的爱”,这句短诗是否可以作为本篇小说的题记?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4. (1)惧怕躲避(2)“贿赂”拉拢(3)含羞重见
5. (1)“光明”是指“我”的女儿,“阴影”是指女儿出嫁时“我”的心理状态,两个词
语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在女儿出嫁时难受的心理,表现出浓烈的父女之情。
(2)示例一:一系列的动作中都是拉曼对女儿的深情,“掏”表现出拉曼拿出这张纸时的
小心翼翼,小心地打开,并用双手“抹”平,一个“抹”字将他彼时的牵挂和思念温柔地慢
慢展开。
示例二:“又小又脏”,拉曼随时都随身携带着印有女儿手印的纸,“脏”说明他拿出来观
看念想的次数非常多,可见他虽远在他乡,但对女儿的思念非常深刻,是一个孤寂却深情的
父亲。
6. “我”是敏妮的父亲,也是敏妮和拉曼之间友谊形成过程的见证者,经过细心观察,成
为他们友谊的支持者,使小说人物之间的情谊更加真实动人。以“我”的视角可以更客观地
讲述这段友谊形成的过程,描绘敏妮的天真可爱和拉曼的朴实善良,故事情节随着“我”的
观察而展开,在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当中感受情节的起伏,“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了解到拉
曼对敏妮和对自己女儿的深情厚谊,可以更好地凸显主题。
7. 示例:这首短诗可以作为小说的题记。“我相信你的爱”,这是作者泰戈尔对小说中爱
的关照,这份爱博大又深沉。首先,这是一份跨越年龄的爱,敏妮对拉曼从一开始的恐惧变
得亲密,这是一个纯真孩童对这个世界的本能和信任,但之后的日子和交往中,不管是葡萄
干的“贿赂”还是出狱后果干的“结婚贺礼”,都是拉曼对小朋友单纯的友好和关爱,这是
作者对纯真友谊的赞颂。其次,这是一份跨越地域的爱,拉曼在异乡为了生计而流亡奔波,
与家人长时间的别离并没有消磨掉他对女儿的感情,他随身携带自己女儿的小手印,随时随
地牵挂她,为了补偿自己对女儿所欠缺的父爱,他将自己满腔的父爱倾注到敏妮身上,以此
来展现他那份深挚的父爱,这是作者对一个深情父亲的赞颂。最后,这是一份跨越阶级的爱,
作为不同阶级的两个父亲,“我”对奔波劳碌的贫苦山民感到同情和理解,“我”支持着拉
曼与女儿的亲密友谊并且接受刑满释放的拉曼对女儿的祝福,同时资助拉曼回到家乡与女儿
团聚,这一切皆源于“我”这一知识分子对拉曼这位所谓的卑贱者的信任和悲悯,不同的阶
层,相同的父爱,这是作者对人性平等的赞颂。所以,泰戈尔的这首诗能够很好地揭示作者
对于不同阶级却同样深沉的父爱的赞颂,传递出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心
灵的美好愿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
示例形式用四字短语作答。
题目中的第一空可结合第②段“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和第④段
“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紧紧地靠近我”,概括为:惧怕躲避;第二空可结合第⑤段“她小
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
友”,概括为:“贿赂”拉拢;第三空可结合第㉔段“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
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概括为:含羞重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1)结合第⑫段“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可知“光明”是指“我”的女儿敏妮,
结合第⑬段“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可知“阴影”是指女儿出嫁时“我”痛苦、难过的
心理状态,两个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在女儿出嫁时难受的心理,表现出浓烈
的父女之情。
(2)运用“掏出”“打开”“抹平”一串的动作描写,结合第㉒段“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
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可知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对印有女儿手印的纸张的珍惜,表现了他虽远在他乡,但内心时刻深藏
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