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江苏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0 年江苏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人才汇萃 力能扛顶 碎琼乱欲 坐失良机 B. 怡然自得 兵慌马乱 叨陪鲤对 哀声叹气 C. 日薄夕山 宠命优握 迤逦而行 交头结耳 D. 晨光曦微 无心出岫 鹤汀凫渚 舸舰迷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B. 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 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 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 山下,分类处理 D. “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 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纵观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的共性都是能给观众留下足够的 想象空间。_____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会缺少灵性。 ①空间的想象, 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 ③想象的空间, 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⑤让观众丰富了影片, A. ③②①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③⑤④①② D. ①⑤④③②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可怜光彩生门户 C. 遂教方士殷勤觅 B. 吞声踯躅不敢言 D. 珠箔银屏迤逦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 甚至与弱旅勇士队比赛,也饮恨败北 B. 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 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C. 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 命名为“金丝牦牛” D. 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 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哪两位诗人的自况?() B. 贺知章、杜甫 A. 孟郊、李白 C. 贾岛、杜甫 D. 孟郊、陆游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7.(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
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9.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_________”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_________”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20 分) 10. 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8 分) 11. 试分析丁玲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6 分) 12. 请简述你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问题的认识。(6 分) 四、鉴赏题(26 分) 13. 赏析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易卜生是挪威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现实,却提不出拯救社会的办法,在《玩偶 之家》中对娜拉出走以后往何处去未能解答。因此,列维陀夫说:“易卜生是天才的问号。” 萧伯纳是英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的特征常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平民看了 为之感叹,统治者看了感到吃惊和不安。因此,列维陀夫评论说:“萧伯纳却是一个伟大的 惊叹号。”我国著名作家唐弢在分析鲁迅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后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 唐弢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请从鲁迅的一生和鲁迅的作品两个方面分别 作简要的回答。 14.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0 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唐国史补》)牡丹中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4 分) (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15. 试赏析《离骚》的开篇艺术。(10 分)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五、案例分析题(12 分) 16.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开头导入环节,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 (6 分) 教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
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 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 《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并且了解到他为什么 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 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17.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较早接 触的文言文。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断。请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 堂实际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于文言文教学的看法。(6 分)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 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 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 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 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 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孔子箴言名 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 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 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 能没什么联系?先向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 都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六、技能应用题(14 分) 1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 (1)如果请你来为九年级学生命制试题,请以这首诗为阅读材料,设计两道阅读理解 测试题,并注明参考答案及分值。(8 分) (2)如果要你用一课时讲授这篇课文,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请你为这堂课设计一
份板书。(6 分)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A 项中“人才汇萃”改为“人才荟萃”,“力能扛顶”改为“力能扛鼎”,“碎琼 乱欲”改为“碎琼乱玉”;B 项中“兵慌马乱”改为“兵荒马乱”,“哀声叹气”改为“唉声 叹气”;C 项中“日薄夕山”改为“日薄西山”,“宠命优握”改为“宠命优渥”,“交头结耳” 改为“交头接耳”;D 项中“晨光曦微 ”改为“晨光熹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2.D[解析] A 项“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的英 雄事迹不是坏事,本题属于褒贬不当;B 项的“防患未然”是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 采取预防措施。本题中灾害已经发生,该成语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 项“信手拈来”多用来 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用“信手拈来”来形容不恰当; D 项“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用来修饰“院士的 一番话”恰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3.A[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横线前面说的是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必然谈 想象空间,所以排除 BD 项;再来看文段最后一句,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会缺少灵性,所 以之前的内容应是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影片,也丰富了自己。故选 A 项。 4.A[解析] A 项“可怜”古义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义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5.B[解析] A 项中第一个“比赛”前缺少谓语,应添加“致使”,另外“问题”和“改善” 搭配不当;C 项错误包括语序不当和主谓搭配不当。“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 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改为“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发现的一种新的野生动物, 并被命名为‘金丝牦牛’”;D 项,宾语中心语残缺,“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 改为“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的工作”。 6.C[解析]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出自贾岛的《题诗后》,全诗为“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 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二、 填空题 7.(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4) 莫道不销魂 8.《文心雕龙》 9.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三、简答题 10. [参考答案] (1)梦幻与现实的交融。《神曲》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的灵 魂在理性和爱的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 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种 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文化的发展 趋势。 (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 3 部,每部 33 歌,加“序曲”,共 100 歌。各部 篇章基本相等,《地狱》4720 行,《炼狱》4755 行,《天堂》4758 行。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 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象征痛苦和绝望 的地狱色调阴暗,象征苦修和希望的炼狱则柔和明朗,作为幸福境界的天堂则色调绚烂明丽。 (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神曲》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寓意。森林、狮、豹、狼 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他们
象征着人的生活要有知识和爱的指引;三界之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 然过程,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 作品中许多人物也都有寓意,作品的结构也是象征的,“3”的含义(3 部、33 篇、3 韵句) 就意味着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4)《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这就打破了正统 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神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 11. [参考答案] (1)她是“五四”退潮后背负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伤的现代女性。 (2)她蔑视封建礼教,憧憬个性解放,追求灵肉统一的理想爱情。 (3)理想的幻灭使她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而陷入颓废,内心充满着矛盾和骚乱,以玩世 不恭的态度对社会作病态的反抗。 (4)莎菲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 无助的真实写照。 12. [参考答案] (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 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 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 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鉴赏题 13. [参考答案] (1)从鲁迅的一生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一生是完美的、无 憾的,完全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从鲁迅的作品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作品是冷静地、理性地剖析了当时 的社会现实,并以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富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引导人们抗争,以摆脱现实 的压迫。 14. [参考答案] (1)本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从侧面描 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通过对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的描写,为下面写白牡丹作了有 力的铺垫,紫牡丹的争赏与白牡丹的冷遇构成鲜明对比。(意思对即可得分)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凸显出 白牡丹盛开的形象和冷清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 境的同情。(意思对即可得分) 15. [参考答案] (1)追溯身世以示其高贵与清白,与下文的曲折人生形成鲜明对比。 (2)开篇就交代了诗人的“内美”,这实际上蕴含了楚国的民族精神,是楚国精神的内化。 (3)熔铸神话传说,定下全篇浪漫主义基调。 (4)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 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 五、案例分析题 16.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 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 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 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于文学作品鉴赏,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
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阅读之初,向学生适当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阅读。不过,必须注意教师的指导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上述案例 中的教师,在散文鉴赏教学之初,就简单化地将相关的背景信息,尤其是带有明显态度倾向 性的结论性意见直接传递给学生,将对学生的积极阅读及独特感受体验的获得产生极大的干 扰及制约,是不可取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