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6上半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6 上半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近代教育史上, 主张教育过程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斯泰洛齐 D.康德 2.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 对中小学设置的布局安排应主要考虑( ). A.人口因素 B.生态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3.“狼孩”事例说明了,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方向性 B.可能性 C.现实性 D.多样化 4.发挥教育目的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 最终需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 ). A-培养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学习目标 5.我国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建立的教育“立交桥”, 旨在实现( ). A.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及沟通 B.学前教青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及沟通 C.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及沟通 D.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及沟通 6.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需要扮演( )的角色. A.指导者 B.研究者 C.诊断者 D.管理者 7.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怀特海 D.苏霍姆林斯基 8 用测量知识的试题去测量学生的智力, 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 ). A.难度 B.区分度 C.信度 D.效度 9.教师通过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 实施德育, 他运用的是(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指导实践法 D.品德评价法 l0.马卡连柯提出,通过经常在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欢乐”的前景, 推动集体 )原则. 不断向前运动和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力量.这里强调的是班级管理的(
A.平行性 B.民主与自主的 C.规范与创新结合的 D.目标 二、填空题: 11.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辩之, 笃行之”的我国古代教育名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近代民族国家从教会与行会手中夺过教育权, 反映了现代教育的_____________性特征. 13.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的实现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为前提的. 14.在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力理论中, ________________理论强调教育的塑造作用. 15.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 实际上是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6.广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 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 育设施和有关________________. 17.教师要成为有效的协调员和引导者, 就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合作. 18.学校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________________文化、制度与非制度文化、学校中的 人际关系等. 1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 知识的间接性;第二, 教师 的指导性;第三, ________________;第四, 教学的教育性. 20.德育过程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 又把品德外化为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三、判断说明题: 2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必然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22.终身教育从重视人的“学习权”转向重视人的“受教育权”. 23.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 主要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 24.尊重信任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 四、简答题: 25.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
26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7.简述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28.简述确定班级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 29.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讲授法. 30.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只注重“言传”说理, 往往效果不佳. 试用“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四因素的过程”的规律进行分析. 一、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6.B 7.C 8.D 9.B10.D 二、填空题 11.《中庸》 12.公共 13.育人 14.外铄 15.实用 16.规章制度 17.社区 18.物质(或社会) 19.教学的发展性 20.道德行为 三、判断说明题(评分要求:判断 2 分.说明 3 分】 21.错误.因为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这种作用 并非 一定是积极的. 22.错误.终身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而不是人的被动性, 所以终身教育从重视人的 “受教育权”转向人的“学习权”. 23.正确.研究性学习属于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 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专题性研究, 这类课程更多的是由学校和教师研制和开发. 24.正确.对学生尊重和信任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育伦理基础.爱是严的基础, 严是爱的体 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 就变成冷酷的刁 难和苛求. 四、简答题 25.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 分),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 识;(1 分), 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1 分), 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 分), 具备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1 分)
26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 分),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1 分),文化影响着 课程内容;(1 分), 文化影响着学校育人模式;(1 分),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历史传统.(1 分) 27•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1 分), 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2 分),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2 分) 28.第一, 渐进.目标要循序渐进, 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借每一个目标的奋斗 过程来推动班集体的逐步形成和巩固发展.(2 分), 第二, 有恒.坚持贯彻.(1 分), 第三, 多样.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都得到发展.(2 分) 五、论述题 I 知识点 6 分, 发挥 9 分)论述题评分要求:坚持知识点, 但不拘泥于知识点; 重点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 29.(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 读和讲演等 4 种方法.(2)讲授法的优点在于:第一, 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短时间内就能 获得大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第二,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讲授法的缺点表现在, 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 学 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 讲授的内容, 要有系统 性、科学性、思想性, 讲清难点, 突出重点;第二, 讲授的方式方法, 要有启发性, 不是简 单灌输;第三, 讲授的语言, 要生动、通俗、形象, 要清晰、准确、精练、有条理, 语速适 当. 30.(1)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就是培养这四种 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知即道德认知, 是……;情即道德情感, 是……; 意即道德意志, 是……;行即道德行为, 是…….(3)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 一般 来说, 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 以知为开端, 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 会生活的复杂性, 德育影响的多样性, 各要素的相互独立性, 因此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 和水平上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教 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多种教育程序, 不必恪守一种开端和一般教育程序.(4)德育 过程还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因为这四个要素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任用, 因 此教育者要全面培养,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协调的发展.(5)学校教育中如果只注重“言 传”说理, 只是德育的一个环节.所以效果肯定不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