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试题及答案
1. 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第一部分(1-5 题 19 分)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
)的年
老水手走去。
(3)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 qiǎng guō bù shě
(
)。
(4)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 jiǎo róu zào zuò(
),是出于无聊,是
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答案】
①. jìn
②. 1ǚ
③. 强聒不舍
④. 矫揉造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 寒噤,读音 hán jìn,意思是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
(2) 褴褛,读音 lán lǚ,意思是衣服破烂,不整洁。
(3) 强聒不舍:读音 qiǎng guō bù shě,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没完。
注意“聒”的写法。
(4) 矫揉造作:读音 jiǎo róu zào zuò,形容故意做作,不自然。注意“矫”揉”的写
法。
2. 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其一)中表现李白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②. 人迹板桥霜
③. 日出而林霏开
④. 云归
而岩穴暝
⑤.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默写。在作答默写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板桥、林霏、暝”等字
词容易写错。
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在文中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描绘出了西湖雪后奇景。
B. 雨果是法国积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D.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
指打鼓报告初更开始,晚上八时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C.“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行酒令游戏,“六艺”中的“射”指射箭。二
者含义不同。
故选 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
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带来文明的衰落。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方能实现。
C. 《国家宝藏》节目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
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D. 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 词序混乱,“融合”与“交流”互换位置;
C. 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
D. 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或在“培养爱国情怀”前加上“能否”;
故选 B。
综合性学习。(共 5 分)
5. 弘謇中学 为落地“双减”政策要求,拟举行“多彩延时,快乐成长”主题系列活动,邀
请你参加。
(1)学校拟在校园内悬挂一条此活动的标语,请你撰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双减”实施之后,你们小组收集了一组数据,并制作了如下统计图表:
“双减”前后学生参与活动和学科成绩变化情况
项目
时间
课外阅读时间
社团参加人数
考试学科成绩合格率
双减前
0.5 小时
365 人
双减后
2.5 小时
1867 人
72.6%
81.2%
根据图表,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延时丰富多彩,青年快乐成长。
(2)“双减”实施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增多了,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同时也促进了
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标语的拟写。围绕“多彩延时,快乐成长”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示例:多彩延时陪我学习,快乐双减助我成长。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由图表中的数据“双减前 0.5 小时”“双减后 2.5 小时”可知这是课外阅读时间的增长,所
以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双减后,小朋友们的阅读时间增长了;
由图表中“社团参加人数双减前 365 人”“双减后 1867 人”可知,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
性增强了;
由图表数据“考试学科成绩合格率双减前 72.6%”“双减后 81.2%”可知这是孩子们的考试
成绩有所提升;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双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的
提升。
第二部分(6—20 题 41 分)
一、(共 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这首诗题目中“酬”字,这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7. 有人认为,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本诗中“沉舟
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观点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6. 以诗相答
7. 合理。李白通过想象表现出自己勇于挑战命运、不屈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了
其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
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标题及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 826 年)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
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诗题中
的“酬”字是指答谢,酬答。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对比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李白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
要像南朝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
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做己的寂
寞、蹉跎而忧伤,体现出了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的豁达襟怀。这两首诗都体现出了诗
人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综上,可整理出答案。
二、(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
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
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8.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②微.斯人(
)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④有粮者亦食.(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10. [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11. [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
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8.
①. ①探求
②. ②如果没有
③. ③派,让
④. ④吃,给……
吃
9.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10. 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11. 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
之照应。
【解析】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
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使”是一词多义,“派,让”;
“微”是古今异义词,“无,没有”的意思。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以(因为)、喜(高兴)、
悲(悲伤)”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这)、者也(表判断)、何以(凭什么)、
业(成就事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说明。记叙重在讲述一件事;描写重在写景物;说明意在解释说明;议论是作者的观点见解;
抒情重点表达作者的情感。选文是在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
的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
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所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
既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借
以勉励友人,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乙文中,从赵威后问齐使“钟离子和叶阳子”“何
以至今不业也?”可以看出,赵威后认为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应该重用像“钟离子和叶阳子”
这样的体恤百姓的贤才。在赵威后看来,作为国君,就要时刻想着他的百姓,这种思想与[甲]
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思想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相互照应的。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
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
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
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
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他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
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
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
张怜恤鳏寡孤独,赈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
三、(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赵应云
①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
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
涵养与修为。
②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
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
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
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
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
③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
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
人文之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
“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
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
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④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
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
视野和新境界。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
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
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
“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12.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3. 请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
14. 结合选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人文素养,拒绝成为“单面人”。
【答案】12.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
修为。
13. 文章首先阐述了人文精神和科技的关系,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接着从“让人文之光照亮民
族复兴之路”“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这三方
面进行了论证。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14. (示例)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人文精神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多
读优秀的作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意近即可)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能在标题、首段、文中和末段出现,也有的
文章没有直接给出中心论点,需要我们去归纳概括。
根据首段“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
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
怀的涵养与修为”可知,作者提出了观点: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
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在第②——④段中,作者提出了三个分论点:“让人文
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
路”。进一步强调了人文之光的重要性。在第⑤段中,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再次强调人文精
神的重要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