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北京大兴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年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古典小说”组探究了回目与叙事的关系,以下是他们查阅到的一则材料。请你阅读下
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是小说艺术的灵魂。回目作为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典型特征,也参与了小说叙事世
界的建构并承担着相应的叙事功能。
回目位于正文之首,最初只是一种段落划分的标志□以一个单句来概括叙述本回情节。
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逐渐由单句发展为双句
对仗,字数也由参差.不齐而逐步定形为七八言□回目的上句对应于前半回情节,并承继前一
回故事;下句则对应于后半回情节,但又沿续到下一回故事。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回目,
更好地发挥了预叙的功能。不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体制的预叙功能是一把艺术的双刃剑。
一方面它向潜.在读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叙事世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让读者对叙事艺术的欣赏
趋向保守。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 “划分”应写为“画分”
B. “差”应读为“cī”
C. “定形”应写为“定型”
D. “潜”应读为“qián”
(2)在方框内加入恰当的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3)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衡”的义项有:①称重量;②衡量;③平,不倾
斜。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前后相衡”在这里的意思是(
)
【甲】前后两句作用相当 【乙】前后两句相互提示 【丙】前后两句形成比较
【答案】(1)A
(2)C
(3)甲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划分:把整体分成几部分;画: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作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根据语境,
“回目位于正文之首,最初只是一种段落划分的标志”,段落的划分是将文章由整体分成部
分,而不是用笔勾画,故应为“划分”;
B.参差.(cēn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读音正确;
C.定形:使形状固定;定型: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根据语境“回目形式逐渐由
单句发展为双句对仗,字数也由参差不齐而逐步定形为七八言”可知,回目的特点形式逐渐
固定下来,故应为“定型”;
D.潜.在(qiánzài):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读音正确;
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第一处前后两句话都不是完整意思表述,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
顿间隔,应用“,”;第二处前一句是对回目形式及字数特点的介绍,这是一个意思完整的
陈述句,故应用“。”。
故选 C。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据文本“目的上句对应于前半回情节,并承继前一回故事;下句则对应
于后半回情节,但又沿续到下一回故事”可知,“前后相衡”在这里指回目的上句和下句起
到的作用是相当的。符合注释③的解释,可理解为平衡、相当;故应填甲。
2. “科幻小说”组研读了凡尔纳和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以下是他们的探究成果。请你阅读
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知识与文学造诣相结合,再加上超常想象,孕育出科幻作品全然不同的境界。儒
勒·凡尔纳对科学技术十分迷恋,其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科学技术的详细描写。刘慈欣的作品
中,也蕴含着丰富而精密的科学知识。他们在作品中进行的科技构想,( )凭空想象,( )
符合科学发展的逻辑,具有可实现性。
儒勒·凡尔纳运用“直线叙事”和“急事缓写”调节作品中的叙事节奏,作品中的时间
基本呈自然流逝状态,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只是在叙事中初步引入了地球中的时间差。刘
慈欣则在作品中使用“密集叙事”和“跳跃叙事”对时间进行改变。他会集中在短时间内表
达多个事件,放大叙事的密集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总是紧随作者的思维。当“跳跃叙事”也
不能满足作者的创作需求时,“密集叙事”便自然地出现。刘慈欣会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
的时间空缺,有时当下的故事讲述会突然中断,直接进入遥远的未来,这种“跳跃”少则几
十年,多则千万载,营造出让读者感到惊奇的世界环境,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1)在括号中填入一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而且……
C. 如果……就……
B. 因为……所以……
D. 不是……而是……
(2)画线句作为文段中的过渡句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探究过程中,小组同学纷纷发言表达感受,其中修辞手法或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是( )
A. 跟随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我穿越了南美洲的草原和高山,经历了好望角风暴的洗礼,领
略了阿尔卑斯山的风光,更感受到了科幻文学的魅力。
B. 《海底两万里》中神奇的海底世界,让我如痴如醉,我特意上网查阅了那些千奇百怪的
海洋生物,眼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C. 《带上她的眼睛》中,女主人公面对被封闭在地心深处的残酷现实,没有倾诉自己的郁
闷,而是继续坚守着岗位,表现出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
D. 我觉得阅读科幻小说是在经历心灵的探险,因为其中充满了变化和未知,总有新大陆等
着你去发现。
【答案】(1)D (2)当“密集叙事”也不能满足作者的创作需求时,“跳跃叙事”便自
然地出现。(将“密集叙事”与“跳跃叙事”调换位置)
(3)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首先理解关联词的关系,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不仅……而
且……”,表示递进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如果……就……”表
示假设关系;“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凭空想象”与“符合科学发展的逻
辑”之间属于并列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由“他会集中在短时间内表达多个事件,放大叙事
的密集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总是紧随作者的思维”可知,这是在介绍“密集叙事”,由“刘
慈欣会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有时当下的故事讲述会突然中断,直接进入遥远
的未来,这种‘跳跃’少则几十年,多则千万载”可知,这是在介绍“跳跃叙事”,由此分
析,“当‘跳跃叙事’也不能满足作者的创作需求时,‘密集叙事’便自然地出现”作为过
渡句,语序颠倒,应将“跳跃叙事”与“密集叙事”互换位置。
【小问 3 详解】
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词语的正确理解。B.有误。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
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豁然开朗”不能修饰“眼界”,“眼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应改为
“眼界大开”。故选 B。
3. 活动即将结束时,同学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集字组成成果集的标题,对于“天”字的选
择产生了争议。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欣赏能力。
作品集中的几个字使用的是楷书,书写端正、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来
看,A 是楷书,B 是隶书,C 篆书,D 是草书。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A 的字
体与标题一致。
故选 A。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一)默写(共 4 分)
4. “月”是古诗文中作者借以抒怀的常用意象。“①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在
《游山西村》中借它表达复杂心境;“②_______,③_______”,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中借它传递深挚情谊;“而或长烟一空,④______”,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借它抒发览胜之乐。
【答案】 ①. 从今若许闲乘月
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
皓月千里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
子;三,答题内容要准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郎、皓”等字词
容易写错。
(二)(共 6 分)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北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上片以问月开篇,先以“欲”字写出望月的神往,接着用
“①____”字直接表现奔月的担心,之后又以“何似”一词表达对人间的留恋;下片仍然写
月,“转朱阁,低绮户”写出月光的②______,不眠之人借月抒怀,既表达了③________,
又呈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
6. 词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结合画线句简要分析。
【答案】5.
①. 恐
②. 流转(移动、转动)
③. 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的祝
愿;对天下离人的祝愿)
6. 将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与人悲欢离合的情感作比照,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是自然规律,
人的悲欢离合也在所难免,难以周全,表现了词人的豁达胸怀。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词上片先写“我欲乘风归去”,写出了对月亮的神往。接着用“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写出了对奔月后的担心,又恐怕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又
恐”二字直接表现了奔月的担心。
下片中“转朱阁,低绮户”,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
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写出了月光的移动,或答“转动”“流转”等也可。作者借月
抒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祝愿和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
离人的祝愿,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句子显示了词人旷达的胸怀。人有悲
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既然如
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蕴含着诗
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
事情。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
完美,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三)(共 8 分)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取材于欧阳修《醉翁亭记》)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负.势竞上 如释重负. 忘恩负.义
A. 负.者歌于途
哀转久绝. 滔滔不绝. 绝.处逢生
B. 往来而不绝.者
把酒临.风 身临.其境 居高临.下
C. 临.溪而渔
D. 游人去.而禽鸟乐 去.国怀乡 扬长而去. 人去.楼空
8.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甲】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翻译:山上的野味菜蔬,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宴席啊。
理解:太守宴席上的菜肴都是就地取材,丰盛且充满野趣的食材随意地摆放在桌子上,表现
出宴饮欢乐轻松的气氛,别有滋味。
【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理解:太守看着滁州百姓快乐地游玩,却没有人理解他的快乐,不禁感到失望。
9. 根据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②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
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④不登,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
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
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
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
秫酒,瀹⑤ 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
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取材于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钱塘移守胶西:苏轼在新旧党争中,自请外调,先后到杭州和密州。钱塘,在今浙
江杭州境内。胶西,这里指山东密州。②雕:有彩画装饰。③采椽(chuán)之居:指简陋
的房屋。④比:接连地。⑤瀹(yuè):煮。
选文和【链接材料】都以“乐”为主线。欧阳修被贬滁州,却能造福一方,尽享山水之乐、
①_______、禽鸟之乐、滁人之乐,体现了他②_______的政治情怀;苏轼谪守胶西,即使条
件艰苦,依然能乐享民风,饱有治园之乐、修台之乐、③________和名台之乐,体现了他
“④_______”的超然的人生态度。
【答案】7. D
8. 【甲】
9.
①. 宴饮之乐
(宴酣之乐) ②. 与民同乐
③. 游台之乐(登台之乐;游览之乐) ④. 游于物
之外
【解析】
【7 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背着/凭借/担子,负担/辜负;
B.断/消失/断/没有出路的;
C.靠近/迎着/来到;到达/对着;
D.离开/离开/离开/离开;
故选 D。
【8 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乙,“却没有人理解他的快乐,不禁感到失望”,理解有误。“人
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委婉地表达了文章
主旨,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不是“太守看着滁州百姓快乐地游玩,却没有人理解
他的快乐,不禁感到失望”。故选乙。
【9 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
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分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
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据此可概括为:宴饮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链
接材料中由“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
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
乎’”可知,这是写游园之乐,第二问,题干有引号,所以横线上所填内容应该是从原文中
筛选出来的原话,由“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体现了他“游于
物之外”的超然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
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
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
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
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
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链接材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
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
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
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我
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
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
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
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
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
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
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
外啊!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10. 有人说,性格会决定命运;也有人说,经历会影响性格。请你从两个观点中任选其一....,
选取《水浒传》或《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结合情节说说你的理解。(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的观点是性格决定命运。《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见义勇为、
嫉恶如仇的人。身为经略府提辖的他,在无意中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后,不仅主动赠送银两,
还痛打阻拦的店小二,在金氏父女离开后的第二天,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受百姓爱戴的
提辖变成了杀人犯。
示例二:我选择的观点是经历会影响性格。《水浒传》中的林冲一开始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在发现好友陆谦为了高官厚禄,帮助高衙内陷害自己,甚至不惜要杀掉自己来换取荣华富贵
时,他不再隐忍,开始反抗,火烧草料场,义无返顾地去了梁山。
示例三:我选择的观点是经历会影响性格。《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初到北京时老实坚忍、
正直好强,在经历被宪兵抢车、被孙侦探抢钱、虎妞难产和小福子上吊的重重打击之后,彻
底失去了斗志和目标,变得麻木、懒惰、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