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山东莱芜市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X”,共 20 小题,每小题
0.5 分,共 10 分)
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
2.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3.教育学的源头是教育实践,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教育经验汇编。()
4.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5.记忆电话号码是一种配对联想学习过程。()
6.正确的教育目的体现了教育规律,因此,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是一致的。()
7.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符合认知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
8.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解决问题不是同质概念。()
9.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称弱方法。()
10.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模仿.()
11.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12.“唯上知下愚不移”的说法是正确的。()
13.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14.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和基础,这并没有削弱德育的重要地位。()
15.某中学因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可将其开除。()
16.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有误。()
1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没有的。()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18 周岁的公民。()
19.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教学方法的选择受教育目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将其,并把其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 f 小题,每小题 0.6 分,共 42 分)
2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形式多样化 B.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D.内容丰富多彩
22.人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的时期是()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其
23.我国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把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24.“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 B.胡塞尔 C.惠勒 D.杰特
25.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
26.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7.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C“七艺”,D.文法、修辞
28.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教育
29.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30.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模仿说本质上都是否定教育的()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独立性
31.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原始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C.阶级性、等级性 D.普及性
32.斯巴达的教育重视()
A.智力训练 B.军事体育训练
C.艺术训练 D.道德训练
3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具有()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 示范性 D 创造性
34.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35.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学习 D.学会做事
36.《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为中心内容。
A.终身学习 B.全民教育
C.和平文化 D.人文文化
37.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为人师表 D.教书育人
3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创生取想
39.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人是()
A.布鲁纳 B 阿特金森 C.斯腾豪斯 D 斯塔弗尔比姆
40.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
A.皮亚杰 B.布鲁纳 C 斯腾豪斯 D 卢梭
41.学校教育的效果决定于(.)
A 学校教育 B 学校周围环境 C 先天遗传因素 D 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
42.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 凯洛夫 D.卢梭
4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 未来性
44.教育是年青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须,与人类从
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 阶级性
45.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
A.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B.品德是社会现象,道德是个体现象
C.品德是自然现象,道德是生物现象 D.道德是自然现象,品德是生物现象
4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庳则 D.平行教育的原则
47.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48.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属于哪一个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习俗水平
49.原本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后来乘船、乘火车等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因为()
A.条件反射的消退 B.条件反射的泛化
C.条件反射的分化 D.条件反射的习得
50.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现象属于()
A.消退 B.惩罚
C.强化 D.分化
51.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为()
A.惊喜和感激 B 满意和自豪 C.内疚和无助 D.学习消退
5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对
53 把正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竖向迁移的是()
A.加涅 B.麦克利兰
C.布卢姆 D 韦纳
54.在心智活动的研究上,最早提倡心理模拟法的是()
A.兰达 B.赫钦斯
C.加里培林 D.库里
55.下面()是徒手型操作技能。
A.芭蕾舞
B.B.骑自行车
C.击剑
D.溜冰
56.认知地图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皮亚杰
B.考夫卡
C.班杜拉
D.托尔曼
57.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A.编码 B.检索 C 复述 D 提取
58.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含的四个阶段中()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他步骤都是围绕该步骤
展开的
A.确定课程目标 B.选择课程内容 C.组织课程内容 D.评价课程
5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60.教师采用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进行教学,这符合(
A.模像 B.言语 C.图像 D 实物
61.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文化一历史”发展论。
A.乌申斯基 B.赞科夫
C.维果斯基 D.科尔伯格
62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
A.赞科夫 B.凯洛夫
C.科尔伯格 D.埃里克森
63 当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环境,而不易受周围环境
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发散型 D.辐合型
64.一次下大雨时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被淋湿了。从此以后,每当下雨
小王都跑得很快。这是().
A.条件反射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非条件反射
65.韦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66.“那个人长什么样我不记得了,但是再见面时我能认出她的模样。”这属于()
A.回忆 B.再认 C.想象 D.联想
67.卓别林每天从事拧螺丝的工作,时间久了以后,他的学习能力开始下降。这种现象是因()
的作用而导致的。
A.横向迁移 B.纵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68 下面属于断续性操作技能的是()
A.游泳 B.滑雪 C.开车 D 射击
69.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启发法 B.发现法 C.领悟法 D 接受法
70.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
A.重要地位 B.中心地位
C.一般地位 D.次要地位
71.比较准确地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温故知新 D.开而弗达
72.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读书是一种乐趣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3.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叫()
A.讲授法 v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读法
74.要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课堂中心论 D.程序教学论
75.《论语》中提出“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6.“学不躐等”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 巩固性 D.循序渐进
77.我国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年。
A.1862
B.1903
C.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