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如皋市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如皋市语文期末考试题 及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国家富强就有 A______________(源源不绝/源远流长)的活力, 民族复兴就有无比光明的前景。历史 zhāoshì我们,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祖国与人民的 需要中,才能让青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B 新时代中国青年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必将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奏响伟大时代的青春诗篇。同学们,请不要 gūfù本应奋斗 的青春吧!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 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在 A 处。 A 处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B 处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 昭示 辜负 2. 源源不绝 3. 把“奏响”改为“谱写”或“书写”,也可以把“诗篇”改为“华章” 或“乐章”。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①zhāo shì:昭示,意思是指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注意“昭”的正确书写。 ②gū fù:辜负,意思是亏负;使别人或者自己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希望落空;违背了别人的好 意、希望。注意“辜”的正确书写。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源源不绝:指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此处用来形容“活力”应用“源源不绝”更恰当。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 阅读“新时代中国青年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必将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奏响 伟大时代的青春诗篇”可知,此句属于搭配不当。“奏响”和“诗篇”搭配不当,可把“奏 响”改为“谱写”或“书写”,也可以把“诗篇”改为“华章”或“乐章”。 4. 江海中学拟开展以“青春感恩,砥砺前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小语打算在演讲 中介绍《如愿》这首歌,请你一起参加。 【歌词节选】 世间所有路都将与你相逢/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你的手我蹒跚 在牵/请带我去明天/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 【演讲稿节选】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歌曲是《如愿》。 《如愿》呈现了在世代中国人奋斗与传承中日益强大的祖国,表达了对父母一辈的感恩、 怀念与敬意。其曲调深情、温暖、大气,歌词富有诗意。“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这让 我想起豪情万丈的毛泽东在冰天雪地的北国高歌“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这让我忆起深爱祖国的鲁迅 在日本弃医从文的伟大抉择,让我忆起遍体鳞伤的许云峰在潮湿阴暗的地牢中敢于牺牲的炽 热告白…… (1)李老师觉得小语的演讲稿开场白不具有感染力,不能激发听众的共鸣。请你帮他重新 写一段开场白。 (2)请你根据语境,帮小语补全演讲稿二段横线处内容。 【答案】(1)同学们,青春飞扬的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父辈的青春是怎样的?我要告诉你, 他们抛洒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为大家推荐《如愿》这 首歌,愿同学们懂得感恩,珍惜青春。 (2)示例:让我想起神色凝重的艾青在残破衰败的旧中国低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意对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开场白。开场白书写,首先是称呼,然后是围绕主题“青春感恩,砥砺前行”展开 来写,增添富有感染力的话,最后引出推荐的歌。 示例:同学们,青春的交响绽放华丽的激情,我们的父辈的青春又是怎样绽放的呢?我要告 诉你,他们抛洒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盛世的中国。今天我为 大家推荐《如愿》这首歌,愿同学们珍惜当下,不负父辈的期望,砥砺前行。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根据例句可知,应写一句上文歌词,然后写出对应的作家及诗句。 示例:“愿你所愿的笑容”,这让我想起神色凝重的艾青在残破衰败的旧中国低吟“它的脸 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 名著阅读。(7 分) 5. 毛泽东曾评价《水浒传》中两位好汉,“从武松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勇往直前的英雄气 概;从林冲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以退为进的聪明智慧。”你读完《水浒传》,还有哪个人物 会对你个人成长有启示,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 【答案】示例一:从鲁智深身上,我可以学到既要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也要做到粗中有细、 考虑周全。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鲁智深知道镇屠欺压金翠莲妇女,让他们先逃离虎口,然 后自己三拳打死镇屠。(启示,情节,意对即可) 示例二:从李逵身上,我可以学到孝顺,讲义气。如李逵上梁山后思母心切,为了让母亲享 福,特地回家接母亲上梁山。(意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和谈启示的能力。要求结合相关情节,谈《水浒传》中人物 对自己成长的启示。示例:从杨志身上,我可以学到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要善于和周围的人 搞好关系,胸怀要宽广,有容人之心。如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极其小心谨慎,但最终还是失 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杨志性格的 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 重则藤条鞭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最后导致生辰纲被劫。 6. 小语认为,《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还是一部世情百态画卷,这里的人,大多 数是小人物,越读越能体会到作者的悲悯。你赞同吗?请结合作品举一例,对小语的阅读感 受进行评价。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丑态百出;身边的胡屠夫等人在他中举前 漠不关心、冷嘲热讽,中举后阿谀奉承、媚态百出。既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也 流露出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悲悯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 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 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 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示例:我赞同,周进虽花甲之年,仍然参加科举,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嘲弄和冷遇,甚 至头撞号板,而学道之后,以己度人,细斟卷子免屈才。既以周进醉心于功名来讽刺了封建
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也借周进的忠厚笃实来表达出对小人物的同情与怜悯。 7. 用课文原句填空。 读经典诗文,品忧乐情怀。“①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中有李商隐的无限思 念;“采菊东篱下,②_______________”中有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我是你额 上熏黑的矿灯,③_______________”中有舒婷对祖国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云横秦岭家 何在?④_______________”中韩愈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⑤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 墙”中山野的情趣冲淡了诗人温庭筠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诗人内心思乡愁绪;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中包含苏轼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 好祝愿;“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 刘禹锡对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 【答案】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②. 悠然见南山 ③.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 索 ④.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 槲叶落山路 ⑥. 但愿人长久 ⑦. 千里共婵娟 ⑧.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⑨.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 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注意“烛、悠、隧、蜗、蓝、槲、婵娟、畔、病”等字的正确书写。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②别有春。 【注】①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这里借马鞍、笼头的贵美指代贵公子。 ②庐:本指村房或小屋。这里指书房。 8. 诗中盛赞读书好处多,请作简要概括。 9. 小语认为这首诗题为“观书”,尾联写“金鞍玉勒寻芳客”是画蛇添足。你同意他的观 点吗?为什么? 【答案】8. 读书,让诗人如遇知己,早晚相伴、忧乐与共;读书,让诗人胸无杂念;读书, 让诗人不断获得新知;读书,可以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9. 对比(反衬),用贵公子寻芳问柳反衬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或者诗人书斋读书之
乐),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及情趣的高雅、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首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意思是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 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可概括为:读书可使人如遇知己,早晚相伴、忧乐与共, 得到慰藉陪伴;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意思是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 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可概括为:读书读书,让诗人胸无杂念,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 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可概括为:读书读书,让诗人不 断获得新知,充实满足; 尾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 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可概括为:读书,可以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金鞍玉勒寻芳客”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勒”为马笼头,“金鞍玉 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表明是富家浪子。这些人终寻花问柳为,他们 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作者此 句以贵公子反衬,通过对比突出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表达了诗人勤于读书、高 雅不俗的人生志趣。据此,先表明观点,再阐明理由即可。 (二)(17 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①即墨①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 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 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然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 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②北泉山人②,薄游海上,南访朐山,登琅邪台,北观之罘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 山者也。《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 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之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呜呼!山之见 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 ③道士张某,得白云洞,白:“是与人境隔异,直可以傍日月而依星辰,非元武之神, 不足以当之也。”乃以其中奉事元武,而自居其旁,学炼形之术焉。
④嘉靖壬午秋,北泉山人登巨峰之巅而望焉,面各数百里,海涛蜃气起伏汹涌,而岛屿 出没其中者,皆若飞凫来往,旦夕为状,连峰有无,远迩环绕,村墟城郭,隐隐可指数,神 观萧爽,非世人耳目所尝见闻者也。夜宿洞中,援笔题于石曰:“居白云洞者,自张某始也。” ⑤李谪仙诗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呜呼!安得断弃家事而餐紫霞洞中,弹 琴鼓缶,以咏屈子《远游》之篇也哉!顾今所未暇,聊记于此,以志自愧云。 (文/明·蓝田) 【注】①即墨:地名,今山东省即墨市。文中的老山、朐山、瑯邪台、芝罘山,皆在山东。 ②北泉山人:作者自称。 10.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北 泉 山 人 登 巨 峰 之 巅 而 望 焉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敢久居.( (3)远迩.环绕(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 (2)缘.崖攀萝( ) (4)以志.自愧云( ) ) 安得断弃家事而餐紫霞洞中,弹琴鼓缶,以咏屈子《远游》之篇也哉! 13. 文中写有关道士张某的内容,可否删掉?为什么? 14. 阅读文中画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别说说作者的表达意图。 【链接材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10. 北泉山人/登巨峰之巅/而望焉。 11. ①. 停留、逗留; ②. 沿着; ③. 近; ④. 记载、记述 12. 怎么能够断绝抛弃家里的事到紫霞洞中吃饭,弹着琴敲着缶,来吟诵屈原的《远游》诗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篇呢? 13. 写张某对劳山的评价并居此学炼形之术,突出劳山远离尘世、风景壮美,表达了作者对 自由闲适的归隐生活的向往,为下文的抒情议论(慨叹)做铺垫。(意对即可) 14. ①文中画线句突出了劳山巨峰的雄奇突兀,但知名度不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 怀才失意而又无奈的复杂感情。②链接材料中作者探求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意对即可)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北泉山人”在这里译为“我”,此处划一处,“而”在这里表顺承,在“而”前划一处,
再根据此句句意:我登上高峰的峰顶向四处望。可判断此处断为:北泉山人/登巨峰之巅/ 而望焉。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不敢长时间的停留。居:停留,逗留。 (2)句意:要沿着悬崖攀着藤萝。缘:沿着。 (3)句意:远近围绕。迩:近。 (4)句意:来记述我的惭愧。志:记载,记述。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安得:怎么能够;断:断绝;弃:抛弃;餐:吃饭;以:来。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白:‘是与人境隔异,直可以傍日月而依星辰,非元武之神,不足以当之也’” 句可知,其意思是:这里与人间相隔完全不同,竟然可以依靠着日月星辰,如果不是玄武的 神兽,不能够抵挡。从中可知,此句写张某对劳山的评价并居此学炼形之术,突出劳山远离 尘世、风景壮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的归隐生活的向往,再结合第④段“北泉山人登巨 峰之巅而望焉,面各数百里,海涛蜃气起伏汹涌,而岛屿出没其中者,皆若飞凫来往,旦夕 为状,连峰有无,远迩环绕,村墟城郭,隐隐可指数,神观萧爽,非世人耳目所尝见闻者也。 夜宿洞中,援笔题于石曰:‘居白云洞者,自张某始也’”句可知,此句为下文“我昔东海 上,劳山餐紫霞”的抒情议论作铺垫。所以不可删去文中写有关道士张某的内容。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文中画线句“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之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 人知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的意思是: 然而劳山在偏僻的海边,名字没被天下人听说,但朐山、琅邪山、芝罘山,因为秦始皇到到 游览,人人都知道这些山。唉!山被人知道与不被人知道,也有幸运不幸运的存在啊!山川 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此句突出了劳山巨峰的雄奇突兀,但知名度不高,委婉地抒发了作 者生不逢时、怀才失意而又无奈的复杂感情。 根据链接材料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可知作者探求古仁人之心,表 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 【点睛】参考译文: 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即墨的东南方向,绵延百里都是山。有一座最高大的山,叫做劳山。劳山的群峰中最高 的那座山峰,叫做巨峰。在巨峰的山顶,有个山洞,叫做白云洞。白云洞洞深而且明亮,洞 旁有泉水,可以引泉水来漱洗,这是巨峰山最奇特的风景。即使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 雾缭绕,只隔咫尺也难看清眼前的景物,(偶或看到了)霎时又被云封雾锁,就又变得无影 无踪不知在哪了。但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又经常刮猛烈的风,不是体质强健者,不敢过 久地停留。要登上这里,要沿着悬崖攀着藤萝,崎岖几十里的山路,不是有喜爱泉石的癖好 的人,也不能够到达。 我在海上游历,往南寻访过朐山,登过琅邪台,往北观赏过芝罘山,雄壮秀美突出,都 没有比得上劳山的。《齐山》说“泰山虽然如云天高,但却比不上东海的劳山。”这是因为 劳山的高度,比泰山更高。然而劳山在偏僻的海边,名字没被天下人听说,但朐山、琅邪山、 芝罘山,因为秦始皇到到游览,人人都知道这些山。唉!山被人知道与不被人知道,也有幸 运不幸运的存在啊!山川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有个姓张的道士,发现了白云洞。说:“这里与人间相隔完全不同,竟然可以依靠着日 月星辰,如果不是玄武的神兽,不能够抵挡。”于是就在这里供奉元武,自己住在旁边,学 习修炼的方法。 嘉靖壬午年间的秋天,我登上高峰的峰顶向四处望,各向远方望数百里,波涛汹涌起伏, 岛屿在波涛中出现沉没,像飞鸟来来往往,早上晚上都是这种状态,连绵的山峰消失了,远 近围绕,村落城镇,隐约可以数,神采焕发,潇洒自然,不是世人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说 的。夜晚宿在洞中,拿起笔在石头上题字:“在白云洞居住,从我开始。 李白诗中说:“我之前去东边的海上,在崂山上大张着嘴,做咀嚼紫霞状,反而增添了 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哎,怎么能够断绝抛弃家里的事到紫霞洞中吃饭,弹着琴敲着缶, 来吟诵屈原的《远游》诗篇呢?考虑现在没有空闲,姑且记在这里,来记述我的惭愧。 【链接材料】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 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 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三)(16 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纯文学的标准,赛亚•伯林在《艺术的责任》一文中有简洁准确的归纳:表达的艺 术性(个人艺术才华)、情感的真诚性(道德或情感态度)和内容的重要性(人类或社会责 任)。这三个标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关联的有机体。现在,我们用这三个标准来讨论 刘慈欣的作品。第一,他想象力丰富,有艺术才华,他的艺术想象,从地球开始遥望太阳系, 最后直奔银河之外;第二,从他的人物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有悲悯和同情之心,情感态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