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 根据语境填写诗句。
家是温暖的港湾——杜甫热切期盼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宽广、温暖的居室:安得广厦千万
间,(1)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家是游子的眷恋——崔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烈地
表达凄苦思乡——(2)_____?_____。(《黄鹤楼》):而苏轼则用“(3)_____,_____。”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是戍人的遗憾——范仲淹驻守
边塞时欲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4)_____,_____(《渔家做•秋思》)。家还有更深层的
含义,即人一旦有了精神家园,便会乐在其中,就如孔子眼里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5)_____,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家指引我们理想的方向,它
教会我们怀着“(6)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乐观自信,坚定地追求
着理想。
【答案】
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③.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 但愿人长久
⑤. 千里共婵娟
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⑦.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⑧. 人不堪其忧
⑨.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⑩.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注意易错字词:庇、俱、婵娟、燕然未勒、济。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 甲 (A.内容 B.内涵),也 tū ① (A.
凹 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
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
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
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乙 (A.不可磨灭 B.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小康
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 ② (A.jí
和营养, 丙
。
B.xī)取智慧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②④③①
【答案】(1)
①. ①B
②. ②A
(2)
①. 甲 B
②. 乙 A
(3)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
(4)A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凸显(tū xiǎn):凸出显露;
凹(āo):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也有另一个读音 wā,同“洼”,多用于地名。
“凸显”与“属性和特质”搭配,故选 B。
汲 jí 取:吸取,吸收。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甲:内容: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
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禀;二指内在的涵养;
材料中主语是“中国”,“物阜民丰"作为修饰,用“内容”无法涵盖,“内涵”的意思更
加深远,更加贴切。故选 B。
乙: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会消去;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根据语境,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应选择“不可磨灭”来搭配,表示这种贡献不
会被忘记。“不可捉摸”是不确定的,与重大贡献无法搭配。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原句属于关联词搭配不当。“与其”应该与“不如”搭配,表示强调和肯定“不如”后面的
内容。结合下一句说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由此可判断画线
句应该是强调中国是一个文明实体,因此应将“也可以“改为“不如”。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
前面说中国向其他文明汲取智慧和营养,这种吸收和容纳必然会产生新的物质,①中的“由
此”便是指中国兼容并包的态度和做法,是承接关系,因此先填①;而这些新的物质、制度、
文化,都是取得的进步,“创造璀璨的精神成果”,成就更加重大,因此接着排③;再比较
②和④,一个说中华文明,一个说人类文明,根据递进的顺序,先排②,再排④。故排序为
①③②④。
故选 A。
3. 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是章回体小说。其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
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和《诗经》《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C.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
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D. 范仲淹,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等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有《范
文正公集》传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选项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表述有误;
B.“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诗经》不属于“四书”,
选项中“它和《诗经》《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表述有误;
D.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
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范仲淹不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选项中“与欧阳修等合称为‘唐宋八大家’”表述有误;
故选 C。
二、阅读。(55 分)
4.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
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
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①裂诡异之
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
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
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注释:①磔(zhé):分裂、分割。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的人。③畚锸(běn chā):挖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运泥土的工具。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太 守 犹 不 避 涂 潦 吾 侪 小 人 当 效 命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母程氏亲授以书. 后以书.见修
B. 属.文日数千言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久乃.信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使官吏分堵以.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苏轼人生经历,十岁以范滂为榜样,成年时博通经史,嘉佑
二年参加科举考试,任职徐州之时整治水灾。
B. 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
读到苏轼《刑赏忠厚论》,推举苏轼为第一。
C.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
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 选文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苏轼的才华出众,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
苏轼实干、担当精神。
【答案】(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C
(3)①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
②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
(4)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
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故可断句
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书籍/书信;
B.同“著”,写/同“嘱”,嘱咐;
C.都是“才”的意思;
D.介词,因为/连词,来;
故选 C。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
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皆:都;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吾与谁守”,翻译为“我还与谁
守卫这座城池呢”。
②重点词有:徒,部下。畚锸:挖运泥土的工具;筑:修筑。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文中“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此句意为: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
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说明欧阳修最后推荐的是第二,选项中“读到苏
轼《刑赏忠厚论》,推举苏轼为第一”表述有误;
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
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
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
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
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栻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
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
《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
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
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
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
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
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
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
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溢于梁山泊
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
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
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
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
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
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
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
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5.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①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②。
莫道桑榆③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①谙(ān):熟悉: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
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1)简析前六句从哪些方面写对“老”的伤感。
(2)简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1)问题: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
(2)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
生,蕴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
人怜惜。接着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进一步交代了“顾
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
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
延年益寿。可以看出人到老年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问题,所以前六句从两方面
写对“老”的伤感: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
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
颂的名句。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
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
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
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也从来不知
厌倦地替他好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
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
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
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
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
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
己最愉快的愿望。
(1)本段选自名著《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达效果。
【答案】(1)
①. 《简•爱》
②. 夏洛蒂•勃朗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表达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
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过“我”的口吻更能表达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
相惜的真挚感情。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积累能力。
依据“罗切斯特先生”可知,本段选自名著《简•爱》。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
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
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选段中的“我们”“我”可知,这是运用第一人称。
表达效果:①用“我”或“我们”作为人称,这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
耳听到的事情,显得亲切、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依据“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
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
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可知,运用第一人称,有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
能真切表达我和和罗切斯之间的真挚感情。
7. 以简•爱品质为专题进行阅读,你会关联阅读以下哪篇课文?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A.《一颗小桃树》 B.《老王》 C.《白杨礼赞》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本文适合与《一颗小桃树》联读。小桃树生长在院子角落里,在逆
境中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枝头上还长出花苞。这与简•爱的成长历程是相似的。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在盖兹海德府饱受欺凌,在劳渥德学校受到不公平的
待遇,在桑菲尔德经历坎坷的爱情,但她追求自己的梦想,依靠不懈的奋斗,收获了人生的
幸福。
示例二:我觉得本文适合与《老王》联读。《老王》中,老王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仅车费
减半,给我们家送大块的冰,收了钱还过意不去,临死前给我们送来鸡蛋和香油。简•爱得
知曾经百般虐待她的舅母生命垂危但又很想见她一面的时候,她忘却了舅母的一切不好,毫
不犹豫地回到了昔日满腔怨恨地想要逃离的故地。当她见到舅母时,心中剩下的,只有对舅
母的无限悲悯。当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时,简•爱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纯朴善
良的简•爱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都具有善良的品质。
示例三:我觉得本文适合与《白杨礼赞》联读。白杨树是普通的,但它不屈于恶劣的环境,
力争上游,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这和简•爱的处境与抗争精神是相似的。简•爱从小失去父
母,寄住在舅妈家,饱受欺凌,但她敢于反抗表哥的欺侮,后来又同冷酷、自傲的劳渥德学
校校长抗争。她积极进取,后来成为家庭教师。简•爱说“我虽然卑微但并不卑贱”,这与
极普通而绝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十分相似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
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时的
积累。
简•爱虽然相貌平平,但她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身上有优秀的品
质和人格魅力,从她敢于反抗生活中的不平等待遇,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等可以看出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