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15 小题,1~5 小题每题 4 分,6~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50 分。每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我市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但地表水仍需经过净化才能饮用。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为:
取水→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含氯物质消毒杀菌。其中涉及化学反应的环节是
A. 取水
B. 过滤
C. 活性炭吸附
D. 含氯物质消毒杀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取水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过滤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吸附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含氯物质消毒杀菌,利用含氯物质的强氧化性破坏细菌与病毒的细胞壁,从而使细菌失
去活性,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D
2. 我国宣布力争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互平衡(如图)。下
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 生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照条件吸收二氧化碳与水生成葡萄糖,故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含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是分解有机物,主要产物是水、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3. 测定粗盐纯度,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A.
称量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结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用天平称量固体物品,应把固体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不符合题意;
B、溶解固体不能使用量筒,量筒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不符合题意;
C、过滤操作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以防止待滤液倾倒洒落到漏斗外,不符合题意;
D、蒸发结晶时要用蒸发皿,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符合题意。
故选 D。
4. 将铁丝、铜丝分别伸入盛有同种试剂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试剂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
活动性强弱的是(
)
B. 稀硫酸
C. 硫酸钠溶液
D. 氢氧化
A. 蒸馏水
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铁丝、铜丝在蒸馏水中能生锈,但所需时间较长,不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
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B、铁丝、铜丝均不与硫酸钠溶液反应,不能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C、铁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
弱,故选项正确。
D、铁丝、铜丝均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故选:C。
5. 相比于普通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排放物只有水,没有其它污染物。如图是氢燃料电池
内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氢分子氧分子
C.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8 克
D. 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此选项表述正
确;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反应前是氢气分子,反应后是氧气分子,此选项表述不
正确;
C、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8,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此选项不正确;
D、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 A。
6. 20℃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 100 克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
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 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 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图可知,20℃时,甲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故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
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丙烧杯里的固体硝酸钾已完全溶解,而丁烧杯又加入了 25g 水,所以可以推断出丁烧杯
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20℃时,乙为饱和溶液,乙→丙过程中,加入 25g 水,固体全部溶解,丙烧
杯中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丙为饱和溶液,则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丙为不饱和溶液,则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变小,不符合题意;
D、丙→丁的过程中,溶质不变,溶剂增加,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 8 小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
卷 II
7.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
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 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
不同。请回答:
(1)酚酞试液在 Ca(OH)2 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___________。
(2)列举熟石灰[Ca(OH)2]在工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3)X 溶液能与 Ca(OH)2 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
①. OH-
②. 中和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③. CuSO4+Ca(OH)
2=Cu(OH)2↓+CaSO4
【解析】
【详解】(1)能使酚酞变红的是碱性溶液,碱性溶液是指常温下 pH 大于 7,即氢氧根离子
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的溶液,所以题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氢氧根离子;
(2)熟石灰是碱性物质,在工农业上可以用来中和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3)由实验结果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可推断出产生了可溶性铜盐,所以可得出该实验现象为
石灰水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 Ca OH
4
( ) ( )
2
Cu OH
2
CaSO
4
,X 为铜的可溶性盐均可。
8. “价类图”是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
识联合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如图是含氯元素的物质的价类图,
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A 和氢氧化钾反应得到 D 和水,则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
(2)物质 C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E 在一定条件下得到 D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复分解反应
②. ClO2 ③.
2KClO
3
2
MnO
Δ
2KCl+3O
2
【解析】
【分析】
【详解】(1)该题是酸+碱生成盐+水的反应,所以是复分解反应。
(2)分析价类图可知物质 C 属于氧化物,且该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故可推断出
C 为 ClO2。
(3)根据(1)可知,(1)的反应为
HCl+KOH KCl+H O
=
2
,所以 D 为 KCl,由 D 是 KCl
且 E 中的氯的化合价为+5 价,可反推断出 E 为 KClO3,所以 E 在一定条件下得到 D 的化学方
程式为
2KClO
3
2
MnO
Δ
2KCl+3O
。
2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 6 小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
9.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
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
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 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如图乙所示(ppm 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通过吊兰的___________作用产生。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 CO2 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___________。
【答案】 ①. 蒸腾作用
②. 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使二氧化碳的消耗
量大于释放量
③. 施用二氧化碳气肥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题可知,该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所以这些水珠主要通过吊兰
的蒸腾作用产生。
(2)因为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所以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可以采取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或燃烧木炭、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等方法。
10. 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及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小科
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温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
棒搅拌。数采集器和计算机实反应过程并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150 秒时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稀盐酸
②. NaCl 和 HCl
③.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溶液
温度逐渐上升,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升到最高
【解析】
【详解】(1)由题干该实验是为了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及温
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可推断出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NaOH HCl NaCl
2H O
,150 秒时 pH<7 则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故
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NaCl 和 HCl;
(2)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所以溶液温度逐渐上升,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
升到最高。
11. 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份混合
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
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份混合物。
【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份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
(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
的___________。
【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份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
(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___________(填“反
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
【交流评价】
(3)已知: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
应。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规范操作后,测
得的氧气含量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继续探究】
(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