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 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 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每年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2021 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 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 B.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 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D.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2021 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 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结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能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符合“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主题,故选项错误。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故选项正 确。 C、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能减少污染、吸收二氧化碳等,符合“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主题,故选项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 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 酿酒 B. 剪纸
C. 锡雕 【答案】A 【解析】 D. 竹编 【详解】A、酿酒过程产生了新物质乙醇,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B、剪纸只改变纸张的形状,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锡雕只改变金属锡的形状,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竹编只改变竹条的形状,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3. 不同地区最早种植的作物各不相同,不同作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不同,从而影响不同地区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是 B. 大豆 C. 青菜 D. 花生 A. 大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米中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A 错误。 B、大豆中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B 正确。 C、青菜中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C 错误。 D、花生中富含油脂,不符合题意,D 错误。 故选:B。 4. 实验操作不仅要科学规范,还要关注环保、安全等问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装入固体粉末 B. 加热液体 C. 添加酒精 D. 处理废弃药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A、装入固体粉时,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竖起,使 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图示为装入过程,故选项正确; B、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药品不能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故选项错误; 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以免引起失火,故选项错误; D、废弃药品不能直接倒入水池,应倒入废液缸,处理后排放,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5. 据报道,科学家已在实验室利用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分解制出氢气。其变化 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 B. 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 46 克 C. 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 2:1 D. 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甲酸的分子模型图可知,甲酸由分子构成的,甲酸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 种原子组成,故 A 说法不正确; B、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 46,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 B 说法不正确; C、由丙分子模型图可知,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 1:2,故 C 说法不正确; D、由物质的构成可知,乙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故 D 说
法正确。 故选:D。 6. 稀 HCl 和 NaOH 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操作及实验现 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 Zn,无气泡产生 B.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 C. 在混合液中加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 D. 用 pH 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 pH 等于 7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加入金属 Zn,无气泡产生,说明稀盐酸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选项不 符合题意; B、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选项不符合 题意; C、氯化钠、盐酸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发生,选项符合题 意; D、用 pH 试纸测混合液的 pH,如 pH=7,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能证明反应发生,选项不 符合题意。 故选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7. 实验室提供 H2O2 溶液、MnO2、KClO3 和 KMnO4 四种药品及如图装置。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提供的药品,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 O2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选择装置 B 和 C 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②加热;③装药品; ④收集;⑤熄灭酒精灯;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①. 2H O 2 2 M n O 2 2 H 2 O+O 2  或 2KClO 3 2MnO Δ ③②④①⑤ 【解析】 【分析】 2KCl +3O  2 ②. ⑥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 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但装置中无棉花不适合;氯酸钾找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 钾和氧气,故填: 2H O 2 2 M n O 2 2 H 2 O+O 2  或 2KClO 3 2MnO Δ 2KCl +3O  。 2 (2)选择装置 B 和 C 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⑥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药品;②加热;④收 集;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⑤熄灭酒精灯;故填:⑥③②④①⑤。 8. 常温下,取 100 克质量分数为 5%的 NaCl 溶液,先按实验 1 将 NaCl 溶液分成两等份,再 进行实验 2 操作,如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配制 100g 质量分数为 5%的 NaCl 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集气瓶 B 烧杯 C 玻璃棒 D 量筒 (2)完成实验 2 操作后,比较甲、乙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其大小关系是甲 __________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①. A ②. 小于 【解析】 【详解】(1)配制 100g 5%的 NaCl 溶液时,需要的仪器是: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 滴管、烧杯和玻璃棒,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集气瓶; (2)溶液具有均一性,实验 1 中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向甲中加入 5g 水,向乙中加 入 5g 氯化钠,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大小关系是甲<乙。 9. 学习了物质推断专题内容后,科学研究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步骤如 下: ①往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并过滤,得到滤渣甲和滤液 A; ②往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并过 滤,得到沉淀乙和无色滤液 B; ③将滤液 A 和 B 充分混合后,得到沉淀丙和滤液 C; ④往滤液 C 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没有沉淀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沉淀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滤液 C 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BaSO4 ②. HNO3、Mg(NO3)2、NaNO3(或硝酸、硝酸镁、硝酸钠) 【解析】 【分析】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和硝酸钡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钠,硫酸镁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镁;硫酸铜 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详解】(1)往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硫 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所以步骤②中沉 淀乙为硫酸钡,其化学式为 BaSO4,故填:BaSO4; (2)由步骤①可知,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稀硫酸,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
和氢气,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则滤渣甲为 铜,滤液 A 为硫酸镁和过量的硫酸; 由步骤②可知,滤液 B 中溶液呈无色,则无色滤液 B 中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 由步骤③滤液 A 和 B 充分混合后,得到沉淀丙和滤液 C 可推知,步骤②中的无色滤液 B 中一 定含有硝酸钡和硝酸钠; 步骤④中滤液 C 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没有沉淀产生,说明滤液 C 中一定不含硫酸根,一定含 有的阳离子有钠离子、镁离子和氢离子,一定含有的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所以滤液 C 中一 定含有硝酸钠、硝酸镁和硝酸,故填:HNO3、Mg(NO3)2、NaNO3(或硝酸、硝酸镁、硝酸钠)。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 2 小题。第 10 题 7 分,第 11 题 8 分,共 15 分) 10. 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完成盐酸除铁锈实验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同学们 对此现象感到很好奇,针对“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 A 和 B 进行探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 A 中有气泡,试管 B 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 设是成立的。 (1)小组同学设计图甲所示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 (2)小金同学认为图甲实验 A 和 B 对照设置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气体生成产生 影响。于是在图甲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图乙对照实验 C 和 D。但小科同学认为对照实验 D 的设置没有必要,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__________。 【反思提高】设置对照实验首要问题是找准找全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对照实验 的设置,实现对照实验组设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 Na2CO3 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 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②Na2CO3 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
了 Na+、 2- 3CO 、水分子外,还有 OH﹣。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对照实验 E、F 和 G。 (3)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 溶液,x 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 E、G 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 F 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 析,实验 G 所加“x”溶液应该是__________。 (4)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 Na2CO3 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 F 中 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 Na2CO3 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气体是由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 ②. 稀盐酸中含有水,而铁锈在稀盐 酸中不产生气泡 ③. 氢氧化钠(NaOH) ④. 碳酸根离子 【解析】 【分析】 【详解】(1)图甲所示实验是稀盐酸分别与铁和铁锈反应对比,探究气体来源,且验证了假 设,所以其假设是气体是由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 (2)稀盐酸中含有水,而铁锈在稀盐酸中不产生气泡,即可以排除水与铁锈产生气泡的假 设; (3)已知 Na2CO3 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 Na+、 水分子外,还有 OH﹣,设置对照实验时 除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 溶液外,还需要加 NaOH 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 Na+、 水分子、OH﹣,与碳酸钠溶液实验组形成对照,探究碳酸根离子对产生气体所起的作用,故 x 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4)镁条放入 Na2CO3 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 F 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 为 Na2CO3 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对比试验证明水分子、钠离子、氢氧根离子 对镁与水反应无明显影响,所以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是碳酸根离子(CO3 2-)。 11. 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 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干扰气体的界定,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