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微(bēi)
B.仄.歪(zè)
C.诘.责(jié)
D.妖娆.(náo)
猝.然(zú)
差.使(chāi)
禁锢.(gù)
愕.然(è)
主宰.(zǎi) 人迹罕.至(hǎn)
愧怍.(zuò) 惟妙惟肖.(xiào)
稽.首(jī)
广袤.无垠(mào)
庖.代(páo) 鳞次栉.比(zhì)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零落
B.琐屑
C.恣睢
D.厚实
倔强
烦燥
胆怯
慰籍
头晕目眩
锐不可挡
开卷有益
鸡犬不宁
一拍既合
销声匿迹
顾名思义
一泄千里
3.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慷慨 沉潜 笃实 卓越
D.沉潜 卓越 慷慨 笃实
明末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说:“多躁者,必无_________之识;多畏者,必无___ 之
见;多欲者,必无____之节;多言者,必无_____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言近 旨
远,值得玩味。
A.卓越 笃实 沉潜 慷慨
C.笃实 慷慨 卓越 沉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B.学习制作凤冠,不仅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更要看对这种传统技艺有没有兴趣。
C.除了《金华味道》销量不错外,新华书店其他类似书籍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D.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负责市区约 70 多万人饮水安全的重要任务。
5.名著阅读。( 4 分)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或情节。(任选其中四小题
)
.......)
(情节)。(《故乡》)
(l)武松抢过林子(快活林)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
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
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
是神荼郁垒象,却非立地顶天人。这武松假醉佯颠,斜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
大汉,一定是______(人物)了。”直抢过去。(《水 浒全传》)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因
为____
(3)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
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骆驼祥子》)
“她”是___
(4)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
们走吧。”(《最后一课>)
“他”是
(5)在法庭上,高利贷者夏洛克要按照契约_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由此展开了
一场生死交锋。《威尼斯商人》中的这场戏引人人胜,扣人心弦。
6.古诗文名句填空。(6 分)
(l)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_(人物)。
(人物)。
(2)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5)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____________
(《黄鹤楼》),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江南初夏,赵师秀沉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
塘处处蛙”(《约客》),绘乡间风情,诗意醉人。
7.综合性学习。(6 分)
,
”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
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级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
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l)【猜一猜】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2 分)
①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着黄缎子,满脸长着大麻子,老家是个火炉子。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夸一夸】一盘菜,一盆汤,一道点心……或朴素,或精致,鲜活着我们的生活。请
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上面三则谜语的谜底除外),可以描写..色香味,也可以
说明..制作过程。(2 分)
(3)【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
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
美食所蕴含的意义。(2 分)
示例:月饼——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二、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8-11 题。(l2 分)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4 年 4 月 17 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
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
判。经审理查明,秦志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杨澜等多名
公民,引发大量网民对杨澜等人的负面评价,相关信息累
计被转发 4 100 余次;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善后处
理期间,秦志晖编造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
在网
络上散布,被转发 11 000 次,评论 3 300 余次,不仅造成
网络空间的混乱,也在现实社会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
满,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善后工作。法
院认定,秦志晖的行为分别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
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案是 2013 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
第一案”。
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网络空间一旦有谣言产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
恐慌和混乱,即使存在理性、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受害人“辟谣”,也往往被海量信息淹没。
秦志晖、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部分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把握”
网民心理,掌握网络造谣“技巧”,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网民常常被“忽悠”,觉得自己是
“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利用网络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将网络比喻为“一个露天的公共广场”。现实社会
中,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网络同样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政策法制司新闻出版法规处处长杨颖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我国还存在法律宣传还不
够深入、监管滞后等问题。”
还网络一方“净土”
2013 年以来,多地警方陆续依法查处了一批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网络造
谣传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专家指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依法严厉打击外,更需多管齐下,还网络一方“净土”。
对于网站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处理力度,当有证据证明特定信息确为虚
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从网站上撤下。王四新认为,网民应该具备“理性、客观”的
态度,严格自律。他说:“网民个人要理性上网,不能随便站队、不负责任地转发。网络本
身找资料很容易,有些消息该核实的要核实。随手转发、评论那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是不
负责任的表现。”
王四新还表示,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也很重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相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消除网民疑虑。
(选自《光明日报》2014 年 4 月 21 日第 5 版,有删改)
8.根据文本,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3 分)
9.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2 分)
)(3 分)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火火”案是 2013 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
行动以来依法查处的第一起案件,因此,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B.秦志晖编造“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
布,是一种寻衅滋事行为。
C.高考前夕,小王收到“十八中附近捡到李亚成高考准考证,好心人帮转,别误了孩子高
考。电话:138 ****8131”的信息,随手就转发出去。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D.网络空间的谣言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是因
为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
11.中国有 6.18 亿网民,网络是人们查阅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一些腐
败分子的落网也表明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也有人说,打击网络谣
言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对此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6 题。(14 分)
歌
挽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
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土地被征用了.房
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
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
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
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家出
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前年的一场洪水中,是
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
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
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
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大
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
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
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摸牛,
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 ,吃最嫩最香的草,
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
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
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
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
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
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选自《2013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12.文章开头说:“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
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分)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3 分)
在一次又一次
.....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
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14.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赏析。(3 分)
15.文章结尾处写道“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老牛头此刻的
心理活动。(2 分)
16.文章内容只字未提挽歌,却以“挽歌”为题,阅读文章,写出你的理解。(4 分)
三、古诗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17-24 题。
(一)即事①(4 分)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
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7.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8.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2 分)
(二)陈涉世家(节选)(1O 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
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l)吴广素.爱人(
(3) 并.杀两尉 (
)
)
(2)广故数言欲亡. (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祭以.尉首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B.屠惧,投以.骨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
(三)匿名谤书(6 分)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
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
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
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
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2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 分)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曾经)
B.弗与.(给予)
C.取谤.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
24.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2 分)
四、写作(45 分+5 分书写)
25.请以“热门话题”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1)不少于 600 字。
(2)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点、校名、人名等。
2014 年金华市中考试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对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情况。
【思路点拨】A 中的“猝”应为“cú”,C 中的“稽”应为“qǐ”,D 中的“娆”应为“ráo”。
【方法归类】要注意比较形近字的读音,注意声旁脱离字音的字,注意多音字。
2.【答案】C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对常用汉字的正确书写情况。
【思路点拨】A 中的“一拍既合”应为“一拍即合”;B 中的“烦燥”应为“烦躁”,“锐
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D 中的“慰籍”应为“慰藉”,“一泄千里”应为“一泻千里”。
3.【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思路点拨】在理解各备选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环境中的“多躁”“多畏”“多欲”“多
言”。
【方法归类】搞清词语的意思、适用范围、搭配习惯和色彩,搞清句子环境。两者匹配
就正确,否则就错。
4.【答案】C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辨识病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A 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B 语序不当,应把“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
精神”与“看对这种传统技艺有没有兴趣”互换;D 搭配不当,应把“负责”改为“承担”
或“担负”,另外还应去掉“约 70 多万人”中的“约”或“多”。
【方法归类】平时要加强朗读,增强语感。还可以对常见病句进行归类整理,熟记一些
例句,考试时可以做比对用。
5.【答案】(1)蒋门神(蒋忠) (2)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3)虎妞(虎姑娘)
(4)韩麦尔先生 (5)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任选四题;如果五题都做,按
顺序改前四题;人名中有错别字该小题不给分;情节表述正确,意思符合即可;每小题 1
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和名著阅读情况。
【思路点拨】第(1)(3)题涉及的是课后名著,第(2)(4)(5)题涉及与课文相关的
文学常识,要求熟悉课文内容。
6.【答案】(l)思而不学则殆 (2)朔气传金柝 (3)举杯邀明月 (4)星河欲转千帆
舞(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每句 1 分,如出现漏字、添字或错别字,该句不
给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定背诵默写内容的掌握情况。
【思路点拨】第(1)题中的“殆”,第(2)题中的“柝”,第(5)题中的“历…‘汉”
“萋”“洲”,容易写错;第(5)题为理解性默写,要结合句子环境优先考虑相应诗文中的
名句。
7.【答案】(1)①酥饼②面条③油条(任选两则,如果三则都做,按顺序改前两则;每小
题 1 分) (2)示例:①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
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②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
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
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内容贴切 1 分,语言表达得体 1 分) (3)示例
一: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 示例二:年糕—
—“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 示例三: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
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内容贴切 1 分,语言表达得体 1 分)
【考点直击】本题属综合性学习,综合考查学生的实践探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第(l)题要抓住“家乡常见食品”这一范围思考;第(2)题要关注表达
方式:描写或是说明;第(3)题要围绕“家乡美食”,调动生活积累来回答。
【方法归类】平时要多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多积累,针对题目要求思考和表达。
8.【答案】①网络推手编造谣言,在网络上发布;②网民随手转发、评论子虚乌有的信息;
③网站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查处力度不够;④法律宣传不够深入,有关部门监管滞后。(每
点 1 分,任意三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从整体感知的角度来设题,要求梳理清相关情节。
【思路点拨】解答时可以先找到并仔细阅读与题目密切相关的“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这一板块,然后顺着制谣、传谣、监管等角度切入去寻找,最后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来表达。
9.【答案】网民(秦火火)在网络空间中制造谣言,传播谣言(1 分),必将引火烧身,受
到法律的制裁(1 分)。(意思符合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
【思路点拨】观察图画时要仔细,善于发现细节,看到造谣者在点燃了网络之火后也引
火烧身,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方法归类】仔细观察,关注细节,联系文本,全面思考,是解答这类题必须遵循的原
则和方法。
10.【答案】B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查找和比对的能力。
【思路点拨】A 缺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
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这个限制语;C 中的“随手就转发”与文
中的“理性、客观”原则相背离;D 中“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与原文的相关表述不符。
11.【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 分)。网络谣言会损害他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必须受
到惩处(l 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1
分)。打击网络谣言和保护言论自由并不矛盾。(语言表达通顺 1 分)
【考点直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思路点拨】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明确,理由要充分,有说服力,并且必须
是文本中的。
12.【答案】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1 分),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作铺垫(1
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点句子作用的能力。
【思路点拨】要抓住句中的两个“农村”和“青山”“黑土”“绿水”,从这些词与主人公、
与下文的联系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13.【答案】“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
不舍(1 分)。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友、兄弟(能写出老牛头把
大黑当成很亲近的人来对待即可,1 分),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深厚感情(l 分)。
【考点直击】本题仍然考查学生体会词语丰富表现力的能力。
【思路点拨】可以先解释词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分析。分析日寸要紧密结
合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