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资料共5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片段,镜头将人们带回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 中场景之一田园风光被高耸的烟囱取代,象征着英国进入蒸汽时代。 教师讲述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改变了英国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提
问:是谁改良了蒸汽机呢?蒸汽机的改良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顺 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蒸汽机发明的背景 教师出示珍妮纺纱机和人们利用珍妮纺纱机工作的图片,并指出 1765 年珍妮纺纱机的 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 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紧接着提出问题:珍妮纺纱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能够回答出珍妮纺纱机的动力是人力。 教师过渡:珍妮纺织机以人力作为动力,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以水力、风力、畜力为 动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方便又更有效的动力来带动机器生产,解决机器动 力问题的人便是学徒出身的瓦特。 (二)瓦特改良蒸汽机 通过搜集史料,让学生讲述蒸汽机发明的故事,并总结蒸汽机改良和使用的史实。 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钻研,改进 了蒸汽机,1785 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 教师播放《蒸汽机工作原理》片段,让学生讲述其工作原理,认识到蒸汽机的巨大动力。 (三)蒸汽机应用的影响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要求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 5 分钟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蒸 汽机的使用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并总结如下: 首先,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使手工工场(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可以只写手 工工场)转变为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其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最后,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出现了汽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地的联 系更加紧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环节三:小结作业 作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结束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以下任意一个主题,写一段话,发表你的观点,下节课分享交 流。(1)说一说今天的中国在发展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能从第一次工业 革命中获得什么启示?(2)如果当时珍妮机出现在中国,情况会怎样?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 【参考答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和原料产地,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 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的贸易额 增加三倍以上,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开始输出资本,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2.简述图示教学法的原则。 【参考答案】 直观性:能较直观地体现出史实的纵横关系,使学生能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形象性:能够较为生动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 概括性:能够使知识更简洁明了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系统性:由于把知识图表化从而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历史框架。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视频并提问“一带一路”具体是指什 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继续追问学生陆上的丝绸之路是在 什么时候由谁开通的?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西域的概念 教师在 PPT 上展示汉初西域的图片,并提问:西域的地理范围指的是哪里呢?学生观看 地图回答,教师总结补充:西域指的是现在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 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在了解了西域的地理范围之后,教师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汉武帝的招贤令和张骞拜 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第二组是张骞出使西域地图。之后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空白表格,要求 学生分别归纳张骞两通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填充空白,学生完成表格填充后展示,教 师进行总结补充: 学习完张骞通西域的具体史实后,教师让学生扮演小演说家,以演讲的形式讲一讲张骞出使 西域路程中的故事,如在途中遇到沙漠戈壁的恶劣环境,匈奴人的围追堵截等。教师顺势渗 透对张骞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精神的学习。 3.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影响。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 总结:张骞通西域使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的交流。开通了从西汉的长安,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 横贯东西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带一路”的相关时政资料,下节课派代表发言, 介绍丝绸之路在当今社会仍发挥的作用。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阐述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答案】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 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 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 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 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 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 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也很大。 2.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操与世界观培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 情。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本身就 是历史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完全相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历史教育首先要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 (2)勤劳、智慧、勇敢的教育。勤劳、智慧、勇敢三位一体,是人类存在发展至今的关 键因素。 (3)欣赏和塑造美的教育。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种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 自然景物所显示出来的自然美,历史人物言行所显示出来的艺术美,历史上诗词歌赋、书法、
绘画、建筑等显示出来的社会美,比比皆是。 (4)民主、法制教育。一部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人民大众追求自由、民主、法 治的历史。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说关键词,学生猜人物,关键词是江苏淮安、南昌起义、总理、外交家。(周总理)
教师总结并导入:毋庸置疑,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总理,但同时他也是一名杰出的外交 家,今天我们就一同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背景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并提问:建国之初我国的外交形势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外交形势比较严峻,两极格局之下,苏联对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 的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 教师继续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面对这种外交形势,我们采取的是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二)内容 过渡: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 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教师播放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视频,请学生认真观看,结束后请学生扮演历史 小记者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实时报道。 学生报道后,教师总结:1953 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 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正式把它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关系的行为准则。 2.内容 教师继续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 平共处。教师介绍其中有两项内容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教师继续追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项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