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技术
规范
ISO/TS
16949
第四版
质量管理体系——
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
应用 ISO9001:2015 的特别要求
Quality managegment system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9001:2015 forautomotive production
And relevant service part organizations
参考号码
ISO/TS16949:2016
○c ISO 2016
一卿培训中心
特别声明:
本标准英文草案版于 2016 年 4 月份发布,征求相关意见,根据 6 月份统计的意见表明正式版
将完全在此草案版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优化,并删减部分客户要求,故本草案版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学习
研究,为了满足现有企业及相关人员在转化期间学习和研究,一卿培训中心特组织质量管理领域资深咨
询师、审核员对 ISO/TS16949:2016 英文草案版进行翻译。
在本标准(翻译草案版)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中国现代企业习惯用语,如有歧义敬请谅解!
本标准(翻译草案版)在国际标准正式出版后声明作废,一卿培训中心不再做特别声明。
本标准(翻译草案版)主要翻译者:刘良成、陶国、谢孟龙、杨福林、陈锦松
在此对于参与翻译的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奥世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优克斯认证(杭州)有限公司在翻译期间给予了特别支持,在
此表示感谢!
1
一卿培训中心
目 录
前言 ................................................................ .................6
引言 .................................... .............................................7
0.1 总则 .................... ........... .................. .......... .............7
0.2 质量管理原则 ...................... .... .................. .....................7
0.3 过程方法 ............................... ............................. ..........8
0.3.1 总则................................. ....................................8
0.3.2 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9
0.3.3 基于风险的思想............................................................10
0.4 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10
1. 范围 ..............................................................................1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
3. 术语和定义 ............................................... ........................11
4. 组织环境 ..................................... .. .................................11
4.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 ..... ......................11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1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 .......... ......... .............. ......................11
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12
5. 领导作用 .... .................................................. ..................12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 .............................. .. .....................12
5.1.1 总则 ...................................................................12
5.1.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3
5.2 方针 ........................................... .... .........................13
5.2.1 质量方针的制定 .................... .....................................13
5.2.2 质量方针的沟通 ............. ......................... ..................13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13
6. 策划 ............................................ .................................13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 ............ . ...............................13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14
6.3 变更的策划 ......... ..........................................................14
7. 支持 ................... ............................ .............................15
7.1 资源 ..........................................................................15
7.1.1 总则.......................................................................15
7.1.2 人员............................. .........................................15
7.1.3 基础施.. .................................... .............................15
7.1.4 过程运行环境........ ......................................................15
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15
7.1.5.1 总则............................. ..................................15
7.1. 5.2 测量溯源...................................... ....................16
7.1.6 组织的知识.................................................................16
7.2 能力 .................................. .................... ..................16
7.3 意识 ................................. ............. ..........................16
7.4 沟通 ................................. ........................................16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17
7.5.1 总则.......................................................................17
7.5.2 创建与更新....................................... .........................17
7.5.3 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17
8. 运行 .............................................................................17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 .........18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18
8.2.1 顾客沟通 ................................................................18
2
一卿培训中心
8.2.2 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的确定 ............. ..................................18
8.2.3 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的评审.................................................18
8.2.4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 ....... .......................19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19
8.3.1 总则 ........ ...........................................................19
8.3.2 设计和开发策划 .... ................ ....................................19
8.3.3 设计和开发输入 ..........................................................19
8.3.4 设计和开发控制 ........................ .................................20
8.3.5 设计和开发输出 .................................. .......................20
8.3.6 设计和开发更改 ........ .................................................20
8.4 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 ...........................................20
8.4.1 总则 ................... ................................................20
8.4.2 控制类型和程度 ..........................................................21
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 ........... ..................................21
8.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21
8.5.2 标识和可追溯性 ................. .........................................22
8.5.3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22
8.5.4 防护....... ..............................................................22
8.5.5 交付后的活动...... .......................................................22
8.5.6 更改控制... ............. ................. ... ... ......................23
8.6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 ................ ............................ ......23
8.7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 ...................... ...................23
9. 绩效评价 ....................................................... ..................23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 ........... .... ..........23
9.1.1 总则............ .. .. .... ...............................................23
9.1.2 顾客满意...................................................................24
9.1.3 分析与评价............. ...................................................24
9.2 内部审核 ......................................................................24
9.3 管理评审 ......................................................................25
9.3.1 总则........... ...........................................................25
9.3.2 管理评审输入...............................................................25
9.3.3 管理评审输出...............................................................25
10. 持续改进 ..........................................................................25
10.1 总则 ..................................................... ...................25
10.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 .........26
10.3 持续改进 .......... ..........................................................2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 .. ...........2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 .................30
参 考 文 献 .......................................... ................................33
3
一卿培训中心
前 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 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
标准工作通常由 ISO 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
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 ISO 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 与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
本标准依据 ISO/IEC 导则第一部分的程序进行制定及维护。应特别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 ISO 文件
所需的批准准则不同。本标准草案是根据 ISO/IEC 导则第二部分的规则起草(见 www.iso.org/directives)。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 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
利权问题。在制定文件期间识别的专利权的细节将纳入介绍和(或)收到的 ISO 专利声明表中。
(www.iso.org/directives/patents)
本标准中使用的任何商标名称是为了方便用户参考,并不构成背书。
关于 ISO 符合度评价的特定术语和表达解释,以及 ISO 遵循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中的 WTO
原则的信息,参见 URL:Forward-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本标准由 ISO/TC 176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 SC2 分委员会负责制定。
ISO 9001 第五版取消并替代了第四版(ISO 9001:2008) 。新版本通过修订条款顺序,以及采用修
订的“质量管理原则”和新理念进行了技术性修订。
第五版标准也取消并代替了 ISO 9000:2008/cor1:2009 1 号技术修改单。
4
一卿培训中心
引 言
0.1 总则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
好基础。
组织根据本标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将获得如下益处:
a) 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b) 促成增强顾客满意的机会;
c) 应对与其运行环境和目标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d) 证实符合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内部和外部各方均可使用本标准。
实施本标准并不意味着需要:
——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形成与本标准条款结构相一致的文件;
——在组织内使用本标准的特定术语。
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补充。
本标准采用过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 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与基于风险的思维。
过程方法能帮助组织策划其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PDCA 循环使得组织确保对其过程进行适当管理,提供充足资源,确定改进机会并采取行动。
基于风险的思维使得组织能确定可能导致其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偏离预期结果的各种因素,采取预
防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现的机遇(见附录 A.4)。
在日益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持续满足要求,并针对未来需求和期望采取适当行动,这无疑是组织面临
的一项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可能会采取除了纠正和持续改进外其他必要的各种形式的改进,
比如变革突变、创新和重组。
在本标准中使用如下助动词:
——“应”表示要求;
——“宜”表示建议;
——“可”表示允许;
——“能”表示一种可能性或能够。
“注”是理解和说明有关要求的指南。
0.2 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是在 ISO 9000 所描述的质量管理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每项原则的介绍均包含其释义、该原
则对组织的重要性的理论依据,应用该原则的主要收益示例,以及应用该原则时组织绩效的典型改进措
施示例。
质量管理原则包括: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关系管理。
0.3 过程方法
0.3.1 总则
本标准倡导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提高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
顾客满意。采用过程方法所需满足的具体要求见 4.4。
5
一卿培训中心
在实现其预期结果的过程中,系统地理解和管理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组织有效性和效率。此
种方法使组织能够对体系中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增强组织整体绩效。
过程方法包括按照组织的质量方针和战略方向,对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系统地进行规定和管理,
从而实现预期结果。可通过采用 PDCA 循环(见 0.3.2)以及“基于风险的思维”(见 0.3.3)对过程和
体系进行整体管理,从而有效利用机遇并防止发生非预期结果。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过程方法能够:
a) 理解并持续满足要求;
b) 从增值的角度考虑过程;
c) 达到有效的过程绩效;
d) 在评价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改进过程。
单一过程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如图 1 所示。每一过程均有特定的监视和测量检查点,以用于控制,
这些检查点 根据不同的风 险有所不同。
0.3.2 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
PDCA 循环能够应用于所有过程以及作为整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本标准第 4 章至第 10 章的内容
在 PDCA 循环中的应用如图 2 所示。
注: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本标准的章节。
图 2:本标准的基本结构适用 PDCA 循环示意图
6
一卿培训中心
PDCA 循环可以简要描述如下:
——计划:建立体系及其过程的目标、配置所需的资源,以实现与顾客要求和组织方针相一致的结
果;
——实施:实施所做的策划;
——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要求对过程以及产品和服务进行监视和测量(适用时),并报告结果;
——处置:必要时,采取措施提高绩效,并识别和应对风险和机遇。
0.3.3 基于风险的思想
基于风险的思维(见附录 A.4)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本标准以前的版本已经隐
含基于风险的思维的概念,例如,采取预防措施消除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对发生的不合格问题进行分
析,并采取适应措施防止其再次发生。
为了满足本标准的要求,组织需策划和实施应对风险和利用机遇的措施。应对风险和利用机遇可为
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实现改进结果以及防止不利影响奠定基础。
机遇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某种有利于实现预期结果的局面,例如,有利于组织吸引顾客、开发新产品
和服务、减少浪费或提高生产率的一系列情形。利用机遇也可能需要考虑相关风险。风险是不确定性的
影响,不确定性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风险的正面影响可能提供改进机遇,但并非所有的正面影
响均可提供改进机遇。
0.4 与其它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采用 ISO 制定的管理体系标准框架,以提高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见附录 A.1)。
本标准使组织能够使用过程方法,并结合 PDCA 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将其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进行协调或整合。
本标准与 ISO 9000 和 ISO 9004 的存在如下关系: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为正确理解和实施本标准提供必要的基础;
ISO 9004《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 质量管理方法》为组织选择超越本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方法提供
指南。
附录 B 提供了 ISO/TC 176 制定的其它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详细信息。
本标准不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财务管理体系等其他管理体系的特定要求。
在本标准的基础上,已经制定若干行业特定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中的某些标准规定了质量
管理体系的附加要求,而另一些标准则仅限于提供本标准在特定行业的应用本标准的指南。
本标准的章节号与之前版本(ISO 9001:2008)章节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见 ISO/TC176/SC2(国家
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分委员会)的公开网站:www.iso.org/tc176/sc02/public。
0.5 本技术规范的目标
本技术规范的目标是在供应链中建立持续改进、强调缺陷预防,减少变差和浪费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技术规范为汽车生产件和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