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调控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调控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10×5=50 分) 1.宏观调控为什么要树立民本观念? 答:宏观调控要树立民本观念,是由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所决定的。 (1)从宏观调控的目标看,要求宏观调控必须以民本为基础。一般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 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都蕴涵着民本思想,因为经 济增长是为了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民众更加富裕;充分就业是为了保证民众获得较稳 定的收入,防止较高的失业存在;物价稳定是为了避免物价波动对民众生产、生活、消费带 来的不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一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以防止国际收支恶化对本国 经济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居民的福利水平。 (2)从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看,只有树立民本观念才能较好地达到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无论哪项政策的实施,民众都 会对政策产生预期,当政策执行的预期和民众不一致时,民众会选择替代或放弃的态度以 避免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要求宏观调控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提高 要求相一致,否则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由于不符合民众利益,执行效果 不佳。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指的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 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例如,一个在美国工作的日本人,他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入日 本的 GNP 和美国的 GDP。 (2)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用 GDP 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在 1991 年 11 月之前,美国均是用 GNP 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 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 GDP。同时, 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则较易衡量,再加上 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 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 和 GNP 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3)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 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3.投资过度成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投资过度成因理论是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衰退的原因不是投资太 少,而是投资过多
投资过度成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投资过多是指生产资本品(和耐用品)部门的发展超过 了生产消费品部门的发展。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过多而引起的资 本品生产过多而引起的,而不是消费不足引起的消费品过剩。投资的增加使得经济更加繁 荣,这种繁荣使得人们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就更加刺激 了对资本品的投资。在经济结构方面,由于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 少,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同时,过多的资本品的生产必然导致资本品的剩余。资本 品的生产过剩使得经济进入危机阶段,经济变得萧条,从而解释了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过 渡。根据解释引起投资过度的因素的不同,投资过度理论又可以分为德国经济学家斯皮托 夫等人的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等人的货币投资过度理论。除此之 外,法国经济学家 A•阿夫塔利翁和美国经济学家 J•克拉克、英国经济学家R•哈罗德运用 制成品需求的变动来解释投资过度理论。 4.“政府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经济调节措施在许多方面不理想,政府发挥不了预定的经 济调节作用。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讨论“政府失灵”的基本原因。 第一,由于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若干个利益集团,各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政 治愿意,他们希望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当选,至于不关心选举结果的单个行动者则有可能 被各个利益集团所争取或收买,于是政治市场实际上成为不同的利益集团竞争的场所。按 照多数同意规则当选的政府领导人,是依靠一些利益集团的支持而被选上的,因此政策的 选择就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 第二,虽然政府领导人是由选民的多数人通过投票选举出来的,但一旦他们当选并组 成政府之后,他们受到选民的约束是软约束。正因为为选民们对选后的政府领导人的约束 是软约束,所以政府领导人完全有可能通过所实行的政策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保 证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从政策本身的角度分析。在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时,从社会看,收益大于成本 是好政策,收益小于成本是坏政策。对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来说,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则 要看该项政策对本利益集团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同一项政策的评价是 不一样的。政府失灵或政府低效率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在政策决定上不可能有最优选 择,也就是说,任何政策都只能使一些人得益(收益大于成本)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失(成本大 于收益),问题是在多数同意规则下组成的政府并不反映选民中的多数人意志,这样政府的 效应也就不可能使多数人感到满意。 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一般经济学家 公认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劳动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人口的增加,二是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人口增加有限并且比较稳定,因此劳动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多国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资源配置状况。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 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行 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甚至跨国性的 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分配来看,以前要把农业劳动力降低 50 个百 分点,需要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的百分比减 少了 30 个到 40 个百分点则是由于迅速的结构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 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制造业结构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增长 对它提出的要求、需求结构变化缓慢、消费水平低,不能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刺激。 (3)知识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 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 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 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 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 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做出准确的判断等。在这些中介因素作用下,经 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论述题(25×2=50 分) 1.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谈谈国外市场经济对宏观调控方面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 答: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是:虽然连续几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社会有效 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下面根据国外市场经济的对宏观 调控方面的经营,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实际情况,分析国外在宏观调控方面对我国的经验 借鉴。 (1)充分认识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的直接性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两个政策工具。西 方国家目前运用的货币政策,由于基本是以利率为核心,不仅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甚至 货币供应量也已转为参考性指标。因而,在扩大内需上,主要通过利率变动影响企业的投 资活动,不仅有时滞,而且效果是分散的,作用是间接的。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主 要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直接增加或减少公共支出,影响经济发展。这种影响虽然也有一定的 时滞,但由于政府不必过多的担心市场风险,而且可以集中投资,易操作,因而对需求的 刺激作用显然比货币政策更加直接,效果相对要大。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财政政策是政府克服经济衰退,启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从西方国家 30 年代大危 机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到 80 年代以来,美、英、德等国治理经济“滞涨”所采用的结 构性、权衡性财政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等的作法,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这 也是为什么多数西方国家在克服经济萧条上,更注重运用财政政策的主要原因。就我国目 前的情况来看,适时将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其力度,并辅之以货 币政策,对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是很重要的。
(2)用好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内需的稳定增长 战后,西方国家大都通过扩大公共支出,甚至发行国债,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公共设 施进行了大量投资,使经济快速完成了恢复和重建任务,并奠定了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实行高福利、高支出政策,又导致了高额财政赤字,引发了高通胀。因而,80 年代 以来,一些国家转向有节制的效率型财政支出政策。目前,我国的通胀率较低,在时刻警 惕通胀率有大反弹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当前低通胀的环境条件,适当多增加一些公共支 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治理环境等投资风险小,既有经济效益 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不仅可以增加和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较彻底消除长期以来制 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而且,为适应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适应新的经济增长 要求做好准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消费,促进经济 良性循环,保持社会安定,从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高质量的基础。 (3)规范税费,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政府的调控实力 80 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为摆脱经济滞胀困境,启动经济增长,都不同程度地接受 了供给学派的理论,将财政政策由单纯刺激需求转向刺激供给,采取减税政策,特别是大 幅度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强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目前,我 国企业名义税率虽不很高,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罚款、集资、基金和摊派,实际上构成 一种变相的不规范的“税收”,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累功 能和投资能力。 (4)加大财政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革命,正在成为引导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推动力。 许多国家都将科技发展作为重点,不惜重金投入,以求抢占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如 80 年代以来,美国注重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教育的投资,增加对 新生产能力的投资,并运用竞争机制改善国家创新机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提高了其技 术结构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大大拓宽了经济增长空间,取得了全球竞争的优势。相比之下, 日本忽视进入世界技术领先国家行列后进行的体制和结构调整,丧失了利用新的技术创新 成果推动经济增长的机遇,使经济陷入衰退。对此,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根据我国 的情况,加强财政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设备 更新、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一整套带动产业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 后劲,才能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5)多种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在借鉴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经验的同时,还应注意吸取其教训:如日本,90 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并没能挽救其经济的颓势。原因是其财政政策不能解决经济体制僵化 所导致的需求萎靡。还有一些国家,70 年代由于单纯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经济出现 “滞胀”的恶果。因此,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时,要进一步结合我国 的体制背景和现实状况,将财政政策运用同深化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如货 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及价格政策等相互配合。
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的关系。 答:(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 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 国民收入的政策。 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质是借用民间资金来投资,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资的财源,会相应 减少民间用于投资的资金。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 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 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 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 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 支出。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向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 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 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 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 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 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 1;在没有实现 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 0~1 之 间。一般来说,从 LM、IS 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3)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政策,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对于实现我 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的 1998 年以来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主要是 因为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降低了市场利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投资 领域主要是基础性产业,和民间投资的方向错开,对民间投资的竞争很小,因此其挤出效 应较小。但是 2003 年以来,连续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了社会需求,经济存在提高利 息的内在冲动,积极财政政策加剧了这种内在动力,而利率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的挤出 效应。不过挤出效应的大小最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从我国企业投资情况看,由于 利率非自由化,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不是很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