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3 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相对变动将小于现期价格的相对变动,且变动方向相同,则价格 预期的弹性 Ee 为(B)。 A.Ee<0B.01 2.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价格下降时,则有(C)增加。 A.消费者收入 B.边际效用 C.消费者剩余 D.边际收益 3.恩格尔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特定商品的性质、(A)和保持不变的价格水平。 A.消费者偏好 B.商品供给 C.商品需求 D.消费者预期 4.一般来说,随着劳动替代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对资本的(D)倾向下降。 A.MTRSB.MRTC.MRSD.MRTS 5.生产函数 Q=88L0.2K0.4T0.2 为规模报酬(B)。 A.递增 B.递减 C.不变 D.不定 6.当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时,平均成本是(B)的。 A.上升 B.下降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停止营业点是指(C)。 A.P=ATCB.P=AFCC.P=AVCD.P=MC 8.加速原理认为,投资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C)而不是利润。 A.价格 B.成本 C.利润率 D.销售量 9.为了保持商品市场的均衡,利息率与收入是按(A)变动的。 A 相反方向 B.相同方向 C.正比例 D.乘数原理 10.政府的赤字开支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C)。
A.不变 B.减缓 C.加快 D.不定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题 5 分,共 30 分) 1.比较静态分析:指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 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显然,比较静态分析只是对个别经济现象一次变动 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分析,而舍弃掉对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 简言之,“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经济现象一次变动后,均衡位置及经济变量变动的前后 状态进行比较。 2.等边际原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 必须使边际相等。等边际原理可以分为消费的等边际原理和生产的等边际原理。消费的等 边际原理是指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是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的消费量,此 时消费者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生产的等边际原理是指生产者的最优生产量 是使得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此时生产者在既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 3.凯恩斯效应:指物价水平的变化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影响均衡产出水平的,这 种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效应。一般价格水平下降,会使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量增加, 从而将有更多的货币可用于投机,结果是债券价格上升和利息率下降,而利息率的下降又 将刺激投资的上升和商品需求的增加;反之,一般价格上升,会使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额减 少,从而将有更少的货币用于投机,结果是债券价格下降和利息率上升,而利息率的上升 又将抑制投资的上升和商品需求的增加。凯恩斯效应对投资和商品需求的间接影响应该与 直接实际余额效应所描述的一般价格水平对消费商品的直接影响相区分。凯恩斯效应在 IS-LM 曲线图中表现为 LM 曲线的移动,直接实际余额效应则表现为 IS 曲线的移动。 4.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 宏观经济政策。从财政政策的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 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 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 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 主要手段。 5.内涵的经济增长:指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经济增长,区别于由 资本、劳动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内涵经济增长包括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凸性 经济增长。外部性条件下的内涵经济增长是指由于技术产生的溢出效应导致规模收益递增 而引起的经济增长;凸性经济增长是指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由于储蓄率增高引起的经济 增长。 6.康采恩:高级垄断组织形式,指以一两个实力最雄厚的大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跨部门、 跨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垄断企业集团。康采恩比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的规模庞大。一般参加康采恩的不仅有单个资本家的企业,而且有集团资本家的垄断企业 如辛迪加、托拉斯等;不仅包括许多工业企业、运输公司、矿业公司等生产性单位,而且
还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商业公司、其他服务性公司等非生产性单位。大工业企业和大银 行是该组织的核心,它们除了经营本身的业务外,还把一部分资本投入参加康采恩的其他 企业中去,通过参与制掌握这些企业的股票控制权。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虽然具有独 立性,但实际上却受居于核心地位的大工业企业或大银行的控制。垄断资本家通过这种形 式,控制着比其本身资本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本,以加强垄断统治,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帕累托最优化的内容及其条件是什么? 答:(1)帕累托最优化也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 件的理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 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 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帕 累托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 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2)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 ①交换最适度的条件:要使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这两种商品的任何两 个消费者都必须相等。 ②生产最适度的条件:要使任何两种要素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 要素投入的任何两厂商或两生产者必须相等。 ③交换最适度条件和生产最适度条件的结合的条件:对于一个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之 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这两种商品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的边际产品转换率必须相等。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 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 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2.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过程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 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产业资本在循环中 采取三种形式,经历三个阶段,是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就是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 完成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形式的转化。 ②生产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资本家完成资本的生产过程,生产
出新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③销售阶段:就是资本家把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完成商品资本 到货币资本的转化。 销售阶段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对产业资本循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 为:第一,如果卖不掉,资本的再生产就会中断。第二,如果卖的速度不同,资本的再生 产规模会以不同程度扩大或缩小,卖的速度快可以扩大再生产规模,卖的速度慢就可能缩 小生产规模。第三,如果只卖掉一部分,有可能只补偿预付的资本价值,而不能实现剩余 价值;如果卖掉很少,有可能不仅不能实现剩余价值,甚至不可能补偿资本价值。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要通过改革进一 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 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 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题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 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 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 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了社会主义本 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的形式是股份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 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 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性”并不直接体现在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长短上,而是主要体 现在相对于传统企业即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一系列特点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 征可概括为: 第一,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与直接融资功能。股份公司是通过投资人股的方式募集资本 金而组建的企业,投资者就是股东,享有作为投资者的法定权益。这种投资主体多元性结 构的首要功能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这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业主制、 合伙制企业融资有限性的缺陷。 第二,债务的有限责任制与投资风险的锁定功能。股份公司的两种基本形式——有限 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法定的具有债务有限责任的性质,即投资主体——股东的债务责 任只以他的投资额为限,在公司资不抵债时,股东不负连带清偿责任,这就锁定了股东的 投资风险。 第三,股票的流通机制与风险的转移功能。在公司制度中,股票所有者与公司的实际资产 相分离、投资人与企业法人相对分离,既保证了公司资产的稳定性,又使得投资人可以通过资 本市场的流通机制转移风险。按法定程序通过发行股票设立公司后,公司的资本金及其由此 决定的公司财产就形成为独立的法人产权,当然作为法人产权的最终产权主体是公司股东, 但股东一旦入股,就不能直接支配他已入股的那部分股金及其财产,因为他的投资已与其 他的投资主体的资本金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独立于股东的法人财产权,但股东持有的股 票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转让(当然,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股票转让上存在着差异)。 第四,层级式的企业治理结构与专业化经营管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 企业治理结构,各个层级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权益,在经营管理和控制的分工基础上形成相 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司制的经营管理权与投资主体相对分离,使得专 业化的经营管理者有权支配营运资产,实现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使得特有的人力 资本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5.社会主义消费有何作用? 答:社会主义消费作为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生产的制 约,另一方面它对生产、分配和交换也具有重要作用。 (1)消费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 首先,消费的状况决定着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素质,并且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其次,生产过程结束时生产出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作为生产成果实现,从而生产 过程才最终完成,再生产过程才能进行。 最后,消费需要为生产提供内在动力,推动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分配的结果最终要体现到消费上,分配的差别最终要落实到
消费的差别上. (3)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换扩大。交换的目的在消费中得到实现;消费的规 模和构成是交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规模的扩大,为交换开拓市场;消费构成的变化, 引导着交换发展的方向。 四、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谈谈你对上述论断的理解。 答: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功能决定健全社会保 障体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必须确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的基本原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含和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或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通过国民收再分配而 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一般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三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对军人和军烈属的优待安抚工作。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对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对社会生活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①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集中表现为“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通过调节社会成员 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凋节社会成员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 盾来达到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有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别将是不可避免的。部分社会成员如果因为丧失劳动能力或遭 受天灾人祸,其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势必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 所以,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助于消除不安定因素,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②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多方面的作用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物质保障。表现在:通过对劳动者收 人的保障和健康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获得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者和生活困难 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这部分劳动者的劳动力得到保护,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 劳动者家属后代的保障,为新一代劳动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证;通过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 动能力的劳动者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并与过去的劳动贡献挂钩,能够鼓励在职劳动者积 极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总之,社会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费用,也直接保证了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③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可以克服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减少社会问题,使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特别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有企业摆脱养老、失业、医疗 等社会负担,有利于企业优化劳动组合与人才流动,从而有利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按市 场的要求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 ④经济调节功能 在现代经济中,社会保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首先,社会保障调节社会总供 给和总需求,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率降低,社会保障开支随之自动下降, 从而会起到缓解社会总需求增加的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的出现。反之,在经济发展缓慢时 或处于低潮时,劳动者收入难以正常提高,就业率降低,此时社会保障开支的增加会刺激 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增加,因而有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筹集 了资金。部分基金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保持一定规模的资金盈余,构成可供政府支配的 储蓄。这样,政府就可以根据需要运用这些余款,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财 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指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适度,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建立 新的社会保障体制时,要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而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 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 ②合理负担原则。合理负担,就是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凡是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的人,要同时为社会保障尽义务。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 面受生产力水平低的制约,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比如人口将迅速老化,潜在 的失业人口将不断增加,公费医疗的费用日渐膨胀等。面对这些制约和压力,单靠国家和 企业来支撑社会保障体系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走多方筹资、共同负担的路子。今后社会保 险费用应主要依法由个人和企业缴纳,国家只给予少量资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基金 仍将主要由国家负担,但同时也重视社会筹资这一途径。 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寸,就 要首先考虑它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激励作用,要使人们从依赖国家“大锅饭”中解脱出来, 以自我保障为主,社会互济互助为补充。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既激励劳动者勤奋劳动, 又实现社会安定;既提高效率,又促进社会公平。 ④城乡有别原则。我国广大农村在近期尚不具备建立国家统一立法、强制实行社会保 险制度的条件,不能照搬城镇企业的一些做法。在群众生活温饱有余、基层组织力量强的 地区,可釆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民养老保险。 ⑤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原则。为了保证社会保险金的安全和健康运营,保障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在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一定要改变现有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
济分散管理的格局,形成统一的调控中心。同时要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即政府行政管理 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管政策、管制度、 管标准,不得直接参与基金的营运。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项经济政策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 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和问题,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对 此萨缪尔森指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 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使产生了。”试述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治理与防范对策。 答:(1)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行动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在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 这种收入的人。萨缪尔森给政府失灵下的定义是:“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 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 (2)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的市场失灵分析,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政府介入,以便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社会,实行的是按要素贡献分配原则,但这样易造成收入分配 分化,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有必要干预收入分配。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政府干预未必能 矫正市场失灵,有时政府失灵可能会弄得更糟。这种区别是由传统政治学、经济学和公共 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的不同就注定了的。传统经济学把政府假定为追求社会福利或公共利 益最大化的政治家组合,他们如同慈善家,超越个人利益,一心为人民谋福利。公共选择 理论则认为政府不可能得出社会福利函数的最优解,而且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一样,由具 有个人动机和个人利益的个人组成的,这些人自然会把个人利益带入政府及其决策,这样 政府失灵就成了必然。政府失灵的表现有政策效果甚至动机与公共利益的不一致、短视施 政、公共服务生产的低效率、负的外部性、浪费、冗员和机构膨胀、寻租及腐败等。 关于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①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一方面,政府要想真正把应该享受福利的人与不应该享受福利的人区分开来,成本是很 高的,因此政府有时候把福利给不该享受这种福利的人。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生产 者,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处于垄断地位,委托人、“消费者”别无选择,因此政府没有足够 的动力与压力提高效率,容易造成浪费。 ②政府官员的动机 官僚补偿方案进一步引发了官僚部门的生产无效率。私人公司中的经理通常能够索取 由于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节约的利润的一部分,但公共部门官僚们的薪金却与效率的改进 无关,也许还与效率的改进呈反向关系。因此,公共官僚部门是以外部对效率的控制无力 和内部的激励微弱为特征的。政府官员视为自己的利益工作的,而政府决策具有公共物品 的性质,这使得政府官员没有足够的动力设计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政府官员在既定的往 往不太灵活的公务员规则下工作,很难得到私人部门中有类似工作和水平的人的工资水平 与迅速提升的机会,而解雇或降职能力低下的官员则更为困难。其薪酬等常与职位、制度 硬性规定挂钩。总而言之,激励机制的缺乏或不紧密,使官员只有争取职位与权力的动力, 而没有改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压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