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如皋市语文期中考试题
及答案
一、(2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这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
们应懂得 zhǔ tuō的分量。回首百年前,旧中国风雨飘摇,青年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把拯救
国家、民族独立的重任扛在肩上,红船精神 A (继往开来/薪火相传)。jù jiāo 百年后,
新中国屹立世界东方,B 青年一代生逢盛世,不负盛世,将用蓬勃力量渲染未来华美篇章。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 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出恰当的短语填在 A 处。
A 处的短语是_______
3. B 处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嘱托 聚焦
2. 薪火相传
3. “渲染”改成“谱写”“书写”等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注意用正楷书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zhǔ tuō”写作“嘱托”,意思是叮嘱;托付,注意“嘱”是口字旁。
“jù jiāo”写作“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一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使用。结合词义,根据语境分析。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
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
结合语境“回首百年前,旧中国风雨飘摇,青年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把拯救国家、民族独立
的重任扛在肩上,红船精神”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是对红船精神的继承,应选用“薪火相
传”。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B 处搭配不当,“渲染”与“未来华美篇章”搭配不当,应将“渲染”改为“谱写”或“书
写”。
4. 江海初中拟开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九(1)班举行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围绕主题,从下列备选材料中
选出一则名言作为演讲素材(只填序号),并阐述理由。
【备选材料】
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④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陶渊明《饮酒(其五)》)
(赵翼《论诗》)
(《论语·泰伯》)
(苏轼《水调歌头》)
你选: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等。
我们所读的名著中自强不息的人也比比皆是,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推荐一位,简述他的相关
事迹。
保尔 孙悟空 朱德 鲁迅
【答案】(1) ①. 选③
②. 理由:这则名言说人要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
途遥远。强调人要有责任担当,积极进取,坚韧顽强,自强不息。;而其他材料和“自强不
息”的主题不吻合。
(2)示例一:保尔在朱赫来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伤病无情夺走了他的健康,但他不
向命运屈服,以顽强的毅力通过写作继续投身革命,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他自强不
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示例二:孙悟空不满足于在花果山称大王,远赴西贺牛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得七十二变。
学艺归来后,又不屈从于天帝的安排,大闹地府、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自强不息,
具有反抗精神。
示例三:朱德出身贫寒,从小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出去求学,学成后不满足于支撑门户,投
身革命,自强不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
示例四:鲁迅年轻时耻辱于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远赴日本学医救国。经历过“匿名信
事件”“看电影事件”后,意识到中国人思想的愚昧麻木,明白了救国的关键是唤醒国人的
思想,决定弃医从文。自强不息,发奋写作,用笔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懈地斗争。(意对
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诗句写的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与“自强不息”的主题无
关。
②句意: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作
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
面亦步亦趋。
③句意: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
遥远。表达了人需要肩负责任,自强不息。
④句意: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表现词人乐
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有乐观豁
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故选:③。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掌握。写出一个有关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符合要求,言简意赅,表
达清晰。
如:保尔。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死亡。表现了
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
5. 阅读艾青的《黎明的通知》(节选),完成题目。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
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
带光明绘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
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1)小宇和小文朗诵上面诗歌时,对“你起来吧”如何朗读产生了分歧,小宇阐明了自己
的观点,请你替小文应对。
小宇:我朗读“你起来吧”时,语气、语速舒缓,重读“你”,后面可以添加逗号,表示诗
人没有表达完自己的愿望。
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黎明”是诗歌中的意象,它能传情达意。请根据上面诗歌的内容,说说诗人想借“黎
明”传达怎样的感情。
【答案】(1)小宇,我认为朗读“你起来吧”,要语气铿锵有力、激昂,语速明快,重读“起
来”,后面可以添加感叹号,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祈愿和激励。(意对即可)
(2)黎明象征了光明、温暖和希望,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
信念。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技巧。解答此题,要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主旨进行分析。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重庆来到延安以后,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诗人
的心豁然敞亮了。诗人清晰地感受到,长期以来,处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
在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之后,人们所祈盼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
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曙光,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呼唤全国人民
准备迎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所以诗歌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人要把这无比激动的感情告诉广大的人们,把这内心的激情表现出来。所以朗读“你起来
吧”时,应语气连贯,铿锵慷慨,语速明快,充满气势,后面可以添加感叹号,表现了诗人
对这场伟大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心,表达一种期盼和向往。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首《黎明的通知》选自《艾青诗选》,它以“黎明”的口吻呼唤
诗人“起来”,诗中“黎明”让诗人转告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城市和村庄”做好准
备,迎接它的到来。诗人化身为“黎明”,“我将带光明绘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请
带去我的消息……”可知“黎明”在诗中喻指光明的使者,温暖、抗战胜利的曙光,对美好
幸福生活的期盼等。诗中诗人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
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这场伟大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6. 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中华诗文,景中抒怀。“(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是欧阳修
对琅琊山美景的陶醉;“浮光跃金,(2)____________”(《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对洞庭湖
月色的想象;“(3)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是张
岱对西湖雪景的痴迷;“云横秦岭家何在?(4)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
侄孙湘》)道尽英雄失路之悲慨;“寂寂江山摇落处,(5)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
沙过贾谊宅》)强烈控诉现实的不合理;“(6)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表达
苏轼的美好祝福与旷达乐观的态度;“(7)_______,________”(《行路难》)流露李白直
面困难、勇往直前的情怀。
【答案】 ①. 野芳发而幽香
②. 静影沉璧
③. 雾凇沆砀
④. 雪拥蓝关马不
前
⑤. 怜君何事到天涯
⑥. 但愿人长久
⑦. 千里共婵娟
⑧. 长风破浪会
有时
⑨.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
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幽香、璧、凇、
沆砀、蓝关、天涯、婵娟、济、沧海”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60 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广佯死,突然跃起夺
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的堂弟。③芸:同“耘”。④笕竹:剖开竹子。
⑤力田: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选拔人才的科目。
7. 词的上片写李广和李蔡有什么作用?
8. “芸草去陈根”一语双关,传达了辛弃疾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案】7. 对比,用典,将骁勇善战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得封侯的李蔡对比,突出李广的
悲惨遭遇;以李广自比,表达诗人对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嘲讽,和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慨、抑郁之情。
8. “芸草去陈根”表层指斩草除根,深层指辛弃疾将敌人彻底消灭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收
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意思是:千古扬名的李将军,
能够在战斗中夺得匈奴的战马。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
将驰骋疆场英勇善战的李广与才能平平却封侯拜相享受荣华的李蔡进行比较,运用对比、用
典的手法,凸显李广境遇悲惨。联系创作背景“作者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
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可知,在此作者以李广自比,写
自己有雄心壮志却难以施展才华,表达作者对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嘲讽,和对自己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愤慨、抑郁之情。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芸草去陈根”意思是:我在田里锄草。表面是指田园斩草需除根。实际指国家面对敌人侵
扰,需主动出击,将敌人一网打尽,深层含义是指辛弃疾有将敌人彻底消灭的决心,表达了
诗人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二)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①;稍大,则
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②为阁其下而名之曰
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
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④,
又何必濯颖水⑤而以为高,登首阳⑥而以为清也哉?
【注】①石濑:沙石上的急流。②上人:和尚。③汩:乱。④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⑤颖
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
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⑥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9.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方 舟 上 人 为 阁 其 下 而 名 之 曰 松 风 之 阁
10.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
(1)或.异二者之为(
(2)是进.亦忧(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 (
11.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
)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1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乙】文中画线句。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
隐隐有节奏。
13. 【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乐”,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范仲淹和刘基的“乐”有何
不同。
【答案】9.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10.
①. 或许,也许
②.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③. 距离
④. 洗,洗涤
11. (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的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的耳朵舒服。
12. 运用比喻,把风吹松树的声音比作暗泉、奏乐、扬波涛、振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小
到大的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高雅、震撼,富有节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和陶醉之情。
13. 甲文中的“乐”指范仲淹在天下的百姓快乐之后才快乐,表现他心忧天下的远大抱负。
也指作者为有滕子京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快乐。
乙文中的“乐”指刘基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内心宁静、舒适、愉悦。
也表现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向往宁静生活的志趣。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可知,“方舟上人
“为本句主语,其后要断开;“而”连接两个动词“为”和“名”,在其前面要断开;因此
全句断句为: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也许。
(2)句意为: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进:在朝廷做官。
(3)句意为: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去:距离。
(4)句意 为: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濯:洗,洗涤。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以:因为。此句运用互文修辞,翻译时要注意。
(2)于:对。适:使……舒适。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则如奏雅乐”“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三个句子都采用了
“如”这个表示比喻的标志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微风吹过、稍大点的风吹、
大风到来的松树发出的声音比作暗泉,奏雅乐,扬波涛、振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清
脆、悦耳、高雅、震撼及其变化;“微风拂之”“稍大”“其大风至”三句并列,写风声越
来越大,是运用了排比,依次有序地写出了由小到大的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表现了声音
的节奏感;结合下文中的“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和“听于松可以适吾
耳”可以看出,它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
结合甲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建立
在人民的忧乐之上的,他“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抱负;
结合“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他希望有滕子京这样志同道合,与他一起心忧天下,
这样他才会感到快乐。
结合乙文中的“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
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可以看出,刘基处于“虽在山林而去
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的宁静环境中,看到松树,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觉得自己
“喜乐”,表现了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愉悦,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对宁静生活
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
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
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
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
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
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
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
有节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
舒畅得意得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
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
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
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
粟才显清廉呢?
(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 年 4 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规定从 2022 年 9
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为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