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说明:1.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
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最突出的成为莫高窟
外部建筑标志。但九层阁没有司空见惯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而是自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使得
木质结构与石窟更加 ② 。沿着经过加固修整过的栈.道,穿过曲折陡峭的山崖,登上九层阁的最高处,
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洞窟,窟内端然坐着一尊高达 33 米的释迦牟尼塑像。这尊佛像艺术造 ① (yì)
惊人,集中了敦煌彩塑艺术发展到黄金时期的许多特征和精粹。
1.文中加点字“栈”的读音正确的是(
)(1 分)
A.jiàn
B.zhàn
C.zàn
D.xiàn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 分)
A.旨
B.皆
C.诣
D.谐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 分)
A.天衣无缝
B.水乳交融
C.十全十美
D.浑然一体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在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
B.在窟区之上,最突出的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标志。
C.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
D.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最突出的莫高窟外部建筑标志。
5.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①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中国人主要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
②中国先民不仅编竹为筏,还将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
③孔子因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于是有了“韦编三绝”的佳话。
④儒家经典很多写在竹简上。
⑤人们先砍竹削片,晒干后钻孔,再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
⑥由于竹简的利用,中国文字记载的经典得以保存传世,可以说竹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播
立下了汗马功劳。
A.⑥④①②③⑤
B.②⑥④⑤③①
C.⑥②①④⑤③
D.②⑤③①④⑥
6.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2 分)
小刚最近很苦恼,居家上课期间,妈妈常常推门而入,还时常挪动他房间里的物品。他因此向妈妈抗
议。妈妈不以为然,还说“什么你的房间!你是我生的呢,我又没乱动你的东西。你房间太乱,我给你打
扫、整理而已。”小刚觉得此事必须解决,他对妈妈说: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妈,您不经我的允许闯入我的房间,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您经常在我上网课的时候出现在我班
视频里,老师和同学看见肯定会笑话我的。”
B.“妈妈,我是您生的,但不是您的附属品。您擅自闯入我的房间,是对我的不尊重。还有,您这样也影
响我上课学习啊!”
C.“老妈,我自己的房间我自己做主,我认为需要时我会找时间打扫整理的,别再随意进来了,有点烦人!”
D.“妈妈,我永远是您的孩子,但我也在长大呀,您要是能在我课间休息时敲个门进来帮帮我该多好啊!
再说打扫整理房间的事儿让我自己来吧,您歇歇,也给我个锻炼的机会,好吗?”
二、古代诗文阅读(20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 题。(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送石扬休还蜀
欧阳修
长爱谪仙①夸蜀道,送君西望重吟哦。
路高黄鹄飞不到,花发杜鹃啼更多。
清禁②寒生凤池水,绣衣荣照锦江③波。
昔年同舍青衿子④,夹道欢迎鬓已皤⑤。
[注]①谪仙:指李白,著有名篇《蜀道难》。②清禁:皇宫。③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四川成都。④青衿
子:青年书生。⑤皤:白色。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写诗人送别友人,且点明友人前往的地方是蜀地,照应文题,引出下联对蜀道进一步的描写。
B.颔联通过善飞的黄鹄无法飞越蜀道,侧面烘托了过蜀道的艰难惊险。
C.颈联回顾了石扬休受召入宫,辅佐皇帝,如今衣锦还乡的人生经历。
D.尾联用对比手法,实写了石扬休到达蜀地后的情形,别具匠心。
8.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题。(10 分)
奇士陈俞,字信仲,临川人。自京师落第归,过谒伯姊,值其家病疫,闭门待尽,不许人来,人亦无
肯至者。俞欲.入,姊止之曰:“吾家不幸,罹①此大疫,付之于命,无可奈何,何为甘心召祸?”
俞不听,推户径前,见门内所奉神像,香火甚肃,乃巫者所设也。俞为姊言:“凡疫所起,本以蒸郁熏
染而得之,安可复加闭塞,不通内外!”即取所携苏合香丸十余枚,煎汤一大锅,先自饮一杯,然后请姊及
一家长少各饮之。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巫入,讶门开而具撤,作色甚怒。俞奋身
出,掀髯瞪眼,叱之曰:“汝何物人,敢至此!此家子弟皆幼,病者满屋,汝以邪术炫惑,使之弥②旬弗愈,
用意安在?是直欲为盗尔!”顾仆缚之,巫犹哓哓③辩析,将致之官,始引伏请罪。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
乞私责。于是鞭.之三十,尽焚其器具而逐之。邻里骇慑,争前非诮④,俞笑不答。翌日,姊一家脱然,诮者
乃服。
又尝.适县,遇凶人凌弱者,气盖一市。为之不平,运拳捶之死而遁。会建炎初元大赦获免。后累举⑤恩
得缙云主簿⑥以卒。终身不娶妻妾,亦奇士也。
[注]①罹:遭遇。②弥;满,超过。③哓哓(xiāo):争辩的声音。④诮:责问。⑤累举:连续应举。⑥主
(选自宋·洪迈《夷坚志》,有删改)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簿:官名。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 分)
(1)欲(
)
(2)鞭(
)
(3)尝(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
(2)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奇士陈俞的“奇”具体表现在哪里?(3 分)
(三)默写(6 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当你和好友分别时,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鼓励和安慰朋友,只要有真挚的友情,就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
(2)富有才华和抱负的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
希望得到别人举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保存了先民生活的美好图景,这是
陶渊明带你走进世外桃源而感受到老人和小孩的和乐之美。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17 分)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
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
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
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刺”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
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
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
⑤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
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
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
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想着心思。
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
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
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大气耕耘,
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漉的……
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
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
⑨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
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
⑩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
入城市。⑪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我躺在粮垛上,
重量的挤压,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游戏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
上,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着,这一定是那个卖
这一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站在树荫下,咕噜咕噜地喝着水。
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
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⑫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
⑬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摘自《长江日报》)
13.通读全文,请从文中筛选词语,将下面一粒米的旅行线路图补写完整(6 分)
①②③④
14.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贴切。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妙处。(4 分)
(1)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
(2)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
15.第⑨段属于什么叙述顺序?是否多余?请阅读第④-⑨段,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6.从“一粒米的旅行”中,能给我们什么感悟和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 分)
A.“一粒米的旅行,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告诉我们劳动是艰辛的,我们要
珍惜劳动成果。
B.从“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可得出:一粒米从乡村到城市,需要
很好的交通条件,才可以更快速到达城市。
C.一粒米来之不易,为养育人类做出了贡献,写出了对土地和作物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D.求学的过程也如一粒米的旅行一样,也要经过播种、抽穗直至脱去稻壳的历程,成功需要等待和忍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 题。(6 分)
“是人”“斯人”从何而来?
刘一
①最近,为了弄清楚天将降大任于什么人的问题,许多人忽然开始咬文嚼字。不管现实生活中,还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社交软件上,都在争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人们热烈地探讨起几千年前一篇
文章的措辞,这大概也是只能诞生于文化昌隆的东方古国的奇观了!
②争论的对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因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具有极高的“国
民度”。在这段文字中,孟子首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位古代贤人皆从忧患中奋起,建立卓著功勋的事
实,证明个体要完成自己的天命必须经受挫折的锤炼。他进而申述,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因由与个体命运
相近,最后推出通用于个体和国家的深刻道理:“忧患使人奋进发展,安乐使人松懈衰退”。孟子善于说理,
这段选文虽仅有一百多字,但论证严密,层层深入,接踵而来的排比句更是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使人过
目难忘。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解卓越、气势逼人,本身就是一篇深具魅力的议论文,再加上它当年属
于语文科的必背篇目,很多人都曾反复诵读,所以很多网友坚信自己对之了如指掌。也正因为如此,烂熟
于心的句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当今教材上竟被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变化”才显
得格外难以接受。然而,另外一些网友则认为他们当年学习的版本就是“是人”,与现在的教材并无二致,
并认为那些记作“斯人”的朋友,大概是记忆出现了偏差。
④有热心网友追溯古籍状况,发现宋、元刻本《孟子集注》皆作“是人”,清代补刻碑林十三经《孟子》
也作“是人”。还有网友将目光扩大到域外,发现朝鲜李朝哲学家李珥用朝鲜语解说《孟子》的《孟子谚解》
作“是人”,日本宽政年间刊本《孟子集注》也作“是人”。可以说,直到清代,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整个
古代东亚文化圈中,占主流的《孟子》版本大都作“是人”。与此同时,漩涡的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
编辑部也接受了相关媒体的采访,表示自从 1961 年该社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以来,历版
教材一直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鉴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是绝大多数人使用的教材,这一官方答复至少
可以证明,相当一部分“斯人”派朋友,其记忆也许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可靠。
⑤既然直至清代,主流的古籍《孟子》都作“是人”,当代最流行的语文教材也作“是人”,那么“斯
人”的版本源自何时何处?检索古籍发现,元代王恽《秋涧集》的《克己斋记》中已有“斯人”版的表述:
“仆为之说曰:‘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俾经纶一世之事。’”此处是化用《孟子》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克己
斋主人的赞赏。古人引用经典,不像我们今天写学术论文一样要求核对引文,而是凭记忆和语感来书写,
所以王恽的一个短句中,就有两处与《孟子》原文不同。此后,元、明、清三代的小学、类书、小说类书
籍中皆可找到引《孟子》而作“斯人”的情况。这说明,把“是人”记成“斯人”的情况并不自当代始,
而是由来已久之事。而当代“斯人”之所以能取代人教版教材的“是人”被更多人记住,可能也是因为王
恽式不求精确的引用……借助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讲话稿,甚至汉字输入法“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潜移默化之中篡改了我们最初的记忆,甚至未被我们察觉。
⑥其实,从语义上来说,“是人”和“斯人”都作“这个人、这类人”解,二者差别并不显著。我们的
争论,不应纠缠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字句问题,更要紧的是穿透字句深入义理,了解
“天降大任”之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个字曾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
从艰难困苦中奋起,将挫折变为激发勇气的契机,最终把逆境走成了顺境。今天,我们也应重视这句话的
警示作用,在安定之中不忘保持奋发精神。
(选自《科普时报》)
17.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3 分)
A.文章第①段从人们近期热议的话题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B.宋、元、明三代的小学、类书、小说类书籍中皆是引《孟子》而作“斯人”的情况。
C.文章②③④⑤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是人”和“斯人”热议的原因,“是人”的版本来源,“斯人”
的版本来源等内容。
D.文章最后指出“是人”和“斯人”差别并不显著,我们最要紧的是重视这句话的警示作用,在安定中不
忘保持奋发精神。
18.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3 分)
A.第④段画线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很多版本大都作“是人”。
B.第⑤段加点词“可能”表示估测,说明“当代‘斯人’之所以能取代人教版教材的‘是人’被更多人记
住”,也许是因为王恽式不求精确的引用,但是只是一种猜测,并不确定,体现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C.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解卓越,气势逼人,是语文科的必背篇目,所以全部网友坚信“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是对的。
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选材贴近生活,语言朴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0 题。(7 分)
材料一:
①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 3.2 米,体重可达 5.4
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
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
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②在西双版纳,1991-1995 年,有 30 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 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
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①2021 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
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②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
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
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③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
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
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
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
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
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
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B.2021 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路途远,历时长,引人注目。
C.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材料一综合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亚洲象四肢粗壮、体型庞大、有很高的
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的特点。
20.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两
条合理化建议。(4 分)
四、名著阅读(10 分)
2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骆驼祥子》通过叙述人力车夫祥子经历“三起三落”并最终彻底堕落的故事,揭露了黑暗旧社会对淳
朴善良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B.《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 30 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文学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C.《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
的战士。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D.《经典常谈》着重介绍的史
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22.《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的著作。(2
分)
23.请你举例谈谈如何对《经典常谈》进行选择性阅读。(5 分)
五、写作(5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味道是什么?酸、甜、苦、辣、咸是舌尖上的味道;鸟语花香、浮瓜沉李、落叶知秋、银装素裹是大
自然的味道;儿时外婆和着蒲扇哄睡的童谣是亲情的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品格的味道;
江边那棵苍老的榕树枝头又绽放的新芽是时间的味道……
我们身边的味道有很多,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八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语言文字运用(1 至 2 题每小题 1 分,3 至 6 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读,“栈”读 zhàn。
2.C【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结合平时的积累,可知答案为“造诣”。
3.D【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天衣无缝”比喻诗文浑然天成,没有斧凿痕迹;亦用于比喻事
物或计划周密完美,没有一丝破绽或缺点。“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
得十分紧密。“十全十美”形容十分完美,没有缺陷。“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这里指九
层阁的颜色使木质结构与石窟已融合为一个整体。故选 D。
4.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该句中修饰词“最突出”作为定语
修饰“标志”,表明九层阁是莫高窟外部建筑中最突出的标志。故选 C。而 A 和 B 缺主语更是可以直接排除。
5.D【解析】考查排序。按时间为序。根据②句中的“还将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和其他句子提到“竹简”
可知,本段文字是介绍竹简的发展和作用,②句是领起句;⑤句中的“人们先砍竹削片”紧承②句中的“将
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应为第二句。③句中的“把牛皮绳多次翻断”紧承⑤句中的“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
成书”,介绍“韦编三绝”的故事,应为第三句。根据①句中的“从战国到魏晋”,介绍战国到魏晋时期的
情况,可知应为第四句。④句中的“竹简”紧承①句中的“中国人主要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举
儒家的例子说明,应为第五句。⑥进行小结,总结了竹简的意义。故选 D。
6.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A.“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有责怪之意,表达不得体;B.“擅自闯
入”“不尊重”表达过于直接,语气强烈,表达不得体;C.“我自己的房间我自己做主”有些独立、不尊重
妈妈的意思,“有点烦人”表现了对家人的厌烦,表达不得体;故选 D。
二、古代诗文阅读(20 分)
(一)(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7.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昔年同舍青衿子,夹道欢迎鬓已皤”意思是当年一同学习的青年
书生,如今夹道欢迎你回归故里的都已经两鬓斑白。此联是想象石扬休回到蜀地后的景象,属于虚写,而
非实写。故选 D。
8.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开京城的不舍之情;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惆怅之情;赞美蜀地的山川峻美,
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任答 2 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感情。①“长爱谪仙夸蜀道,送君西望重吟哦”意思是:我曾经非常喜欢李白的《蜀
道难》,今天送别您归乡,西望蜀地又重新吟诵这首诗。作者因石扬休要回蜀地故乡,想起李白的《蜀道难》
并重新吟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开京城的不舍之情;②“昔年同舍青衿子,夹道欢迎鬓已皤”表达了对
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惆怅之情;③“路高黄鹄飞不到,花发杜鹃啼更多”意思是:蜀道之高连黄鹄
都飞不过去,花开时节到处是啼叫的杜鹃。本联意在描绘蜀地山川景色之美,蕴含着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之
情。
(二)(10 分)
9.(每空 1 分,共 3 分)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欲:想要
(2)鞭:用鞭子打
(3)尝:曾经
10.(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1)(陈俞)把剩下的汤在房壁上下洒了一遍,撤掉了巫师的器具,端正地坐着来等待巫师。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