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大兴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说明:
1.本试卷共 8 页,共五道大题,22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 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和为贵”主题班会,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部分
明“和”之义
①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①yuán 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是“和睦”,是真诚待
人,不②挑拨离间.;“和”是“温和”,是以理服人,不③强.词夺理;“和”是“④和 zhōnɡ共济”,不同
室操戈。“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我国的“和”文化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精神:“和”是对立统一的思
想交融,它承认差异,接受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甲】“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纽带,它解读人
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不是对立的,表达了自然对人的认同感与融合感【乙】同时,“和”也体现出接地气的
实用性特征,“和”能生财、能致祥、能旺家,它根植于百姓的日常思维,是中国百姓朴素的价值追求。
1. 同学们对文段中四处成语的字音或字形发表了不同看法,请你选出看法有误的一项( )
A. 成语①要表达的意思是“历史悠久”,根据其本义“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可知拼音处应填写的汉字
是“源”。
B. 成语②中含有“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的意思,字典中“间”在读四声的义项中有“挑拨使人不
和”,据此可知,“间”的正确读音应为“jiàn”。
C. 成语③的意思是“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含有“态度很强硬”的意思,由此可推知,“强”在此
处应读“qiáng”。
D. 成语④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拼音处对应的汉字应该是表示“内心”之意的“衷”。
2. 请你对文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作出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 ;
【乙】 。
B. 【甲】 ;
【乙】 ;
C. 【甲】 。
【乙】 。
D. 【甲】 。
【乙】 ;
3. 你发现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第二部分
探“和”之源
①“和”与音乐有关。“和”字源于“龢”(hé)。《说文解字》中说:“龠(yuè),乐之竹管,三孔,
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一种吹奏的竹制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
“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奏该乐器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
乐音能调和众声。
②古人追求“八音克谐”,即用八种不同材料的乐器演奏出和谐的音乐,达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
境界,这样的演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普遍理想:追求多样性的和谐。
③“中和韶乐”是明清时期规格最高的宫廷雅乐。“中和”,即中正平和之意,儒家以“致中和”为
最高理想。“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舞,被孔子推尊为尽善尽美,成为历代雅乐的最高典范。这种音乐的
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如右图),乐曲开始时以铜钟发声,结束时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即“金声
玉振”,后来这个词语也用来形容人的学识。“中和韶乐”可以说是儒家推行礼乐教化理念的一个缩影。
4. 文段“_____”一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声玉振”一词的原意是形容乐曲有始有终,声音动听响亮,
后也引申为形容人的学识_____。
5. 读完文段后,同学们拟写了一副对联,你认为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五韶并奏 ①
下联: ② 致中和
A. ①庆升平 ②三孔排箫
B. ①庆升平 ②八音克谐
C. ①鸣盛世 ②三孔排箫
D. ①鸣盛世 ②八音克谐
第三部分
寻“和”之用
为探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学们收集了四幅与“和”有关的书法作品。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6. 下面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幅是楷书,横平竖直,方正有力,严谨端庄。
B. 第二幅是行书,笔法灵活,字体舒展,自然流畅。
C. 第三幅是隶书,蚕头雁尾,厚重典雅,潇洒飘逸。
D. 第四幅是篆书,笔画繁复,线条匀净,圆润古朴。
7. 同学们对四幅书法作品中“和”的内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和万事兴”的“和”,是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感受,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和理解,那么家庭中的
每个人都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家庭就会和谐兴旺。
B. “和善可亲”的“和”,是指一个人脾气随和,待人厚道,不得罪人,使人愿意接近,即使面对不合理
的情况,也可以降低自己的原则标准,谦卑有礼地处理问题。
C. “和为贵”的“和”,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一味纵容,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违
背原则,破坏制度。
D. “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是说面对无法调节的矛盾,要“以礼节之”,也就是通过礼来约束、规
范社会秩序,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和谐起来。
【答案】1. C
2. A
3. 它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并不是/不是)对立的,表达了人对自然的认同感与融合感。
4.
①. 乐曲开始时以铜钟发声,结束时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
②. 渊博
5. D
6. C
7.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C.有误,“强词夺理”的意思是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多用于形容无理辩解。由此推知,“强”在此处应
读“qiǎng”,意思是勉强;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根据甲处前“‘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和甲处后“‘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纽带”可知,这两
处是表并列的句子,句内有逗号,故甲处用分号连接;
乙处是陈述句末尾,是一句话的结束,而且再根据乙处后的“同时”可知,此处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句末
应该用句号。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前半句“它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不是对立的”中否定不当,可删去“并非”或“不
是”;后半句“表达了自然对人的认同感与融合感”中语序不当,应将“自然对人”改为“人对自然”。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段的提炼和概括和成语理解。
根据题干“‘金声玉振’一词的原意是形容乐曲有始有终,声音动听响亮”,从文段“这种音乐的主要乐
器是编钟和编磬,乐曲开始时以铜钟发声,结束时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即‘金声玉振’”可提炼
出:第①空:乐曲开始时以铜钟发声,结束时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
“金声玉振”也比喻人有学问,或声誉广为传播。据此可知第②空:渊博。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写作上要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律协调;内容相关、意
境完美。注意对联一般讲究“仄起平收”。
第①空:根据下联“致中和”可知,应填入三个字,而且是动词+名词,同时所填入的最后一个字,字音应
该是三四声,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结合第二部分第③段“‘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舞”和“这种音乐的
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乐曲开始时以铜钟发声,结束时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可知,“五韶并奏”
应是演奏出音乐,从“庆升平”和“鸣盛世”比较来看,“鸣”符合“无韶”演奏发出的声音,“世”也
是第四声,故第①空是:鸣盛世;
第②空:结合第二部分第②段“古人追求‘八音克谐’,即用八种不同材料的乐器演奏出和谐的音乐,达
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这样的演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普遍理想:追求多样性的和谐”可知,第②
空应选用:八音克谐;
故选 D。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字体识别和鉴赏。
C.有误,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字形扁方,并非“潇洒
飘逸”;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B.有误,“和”的意思是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但并非是不能得罪人,在面对不合理的情况下,应该
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卑不亢,而不是降低自己的原则;
故选 B。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一)古诗默写。(共 4 分)
8. 我们常看到一些 QQ、微信上的网名化用自古诗文。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网名
取名原因
诗文
出处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_________。
《逍遥游》
助志向远大之
人,走得更快,
行得更远
表达自己胸怀
坦荡、孤傲高
________,一任群芳妒。
《卜算子·咏
梅》
六月
息
群芳
妒
洁的情怀
书写自己身处
广厦
贫寒
寒士
却心系天下的
情怀
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答案】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 无意苦争春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解析】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息、广厦、庇、俱”
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共 8 分)
阅读《石壕吏》《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 《石壕吏》和《卖炭翁》都是叙事诗,作者分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和______。《石壕吏》构思精
巧,主要人物差役只在其一出场时用“_____”一句来点出他的威势,之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卖炭翁》
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宫使肆意妄为、趾高气昂的动作情态通过“_____”一词跃然纸上。
10. 抓住诗歌中的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请分别结合《石壕吏》及《卖炭翁》的画线
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9.
①. 杜甫
②. 白居易
③. (吏呼)一何怒
④. 翩翩
10. 示例:《石壕吏》中老妪年老力衰,但却自请应役参加平叛战争,对这一矛盾的叙述,反映了诗人思想
的矛盾,作者既赞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也满含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
中老翁身上衣单本应愿天暖,但他反而“愿天寒”,因为天寒炭的价钱才能贵些,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老翁
悲惨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9 题详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第①空和第②空:《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杜甫(公元 712 年——公元 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卖炭
翁》的作者是白居易,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第③空:结合《石壕吏》内容可知,开头第①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差役夜里来捉壮丁,接着第②段交代
了故事的主人公“差役”和“老妇”,两者进行了对比,主要采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后
边第③段都是老妇回答的内容,整首诗采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艺术手法,并没有再写差役的言
行,而是让他们转入“幕后”,全篇主要运用了“吏呼一何怒”来表现差役,“一何”的本身含义是“多
么”的意思,意思是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如狼似虎,形象地刻画出官吏的残暴,强调官吏的蛮横,揭
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故第③空是:(吏
呼)一何怒;
第④空:结合《卖炭翁》一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可知,“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
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宫使自以为拿着公文就可以横行霸道,写出宫使装
模作样、横冲直撞、趾高气扬、蛮不讲理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使的罪恶。故第④空是:翩翩。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石壕吏》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的意思是: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
去。老妪年老力衰与自请上战场形成了矛盾,但联系上文老妪的三个儿子都以上了战场,家中只剩下自己、
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孙子可知,老妪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实际是为了媳妇不被带走,老妪不顾自己已经年老
力衰,自请服役,表现了老妇为了保全家人而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而且这也表现出诗人的思想的矛盾,他既是在赞美老妇勇于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热爱祖国的精神,可是
也在痛恨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表现出对老百姓的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
还希望天更寒冷。“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
“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样炭就会卖
个好价钱。诗人用“不合常理”之举,深刻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
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三)(共 8 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取材于《礼记·礼运》)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③矣。不得
而非其上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材于《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上:国君。
④非:错误。
11. 参考下列词义辨析方法,解释句中词语。
辨析词
义
语境推
断法
示 例
“不独亲其亲”中第二个“亲”是“父母”的意思,第一
个“亲”是“_____”的意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中“王”是“称王”的意思。
成语关
“男有分”中的“分”,可依据成语“安分守己”中的
联法
“分”,推测其意为“___”。
课内迁
“水波不兴”中的“兴”是“起”的意思,迁移到“谋闭
移法
而不兴”中的“兴”,意思是“_____”。
12. 对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理解:社会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成员间因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