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通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云生活”已然走进千家万户,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成为生活新常态与时代新 风尚。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系列“云参观”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开启这场文化之旅。 1. 下面是成都杜甫草堂“云参观”活动中,导游小组撰写的导游词片段。阅读后,完成小题。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 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建筑以此为名。 来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顿生肃穆之感【甲】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 塑的杜甫半身铜像,惟妙惟肖.。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①。”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 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同志撰写的对联:“②。”此联高度概 括了杜诗忧国与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1)文段中波浪线处所填内容应为______。 (2)对文段中加点字“肖”的读音判断和【甲】处标点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应读 xiāo;【甲】处应填入句号,表示陈述语气。 B.“肖”应读 xiào;【甲】处应填入问号,表示疑问语气。 C.“肖”应读 xiào;【甲】处应填入句号,表示陈述语气。 D.“肖”应读 xiāo;【甲】处应填入问号,表示疑问语气。 (3)结合语境,为文段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对联。①处填______;②处填______。(填写字母) A.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B.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 同学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云展览”,下面是此次展览的宣传海报和介绍文字。阅读后,完成小 题。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先后发祥,如满天星①,又如重僻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洞成溪,②,沿民族融合、交流
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 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1)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汉字与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辰 ②连绵不断 C.①辰 ②络绎不绝 D.①晨 ②络绎不绝 B.①晨 ②连绵不断 ) (2)结合介绍文字,你认为“何以中国”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 (3)下面【甲】【乙】两件文物将亮相于本次展览,你认为它们应各自放入哪一个单元展示? 【甲】放入“______”单元;【乙】放入“______”单元。 3. 班级通过畅游星 App“云”游苏州园林。请完成小题。 (1)下面是畅游星 App 的登陆流程图,请你用一段文字完整、连贯地向班级同学介绍此 App 的登陆流程。 (不超过 80 字)
(2)“云”游后,某同学在 App 平台评论区留言,其中一句话不小心被删除。请你结合前后语境帮他补充 完整。 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______,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 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 【答案】1. ①. 诗史 ②. C ③. A ④. C 2. ①. A ②. 示例:凭借什么成就的中国 ③. 流 ④. 源 3. (1)示例:同学们如果首次登录,要点击“注册”并填写用户信息,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陆; 如果不是首次登陆,只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陆。 (2)示例: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 【解析】 【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 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 《三别》等名作。 根据选文“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的提示,结合杜甫文学常识,可知此处填“诗史”。 (2)本题考查字音和标点符号使用。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肖,读作 xiào。 据此,排除 AD; 根据【甲】“来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顿生肃穆之感”语境是陈述语气,可知此处应填句号, 排除 B; 故选 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 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意思是草堂大概是诗人曾经居住的地方,留给了后人;他所写的诗篇,流 传千古。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B 句“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杜甫所写的文章震惊海内外,对他的传诵有万年之久。表达了对 杜甫的赞美。 C 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楹联。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 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 “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 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①处,根据“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的提示,可知,应填 A; ②处,根据“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同志撰写的”和“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与忧民的两个方面”的 提示,可知,应填 C。 【2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和成语使用。 星辰:星的总称。 空一,应填“辰”;排除 BD;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空二,根据“而后逐次凝聚,成洞成溪, ”此处应使用“连绵不断”;排除 B; 故选 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何以:介词宾语前置。何:什么。以:介词,凭借。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图是胡人吃饼骆驼俑,结合选文“后逐次凝聚,成洞成溪,②________,沿民族融合、交流互 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可知,【甲】应放入“流”单元; 根据【乙】图是刻辞龟甲,结合选文“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先后发祥……是谓‘源’”,可知,【乙】应放入“源”单元。 【3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示例:同学们,畅游星 App 限本班同学登录,如果你是首次登录,应先点击“注册”并填写用户信息,然 后输入用户名,并设置密码即可登陆;如果不是首次登陆,则直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陆。 (2)本题考查补写。 根据空处前文“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可知,本段陈述对象是园林建 筑中的亭;根据空处后文“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 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可知,是把园林比作文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亭在其中的作用; 据此,可补写为: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或如果园林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等。 二、古诗文阅读(共 22 分) (一)默写。(共 5 分) 4. (1)困于心,______,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古诗中闪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①______,悠然见南山”是摆脱世俗恬淡自适之心;“白头搔 更短,②______”是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心;“③______,④______”是精忠报国义无反顾之心。 【答案】 ①. 衡于虑 ②. 采菊东篱下 ③. 浑欲不胜簪 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⑤. 提携
玉龙为君死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 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衡、篱、簪、提携”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表达“精忠报国义无反顾之心”的诗句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衰朽惜残年。等。 (二)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渔家傲》,完成小题。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 请根据《如梦令》中词人的行为,补全下面内容。(每处 4 字) __________→兴尽晚归→__________→惊起鸥鹭 6. 班级文学社要编一部古代诗词选集,你认为应将《渔家傲》收录到下列哪一个单元( ) A. 寄情山水 B. 理想追寻 C. 思乡怀人 D. 深闺幽怨 7. 以下三位同学对“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的运用情境,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安慰即将远行的好朋友不必为眼前的离别而过度忧伤。 【乙】鼓励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必气馁,积极进取。 【丙】在新的一年到来时祝福家里亲人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8. 《如梦令》与《渔家傲》两首词中都写到了“日暮”。请简要说明词人分别借“日暮”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 【答案】5. ①. 示例:溪亭沉醉(陶醉、玩赏、流连) ②. 示例:沉醉忘路、误入藕塘(荷塘、 藕花)、藕塘争渡 6. B 7. 【乙】8. 示例:《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游玩不觉暮色已至,表达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渔家傲》中的“日暮”与“路长”连用,营造出日暮途远的困顿之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意对即可)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根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可以提炼“溪亭玩赏”或“沉醉忘路”;根据“误入藕花深处。争 渡,争渡”可以提炼“误入藕塘”或“藕深争渡”。 【6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渔家傲》抒发了作者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日暮途穷、孤苦无依的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自己不为苦难 所磨灭,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流露出了词人对 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应将《渔家傲》收录到“理想追寻”单元。 故选 B。 【7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都理解。要选择“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的运用的情境,首先要理解其含义。“九万里风 鹏正举”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甲】表达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不适合情境; 【乙】表达的对鼓励同学积极进取的鼓励,适合情境; 【丙】表达对亲人健康的祝福,不适合情境; 故选【乙】。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主旨和环境描写的理解。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因此写的内容都是生活之乐,人生之趣,表达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 联系本词“常记溪亭日暮”可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写的是作者因游玩而没有觉察到已经天 黑,结合“兴尽晚回舟”中的“兴尽”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游玩的兴致之高。 《渔家傲》中,词人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 下求索”的情怀渗入本诗中,只用“路长”“日暮”四字,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其意与“学 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对现实的强烈 不满。 (三)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9. 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与“居.天下之广居”中加点字“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山而居. D. 居.心不良 ) 10. 与文中画线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后来居.上 C. 居.功自傲
【甲】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1. 请依据下面两位同学的对话,补全横线处内容。 同学甲:“富贵不能淫”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不如改为“此之谓大丈夫”。 同学乙:为什么这样说呢? 同学甲: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乙:我认为你的分析有道理。 12. 请结合文中孟子的观点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大丈夫之道”在何易于和张骞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 矧③厚赋④毒之乎?”命吏阁诏⑤,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⑥邪?”对曰:“吾敢爱一身, 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⑦。”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取材于《新唐书·何易于传》) 【材料二】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⑧。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 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⑨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 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注:①[榷(què)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 况且,何况。④[赋]赋税。⑤[阁诏]衡置诏书。⑥[窜]这里指被流放。⑦[尔曹]你们。⑧[郎]郎官,一种 (取材于《汉书》) 官职。⑨[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答案】9. A10. 【丙】 11. 示例:从作者的行文思路来看,“何谓‘大丈夫’”是作者阐释的核心,而“富贵不能淫”仅是“大 丈夫”表现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涵盖文段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 12. 示例: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讲仁德,有仁心, 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体现;“命吏阁诏”“即自焚之”,为了百姓抗诏, 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张骞被俘虏,但是“骞持汉节不失”,没有 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张骞在匈奴家庭美满, 但是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最后回到故国,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与辨析。
“居.天下之广居”中加点字“居”的意思是居住。 A.居住; B.处于; C.依凭; D.存有;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画线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 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甲】意为:品德高尚的人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乙】意为: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丙】意为: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故选【丙】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及内容理解。 “此之谓大丈夫”意为: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通读选文,结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 不诚大丈夫哉?’”、“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等内容可知,选文围绕“何为大丈夫”这一话题展开论述,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的具体表现,因此标题可以用“此之谓大丈夫”,可据此作答。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材料一】“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吾敢爱一身,移暴于 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等内容可知,何易于为为茶民和小吏着想,心怀百姓,符合“大丈夫 之道”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一特点; 结合【材料二】“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 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等内容可知,张骞虽然被俘虏,但仍“持汉节不失”,没有屈 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此外,“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张骞在 匈奴家庭美满,但是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最后回到故国,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 心怀祖国的高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 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 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