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1~10 题每小题 1 分,11~20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废旧电池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废旧电池中含有有害重金属元素,所以应投入有害垃圾的垃圾箱。 故选:D。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高锰酸钾分解后剩余固体 C. 洁净的 D. 雪碧饮料 空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冰是固态的是,冰水混合物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后剩余固体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洁净的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雪碧饮料含有碳酸以及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气球爆炸 B. 铁生锈 C.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 霓虹灯 发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气球爆炸一般是由于气球内气压过大引起的,变化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改 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铁丝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D、霓虹灯发光一般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 以下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 高锰酸钾 B. 冰水 C. 空气 D. 二氧化 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而无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而无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而无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5.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先向试管中加高锰酸钾,后检查气密性 B.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C. 先将导管伸入集满水的集气瓶,后加热 D. 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水槽里将导管移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先检查气密性,后向试管中加高锰酸钾,错误。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防止受热不均,正确。 C、先加热,当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将导管伸入集满水的集气瓶,防止氧气不纯,错 误。
D、先从水槽里将导管移出,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试管炸裂,错误。 故选:B。 6. 下列不能体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的是 A. 氧气有氧化性——氧炔焰焊接金属 B. 氮气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 酒精具有可燃性——作燃料 D.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做霓虹 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有氧化性,所以乙炔在氧气里燃烧产生的一种高温火焰叫氧炔焰,能在节 约能源的情况下焊接金属,不符合题意; B、氮气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以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C、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以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彩色光,所以可以做霓虹灯,符合题意。 故选 D。 7. 氢弹爆炸原理之一为:两个重氢原子(重氢原子为氢元素的一种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 2),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氢原子中都不含中子 B. 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内质子没有改变 C. 氢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氢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容易失电子,带负电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重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 2,其质子数为 1,则重氢原子中含中子,中子数为 1, 不符合题意; B、氢弹爆炸原理之一为:两个重氢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氦原子的质子数为 2,重 氢原子的质子数为 1,则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内质子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氢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氢原子的质量主 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符合题意; D、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不符合题 意。 故选 C。 8.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称量氯化钠固体 B. 检查装 置气密性 C. 倾倒液体 D. 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 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推动注射器活塞,装置内压强增大,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 良好,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 意; D、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9. 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采用呼吸机能帮助患者增加氧气吸入量。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人在呼吸时,氧气与体内物质反应释放热量 B.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得的氧气是化学变化 D. 在火箭发射时,氧气可以做燃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呼吸时发生了缓慢氧化,氧气与体内物质反应释放热量,故 A 正确;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与所有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例如氧气和高锰酸钾就不反应,故 B 错误; C、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得的氧气,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 化,故 C 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 D 错误。 故选 A。 10. 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 电解水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负极产生的气体中,木条复燃 D.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烟雾,故 A 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描述实 验现象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故 B 错误; C、电解水时,根据正氧负氢,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则将带火星的木 条放入正极产生的气体中,木条才会复燃,故 C 错误;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 D 正确; 故选 D。 11. “天为棋盘星作子,中国北斗耀太空”,铷原子钟被称为北斗卫是的心脏。如图是铷元 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铷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37,原子核内有 37 个中子 B. 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符号为 Rb+ C. 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5.468 D. 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法:小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元素周 期表每个小方格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而对于同种原子来说,原子序数=质子数,故? 的数字为 37;元素周期表每个小方格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而相对原子质量=质 子数+中子数,则铷原子的中子数=85-37=48,故 A 选项说法不正确; B、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的表示
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电荷量,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若数字为“1”, 则“1”省略不写,所以铷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Rb+,故 B 选项说法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最下方的数字就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铷原子的相对原子 质量是 85.468,故 C 选项说法正确; D、由元素名称“铷”的偏旁是“金”字旁,可知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在解题灵活应用的 能力。 12. 化学小组的同学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 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实验 1: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②实验 2:导管越长,越容易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形成子火焰 ③实验 3: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④实验 3: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的缘故 ⑤蜡烛燃烧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⑥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 发生了物理变化 A.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①⑥ 【详解】①蜡烛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故说法正确; ②实验 2 中导管太长,石蜡蒸气容易冷却而凝结在导管内,无法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形成子 火焰,故说法错误; ③实验 3 中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故说法错误;
④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点燃了石蜡蒸气,石蜡蒸气的燃烧引燃了蜡烛,故说法错误; ⑤蜡烛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蜡烛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 ⑥蜡烛燃烧先是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石蜡液体燃烧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综上正确的是①⑥。 故选 D。 13.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 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化 学 反 应 事 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B C D 相同条件下,蜂窝煤燃烧比实心煤球燃烧更加剧烈 接触面积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相同条件下,蜂窝煤燃烧比实心煤球燃烧更加剧烈,是因为蜂窝煤与氧气的接 触面积较大,从而说明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 A 不符合题意; B、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点燃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影响化学反应 的因素是反应温度,故 B 不符合题意; C、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 故 C 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氧 气的浓度大,说明是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而不是反应物的种类,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4. 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组成的差别,按图 1 所示进行实验,将呼出气体吹入食品 保鲜袋内(袋内含少量空气),采集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的体积分数如图 2 所示,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 200s 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 23.34% B.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C. 图 2 中表示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是曲线 X D. 图 2 中 Y 体积分数在 60s 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 【答案】A 【解析】 【详解】A、200s 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 1-17.17%-3.67%-2.50%=76.66%,符合题意; B、由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变大,即呼出气体中 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不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因此图 2 中表示 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是曲线 X,不符合题意; D、Y 的体积分数在 60s 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冷凝,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5. 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实验 B.数字含义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①Mg2+: 1 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 ②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 ②NO2: 1 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 斜 子 ③制取气体之前可以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2H: 2 个氢原子 C.催化剂 D.微粒特性 ①催化剂是二氧化锰 ①水结成冰体积增大,分子体积增大 ②催化剂总是加快反应的速率 ②矿石能被粉碎,分子可以再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