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B 卷
一、 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蜡熔化
B. 汽油挥发
C. 湿衣晾干
D. 木柴燃烧
【答案】 D
【解析】A.石蜡熔化,只是石蜡的存在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
理变化,故 A 错误;
B.汽油挥发,只是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湿衣晾干,只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误;
D.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 D 正确。 故选 D。
2.心率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它可用每分钟心跳次数来表示。除此之外,有:
①两次心跳的时间间隔;②10 秒钟的心跳次数;③心跳 10 次的时间;④睡觉时的心率
与跑步时的心率。这些数字中能反映人体健康信息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 A
【解析】由分析可知,题中的①两次心跳的时间间隔是心跳的节律,②10 秒钟的心跳次
数;③心跳 10 次的时间。两者都属于心跳的频率。④睡觉时的心率与跑步时的心率。
是不同状况下的心跳频率。所以这以都都能反映人体健康信息,A 选项正确。 故选 A
3.下列观察仪器的选择与观测范围相匹配的是(
)
A. 天文望远镜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
B. 光学显微镜适于观察乙区间的物
C. 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丙区间的物体 D. 放大镜适于观察丁区间的物体
【答案】 B
【解析】A、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因此不适合观察病
毒,A 不符合题意;
B、能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衣藻,B 符合题意;
C、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很大,但是蜗牛和鲜花是用肉眼就能看清的物体,因此不需
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 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不适于观察月亮等天体,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 46 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当地
震发生时,你认为可取的应急措施是(
)
①躲到课桌下面 ②靠墙角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
④一楼的同学跑到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
⑥躲到洗手间里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④⑥
D. ①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①躲到课桌下面,可避免砸伤,正确; ②靠墙角蹲下,狭小空间可避免砸伤,
正确;
③乘电梯逃生,地震时易引起断电,不能乘电梯逃生,错误; ④一楼的同学跑到空旷
场地,措施正确;
⑤跳楼逃生,地震时地面无安全防护不能跳楼,错误; ⑥躲到洗手间里,洗手间有水,
空间狭小可避免砸伤,正确。所以①②④⑥,C 选项正确。 故选 C
5.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 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 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 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答案】 B
【解析】【解答】A 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 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
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 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
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故选 B
6.甲、乙两同学分别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甲在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右,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
称量结果为 10.4g,乙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称量结果为
6.3g,则甲、乙两同学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之差(
)
A. 大于 4.1g
B. 等于 4.1g C. 小于 4.1g
D. 无法确定
【答案】 A
【解析】使用天平时,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甲在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右,相当于右
盘已经放入一个小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即
, 因此甲称的食盐实际
质量大于 10.4g;乙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相当于在左盘放入一个小砝码,当天平
平衡时,即
, 那么乙称的食盐实际质量小于 6.3g,因此甲、乙同学所
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之差大于 4.1g,故 A 正确。 故选 A。
7.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Ⅰ转换成Ⅱ,可能要进行下面 5 个操作步骤: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物镜转换器;⑤移动装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无需进行①操作
B. ③应该把小光圈调为大光圈
C. ④应该把低倍镜换为高倍镜 D. ⑤应该把装片向左移动
【答案】 D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中给出的图示,I 图所示四个番茄细胞,而 II 图所示四个番茄细
胞中其中右上角那个放大的细胞.可以判断,是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由低倍镜换
用高倍镜观察的结果.但由于四个番茄细胞中,右上角的番茄细胞并没有在视野中央,
而 II 图却在视野中央,故在换用高倍镜前需要将要观察的右上角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
因此需要将装片向右上角移动,这样物像移入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
由于换上高倍物镜后,视野变窄,所以视野光线会变暗,因此需要换用较大的光圈或使
用反光镜的凹面镜,使视野光线变亮;换上高倍镜的视野内的细胞会变得模糊,所以不
用调节①粗准焦螺旋,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
D
8.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C.
【答案】 C
B.
D.
【解析】A 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
逐渐升高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熔化的规律:虽不断吸
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像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
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凝固的规律:虽不断放热但温度
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像是某晶体的凝固图像,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C 图中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就不再变化了,这
与水的沸腾规律完全吻合,选项 C 符合题意;
D 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可以判断出该图像是
非晶体的熔化图像,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9.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4 厘米,将
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24 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
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17 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
60℃
B.
65℃
C.
50℃
D.
40℃
【答案】 B
【解析】当水银柱的长度 L=17cm 时,根据公式
得到:
;
解得:t=65℃。 故选 B。
10.在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的实验中,如果使用了沾有油污的砝码,则(
)
A. 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B. 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C. 测量结果仍然很准确
D. 测量结果偏大偏小是不能确定的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天平的使用。当砝码沾满了油污,砝码本身的质量会变大,而物
体的质量经这样的砝码测出来会仍按砝码所标的质量读出,物体的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偏
小。由于砝码沾满了油污,砝码的质量会比砝码所标的质量大,这样测出来的值会比真
实值偏小。故答案为:B
11.某钢瓶中装有氧气,瓶内气体密度为 8 千克/米 3 , 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 ,
则剩下气体的密度为(
)
A.
2 千克/米 3
B.
4 千克/米 3
C.
6 千克/米 3
D.
8 千克/米 3
【答案】 A
【解析】钢瓶内氧气的质量为:m=ρV=8kg/m3×V;
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 故选 A。
12.如图所示,图甲为水的密度在 0~10°C 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
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大
B. 在 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 图乙中从上至下 A,B,C,D,E 处的温度分别为 4℃、3℃、2℃、1℃、0℃
D. 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答案】 C
【解析】A.根据图甲可知,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大,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 m=ρV 可知,当质量相同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根据甲图可知,在 0~4℃范围
内,水的密度不断增大,而水的体积不断减小,因此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故 B 正确
不合题意;
C.根据甲图可知,0~4℃内,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大,位置越靠下,那么乙图中从上
到下的温度依次为:0℃、1℃、2℃、3℃和 4℃,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故 D 正
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13.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对有关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初冬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 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面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
看到了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九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 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
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A.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 A
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凝华现象,故 B 错误;
C.樟脑丸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 C 错误;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
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故 D 正确。 故选 D。
14.某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 4 个图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晶
体凝固图像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晶体在凝固时,不断向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于不断放热,所以温度的总
体变化趋势是下降的,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 故选 C。
15.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探究沙子与水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
确定了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
A. 取相同质量的沙子和
水
B. 盛放沙子和水的容器相同
C.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
式
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答案】 D
D.
【解析】A.质量越大,升温越慢;质量越小,升温越快,因此需要取相同质量的沙子和
水,故 A 不合题意;
B.盛放沙子和水的容器相同,那么它们的导热本领相同,受热面积相同,都可以保证相
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故 B 不合题意;
C.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可以保证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相同的热量,故 C 不合题
意;
D.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不一定要相等,只要能够满足需要即可,故 D 符合题意。 故
选 D。
16.如右图所示,装有水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在盛有水的 A、B 两容器中,其中 A 容器无盖,
B 容器有密封的盖子。给两容器加热,使容器内的水沸腾,则 (
)
A. 甲、乙两试管内的水都沸
腾
两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 甲、乙
C. 甲试管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D. 甲试管内的
水不沸腾,乙试管内的水沸腾
【答案】 D
【解析】当容器里的水温度高于试管内水的温度时,试管内的水可以从外面吸热。
A 容器:当甲试管内的水到达沸点后,与外面的水的温度相同,从而不能从外面继续吸
收热量,因此甲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
B 容器:由于 B 容器加了盖子,那么容器内的气压会大于标准大气压,即水的沸点会高
于 100℃。当乙试管内的水到达沸点后,烧杯内的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因此能够继续吸
热,则乙试管内的水可以沸腾。
故 D 正确,而 A、B、C 错误。
故选 D。
17.某同学用称量为 500 克,最小刻度为 0.2 克,最小砝码为 5 克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
量,当调节衡量平衡后,他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
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质量是 75.2 克,则铁块实际质量是(
)
A.
74.8
克
克
B.
75
C.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