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恐龙灭绝──火山爆发说
有物理学家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那么火山又是何
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
(二)新课教学
1.火山的结构与组成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教材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①火山有哪些组成部分?②其喷发物都有哪些?
总结归纳(协作交流、课件展示):火山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等组成;火山喷发时
主要喷发物有水蒸气等气体、火山灰等固体、熔岩流等液体。
2.火山分类
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类。
①死火山是指那些保留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和现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这类
火山在世界上的分布最广泛。
②休眠火山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但现今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休眠火山随着地
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如日本的富士火山。
③活火山则是指那些现今仍在活动或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的火山。目前,世界上活火山约
500 余座。
3.火山活动带来的影响
问题设置: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
吗?
①消极影响: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污染大气,有时引起地震
等。
②积极影响: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资源,许多火山地区已成
为旅游和疗养胜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火山的基本结构、火山分类以及火山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
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2.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课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想记住
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你会怎么办?【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
课感兴趣呢?我想,多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效果会好一些,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这
次课堂突发事件,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创设
学生乐学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的地理教学也
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那有云的夜晚气温又不会太
低,后者就是由大气热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形成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师: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因此,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
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展示视频“大气的保温作用”和 “大气的温室效应”图,思考: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教师总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
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
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
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教师总结】
【知识迁移】举例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寒
潮来临前,北方农田会燃烧秸杆。
知识迁移——温室效应:
读“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借助“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解释大
气保温作用原理。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
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
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
温室的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知识迁移——全球变暖:
用大气的“温室效应”解释全球变暖的趋势。
【教师总结】(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
(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环节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
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大气的保温作用?【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
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地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种类?【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有物理学家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那么火山又是何
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景观图。设问:这些山脉的成因相同
吗?
【新课教学】
一、基本概念(观察图片,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
状弯曲,叫做褶皱。褶曲是褶皱的一个弯曲。
二、背斜和向斜
设问: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动画演示、讲解】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从上到下年龄越来
越老。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 1-4 个岩层,1-4 代表
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背
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设问: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
【教师讲解】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
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因
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所以我们再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
性。
三、研究背斜与向斜的意义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应用以及依据,教师进行总结:
【作业布置】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不同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
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2.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有什么特点?【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