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满分 150 分 时间 12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
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
C.君主立宪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三农”是指( )
A.农业、农村、农民工问题
B.农业、农民、农村教育问题
C.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D.农业发展、农民、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 )原则。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导向性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匀加速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7.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
A.6 年
C.8 年
B.7 年
D.9 年
8.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
A.程序教学
B.暗示法
C.发现法
D.掌握学习
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0.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作业的布置
11.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是( )
A.自我调控
B.自我体验
C.自我认知
D.自我评价
12.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一般文化知识
13.寻求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 )
A.基本目标
B.高级目标
C.基本任务
D.基本标准
14.下列属于夸美纽斯著作的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5.起教学导向作用的是( )
A.教师的知识素养 B.教师职业道德
C.教师的个人品质 D.考试
16.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
A.学习兴趣
B.赢得地位
C.得到物质奖励
D.获得同学赞赏
17.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18.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应对取决于( )
A.对挫折的认知
B.情境
C.个体的性格
D.对结果的预期
19.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20.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为主管理
的体制。
A.县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 20 小题,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
2.《国 家中长 期教育 改革 和发展 规划纲 要》作 出了到 2020 年教 育具体 目标和 要求 。
( )
3.情绪智力即情商,是影响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
( )
4.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 )
5.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潜能。
6.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 )
( )
( )
8.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
9.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好坏之分。
( )
10.德育必须从提高道德认知开始。
( )
11.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性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 )
12.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具有教育和管理权,学生有被管理和接受教育的义务。( )
13.智力影响学习的发生,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 )
14.为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同时选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 )
15.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16.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
( )
( )
17.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和规定的重
要文件。
( )
18.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
19.所谓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
( )
20.2007 年我国已经全面免除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 )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某镇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李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把学生成绩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小黑板
上,并把最后一名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严厉的训斥:“你每次都考这么少,拖了班里的后
腿,影响咱们班的进步,真是没有救了!”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分析李老师的行为。
2.王老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
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
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王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秦牧说的会错吗!”学生脸涨得
通红,欲言又止。班里的气氛也一下子紧张起来。
请根据教育学相关知识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教育应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教育写作(本大题共 40 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提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
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这一“三平精神”是对河南人精神的深刻总结。
请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以“三平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
外体裁不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政治常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我国基本常识掌握不全面。
2.D【解析】略。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政治常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我国基本常识掌握不全面。
3.C【解析】略。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社会常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国家基本政策了解不全面。
4.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
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把钥匙开一
把锁”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内涵。★★★
【错因分析】考生对各个教学原则理解不到位。
5.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呈负加速。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遗忘规律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
6.D【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
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综合
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改革知识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按照经验或字面意义,A、B、C 项都可选。
7.D【解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教育法规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条文不了解。
8.C【解析】发现法是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重要教育理论家的教育思想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历史上著名教育理论家的代表思想。
9.A【解析】教师工作(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
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较小,错误大多是由考生不细心造成的。
10.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关键。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结构以及上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错因分析】很多考生误以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1.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描述。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掌握程度。★★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 A、B、C、D 四个概念。
12.B【解析】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可以
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
思,提高教学效果。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考查。★★
【错因分析】考生虽然知道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属于教师的知识素养,但不能辨
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13.B【解析】学校心理辅导有两个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
发展是高级目标。
【命题立意】对心理辅导目标的考查。★★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
14.B【解析】《教育漫话》是洛克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民主主义与
教育》是杜威的著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教育学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代表作。★★★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
15.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错因分析】本题是一个应用型的题目,需要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16.D【解析】儿童后期、少年期即小学后期、初中时期的学习动机已由渴望受到长辈的赞赏
为主转向赢得在同伴群体和集体中的赞赏为主。
【命题立意】考查不同时期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
【错因分析】对学生不同时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不了解。
17.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
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错因分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部分考生认为课外
活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误选。
18.A【解析】对挫折的认知决定着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一个人如果对挫折的认知是
积极的,那么他的挫折反应就会相对积极。相反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命题立意】对挫折认知与挫折反应关系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挫折认知与挫折反应关系理解不透彻,而且另外三个选项都很具迷惑性。
19.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命题立意】对年龄阶段划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知识点记忆不清楚。
20.A【解析】2006 年 6 月 29 日修订通过,200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总则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
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错因分析】考生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条文记忆不牢固。
二、判断题
1.√【解析】本题是对时事的考查,考生平时应多关注国家大事。
2.√【解析】2010 年 6 月 2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3.√【解析】略。
4.×【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所以
说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
5.√【解析】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只是被开发的程度不同而已。
6.√【解析】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
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
7.√【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
8.√【解析】传统教育更偏重于部分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体的全面
发展。
9.×【解析】认知方式不同,个体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但并不影响对信息的处理,所
以说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10.×【解析】德育的一般顺序是从道德认知开始,但德育又具有多种开端,知情意行都可
以作为开端。
11.√【解析】提倡教育的公平性即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
体学生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平衡城乡
师资力量体现了这一要求。
1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明
确的规定。
13.×【解析】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
14.√【解析】根据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使是同一种教学任务,教师也可采
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新知识,可采用讲授法;复习和巩固知识,可采用练习法。
15.√【解析】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
课教学;(3)按时授课。
16.√【解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
即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7.√【解析】考生要注意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概念的区别。
18.√【解析】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
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19.×【解析】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这一观点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主要就是对依法执
教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法执教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指
对学生的依罚管理。
20.√【解析】我国 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
不收学费、杂费。”
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首先要理
智地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地爱,一视同仁;再次,爱与要求相结合。而材料中
的李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持歧视的态度。
(2)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
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
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材料中李老师显然没有认识到师爱
的重要作用,其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3)在小黑板上公布学生的成绩,这一做法欠考虑。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