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
第一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滴水生火”魔术。
教师表演化学小魔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开始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
内第一滴水。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用水点着了火呢?”
引入新课:这是因为灯芯里有金属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钠的性质,进而找到这个
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 1: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强调钠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镊子夹取小块钠,用
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中等。)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现象、归纳性质。
实验探究 2: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过程: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述现象、归纳性质。(活泼性、熔点)
讲解: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
会生成氧气,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棉花就燃烧起来了。教师强调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
反应的影响。
学生书写钠与氧气分别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探究 3:钠与水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向一支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黄豆粒大小的
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有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述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解:实验现象可以归纳成五个字“浮、熔、游、响、红”,得出相应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深化理解
请学生说一说钠非常活泼的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查阅资料并思考若金属钠燃烧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明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以“滴水生火”的实验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环节,对于金
属钠的物理性质,我采用直观展示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出其物理性质为:银白色固
体,密度小,质软硬度小等。对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分别通过探究实验 2、3,组织学生
动手操作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及结果讨论,总结出:钠与氧气及水反应的事实。在
巩固提高环节,教师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认知为出发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
微观上分析金属钠性质活泼的原因;为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
收获,并预留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
2.如果金属钠燃烧,应该如何灭火?
【参考答案】
如果金属钠燃烧,应该用泥土或沙子盖灭,不能用水或干粉灭火器。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及二
氧化碳反应均能生成氧气。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开始,我展示了魔术实验,采用了实验导入的方式。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急
于想了解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想知道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
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
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的开始,可
由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巧布疑阵、设置悬念,
就会使学生学习时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脱水剂。
第二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 P55 页图 3-29,第ⅥA 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
大而升高,符合前面所学规律,但 H2O 的沸点却反常,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导入本节课《氢
键的形成》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55 页内容,回答:因为氢键的原因,导致水的沸点反常。
教师提问:氢键是不是化学键呢?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学生回答: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氢键是如何形成的呢?给学生资料“氢键的成因”供学生参考讨论。
学生回答: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 X 以共价键相结合时,由于 H—X 键具有强极性,这
时 H 相对带上较强的正电荷,而 X 相对带上较强的负电荷。当氢原子以其唯一的一个电子与
X 成键后,就变成无内层电子、半径极小的核。其正电场强度很大,以至当另一 HX 分子的 X
原子以其孤对电子向 H 靠近时,不但很少受到电子之间的排斥,反而互相吸引,抵达一定平
衡距离即形成氢键。
教师提问:那么电负性大的原子 X 都有哪些呢?
学生通过课本寻找得到答案:N、O、F。
教师提问:总结起来,你们能不能总结出氢键的定义?
学生回答: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与 H 核之间的很强的作用叫氢键。通常我们可以
把氢键看做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化学键都有各自的表示方法,那么氢键应该如何表示呢?再仔细看一下课本,我
找学生来板演。
学生板演:X—H···Y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写的很对,你们是不是也写对了呢?
教师追问:那么问题来了,“X—H···Y”中 X 和 Y 可以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答:可以,比如刚才说的水中,就是 O—H···O。
教师总结:很好,“X—H···Y”中 X 和 Y 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同。
教师提问:既然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那么氢键的存在对物质的性质会有哪些影
响呢?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氢键的存在可以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例互溶。
教师总结补充:在极性溶剂中,如果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就会促进分子间的
结合,导致溶解度增大。例如:由于乙醇分子与水分子间能形成不同分子间的氢键,故乙醇
与水能以任意比互溶。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时光倒回到 19 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是一个奢靡的人,也是一个喜欢炫
耀自己的人。他常常大摆宴席,宴请天下宾客。每次宴会,他总是显示皇帝的尊贵。餐桌上
的用具几乎全是用银制成的,唯有他自己用的碗却是铝制品。
【提出问题】为什么贵为法国皇帝,却不用高贵而亮丽的银碗,而用色泽要暗得多的铝碗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图。
【提出问题】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既然含量丰富,为什么在 19 世纪中期铝制
物品却是奢侈品呢?
【多媒体展示】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