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 测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一、我会填。(每空 1 分,共 26 分)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红的体重约 30( ),身高约 130( ),她家到学校的路程约 2( ), 她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 25( )。 【答案】 ①. 千克##kg ②. 厘米##cm ③. 千米##km ④. 分 【解析】 【分析】描述体重常用千克作单位;描述身高常用厘米作单位;描述较远的路程常用千米作 单位;1 千米大约需要走 15 分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数值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即可。 【详解】小红的体重约 30 千克,身高约 130 厘米,她家到学校的路程约 2 千米,她从家到 学校大约要走 25 分钟。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单位、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选择的掌握。解决此题时要注意结 合生活实际。 2. 4000 米=( )千米 6 吨=( )千克 2 分=( )秒 5 分米=( )厘米 【答案】 ①. 4 ②. 6000 ③. 120 ④. 50 【解析】 【分析】第一、第四小题,根据“1 千米=1000 米、1 分米=10 厘米”可知,4000 米=4 千米、5 分米=50 厘米; 第二小题,根据“1 吨=1000 千克”可知,6 吨=6000 千克; 第三小题,根据“1 分=60 秒”可知,2 分=120 秒。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4000 米=4 千米 6 吨=6000 千克 2 分=120 秒 5 分米=50 厘米 【点睛】熟记各个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 8 个 7 是( ),25 是 5 的( )倍。 【答案】 ①. 56 ②. 5 【解析】 【分析】计算 8 个 7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依 此计算。
【详解】7×8=56 25÷5=5 即 8 个 7 是 56,25 是 5 的 5 倍。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乘法的意义,以及对倍的认识,应熟练掌握。 4. 小华 8:00 到学校,中午 11:50 放学回家,小华上午在学校的时间是( )小时 ( ) 分钟。 【答案】 ①. 3 ②. 50 【解析】 【分析】根据“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解答。 【详解】11 时 50 分-8 时=3 时 50 分 所以,小华上午在学校的时间是 3 小时 50 分钟。 【点睛】熟练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灵活运用公式解 决问题。 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4 个角都是( ),正方形的 4 条边都( )。 【答案】 ①. 直角 ②. 相等 【解析】 【分析】长方形:有 4 条边,4 个角,是四边形;其中 4 条边可以分为两组,对边长度相等; 4 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有 4 条边,4 个角,是四边形;其中 4 条边的长度都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即可解答此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4 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 4 条 边的长度都相等。 【点睛】本题考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属于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6. 三(2)班有 45 人,其中的每个人是这个班人数的 ( ( ) )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3 5 ,男生 )人。 1 45 ;27 有(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可知,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的份数, 依此填空; 根据题意可将 45 人平均分成 5 份,男生为其中的 3 份,因此用 45 除以 5 计算出每份的人数, 然后用每份的人数乘 3 即可,依此计算。
【详解】三(2)班有 45 人,其中的每个人是这个班人数的 1 45 ; 45÷5=9(人) 9×3=27(人) 即男生有 27 人。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分数的简单应用。 7. 一个正方形广场,边长是 100 米,明明每天早上沿广场跑 3 圈,他每天跑( ) 米。 【答案】1200 【解析】 【分析】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依此计算出正方形广场一圈的长度,然后用正方形广场 一圈的长度乘 3 即可,依此计算。 【详解】100×4=400(米) 400×3=1200(米),即他每天跑 1200 米。 【点睛】熟练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 在括号里填上“>”“<”或“=”。 1 8 3 分( 1 9 )200 秒 ( ) 50 分米( 203×3( )490 厘米 )600 【答案】 ①. > ②. > ③. < ④. > 【解析】 【分析】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据此即可比较大小; 1 分米=10 厘米,将括号左右两边单位统一,即可比较大小; 1 分=60 秒,将括号左右两边单位统一,即可比较大小; 将 203×3 计算出来,即可比较大小。 【详解】 1 8 和 1 9 的分子都是 1,分母 8<9,所以 1 8 > 1 9 ; 50 分米=500 厘米,500 厘米>490 厘米,所以 50 分米>490 厘米; 3 分=180 秒,180 秒<200 秒,所以 3 分<200 秒; 203×3=609,609>600,所以 203×3>600。 【点睛】本题考查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长度单位的换算、时间单位的换算和三位数乘一位 数,属于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9. 刘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 110229198602100075,刘老师的生日是( )月( ) 日,性别是( )。
【答案】 ①. 2 ②. 10 ③. 男 【解析】 【分析】身份证号码从左往右第 11~14 位数字表示出生的月、日;第 17 位数字表示性别: 单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依此填空。 【详解】110229198602100075 从左往右第 11~14 位数字是 0210,第 17 位数字是 7,即刘 老师的生日是 2 月 10 日,性别是男。 【点睛】熟练掌握身份证号码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某班有 15 人参加了跑步比赛,12 人参加了跳高比赛,那么既参加了跑步又参加了跳高 比赛的有 5 人,参加了跑步和跳高比赛的一共有( )人。 【答案】22 【解析】 【分析】参加跑步比赛的人数+参加跳高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跑步又参加跳高比赛的人数= 参加跑步和跳高比赛的总人数,依此计算。 【详解】15+12-5 =27-5 =22(人) 即参加了跑步和跳高比赛的一共有 22 人。 【点睛】熟练掌握集合问题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 没有看。 11. 一本书,看了这本书的 ,还剩这本书的 3 7 ( ( 4 7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 7 份,已经看了 这本书的 3 7 , 用 1 减去已经看的 ,即可求出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 3 7 4 7 【详解】1- 3 7 = 所以,还剩这本书的 4 7 没有看。 【点睛】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我会判。(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共 5 分) 12. 秒针从 8 走到 12,经过了 4 秒。( ) 【答案】×
【解析】 【分析】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将钟面分成了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之间又有 5 个小格。秒针 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1 大格是 5 秒。据此解答。 【详解】12-8=4(格) 4×5=20(秒) 秒针从 8 走到 12,经过了 20 秒。题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秒的认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明白秒针走过 1 个大格是 5 秒。 13. 爸爸吃了一块蛋糕的 1 2 ,妈妈吃了另一块蛋糕的 1 2 ,爸爸和妈妈吃的蛋糕一样多。 ( )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 1 2 是否一样大,据此判断。 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所以无法判断两个 1 2 代表的蛋糕 【详解】两个 1 2 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所以无法判断两个 1 2 代表的蛋糕是否一样大。 因此说:爸爸吃了一块蛋糕的 1 2 ,妈妈吃了另一块蛋糕的 1 2 ,爸爸和妈妈吃的蛋糕一样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应用,注意单位“1”的理解。 14. 0 乘任何数都是 0。( ) 【答案】√ 【解析】 【详解】0 乘任何数都是 0,0 加任何数等于任何数,任何数减 0 等于任何数,所以判断正 确。 故答案为:√ 15.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 4 条边,4 个角。( ) 【答案】√ 【解析】 【分析】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它有 四条线段,所以有四条边,四条边首尾相接,也组成了四个角;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根据四边形的定义可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均有四个角,四条边,所以 判断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熟练掌握四边形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 【答案】√ 【解析】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先用三位数的个位与一位数相乘,再用三位数的十位与一位数相 乘,接着用三位数的百位与一位数相乘,最后将三次乘得的积相加,依此假设最大的三位数 和最小的三位数分别与最大的一位数相乘,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即可。 【详解】100×9=900,此时积是三位数; 999×9=8991,此时积是四位数。 故答案为:√ 【点睛】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三、我会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 5 分) 17. 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以后再对折,其中的一份是整张纸的( ) 。 A. 1 2 【答案】B 【解析】 B. 1 4 C. 1 8 【分析】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 2 次,则这个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了 4 份,根据对分数的初步 认识可知,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的份数,依此选择。 【详解】2×2=4(份) 即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以后再对折,其中的一份是整张纸的 1 4 。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熟练掌握图形的折叠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 在下图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B. 70 C. 80 D. 100 A. 60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受长方形的宽限制,最大只能和长
方形的宽相等,所以这个长方形中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边长是 15 厘米。再根据正方形 的周长=边长×4,即可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据此解答。 【详解】15×4=60(厘米)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60 厘米。选项 A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形分割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掌握。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正方形 边长和长方形宽之间的关系。 19. 下图中甲和乙都是用 10 厘米的铁丝围成的,甲的周长( )乙的周长。 A. 大于 【答案】C 【解析】 B. 小于 C. 等于 【分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依此进行选择即可。 【详解】根据对周长的认识可知,甲的周长等于乙的周长,且都是 10 厘米。 故答案为:C 【点睛】熟练掌握对周长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 240×5 的积的末尾有( )个 0。 A. 1 【答案】B 【解析】 B. 2 C. 3 【分析】直接计算出 240×5 的积即可解答。 【详解】240×5=1200,积的末尾有 2 个 0。 故答案为:B 【点睛】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 若△+△+△+△=28,那么△=( )。 B. 7 C. 8 D. 9 A. 6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目可知,4 个△相加的和是 28,用 28 除以 4,即可算出每一个△是多少。据 此解答。 【详解】28÷4=7
若△+△+△+△=28,那么△=7。选项 B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掌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四、我会算。(12+18=30 分) 22. 直接写出的得数。 20×3= 400×4= 23×3= 41×2= 0×7= 4×6÷8= 2 3 8 8 【答案】60;1600;69;82; 31   7   29×8≈ 5 9   4 9 396×5≈ 5 6   5 6 3;0;240;2000; 5 8 【解析】 ;1;0 ; 4 7 23.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 312×3= 420×5= 206×8= 78+232= ★510-120=验算: ★357+556=验算: 【答案】936;1648;390 2100;310;913 【解析】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 哪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的结果就和那一位对齐,当乘数末尾有 0 时,可先不让 0 参与计算, 最后将 0 的个数补在积的末尾处即可。 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应将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 前一位进 1;三位数减三位数时,应将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 减,就要向前一位退 1,在本位上加 10 再减;加法的验算方法是: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是:被减数=差+减数;依此计算即可。 【详解】312×3=936 206×8=1648 ★510-120=390 420×5=2100 78+232=310 ★357+556=913 验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