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 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1~4 题 共 21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还是对大自然馈赠.. 的感恩。(lì xíng)节约、反对浪费,我们不得不正视“两个中国”:一个是跨越发展、越 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一个是克勤克俭奋斗前行的中国,一 个是(duò xìng)滋长沉溺..享乐的中国。如果能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 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1)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馈赠( ) ②沉溺( )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ì xíng)_________ ②(duò xìng)_________ 【答案】 ①. kuì zèng ②. chén nì ③. 厉行 ④. 惰性 【解析】 【分析】 【详解】(1)馈赠,kuì zèng。本义是以食物送人,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也指赠送的 东西、礼品。 沉溺,chén nì,意思是指无节制地沉湎或放纵。注意不要促成“ruò”。 (2)厉行,指严格实行。如:厉行节约。不要写成“历”。 惰性: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2.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 求名利的全心投入。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 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③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④ 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中有一个使用不当的词语“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3)请将第④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答案】(1)“不懈追求”后的“,”改为“;”。 (2) ①. 不可一世 ②. 无与伦比 (3)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有 语义上是并列关系,且已经出现了逗号,故两句中间应用分号。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不能形容技术,用 错对象,应用“无与伦比”,意为: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可加反问词、否定词和问号,也可加问号与否定词。如:不应把这种 精神传承下去吗? 3.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诗词歌赋,学习它不仅能吸取文学营养,而且能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当我们徜徉于春日湖畔,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鸥 翔集,锦鳞游泳”就会浮上我们的心头;当我们遭遇人生挫折,止步不前时,李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激励我们重拾信心,奋勇前进;当我们思念亲 人,百愁莫展时,苏轼就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当我们洞悉了亲人、朋友一个声东击西的善意的小伎俩时, 欧阳修的“_______________”,立刻就滑向了我们会心一笑的嘴边。 【答案】 ①. 上下天光 ②. 一碧万顷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直挂云帆济 沧海 ⑤. 人有悲欢离合 ⑥. 月有阴晴圆缺 ⑦.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注意易错字词“顷、济、醉翁”。
综合性学习。(8 分)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 神源泉之一。班级要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以范仲淹或鲁迅为例,说一说自强不息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至少说出两条。 (2)一次疫情,让钟南山院士家喻户晓,成为当代的君子楷模。给你一个任务,代表班级 去采访钟南山院士,你要怎样策划这件事? (3)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新春活动受到游客热捧,大年初一 至初十有近万人“背”得岳阳楼免费门票。5 月 1 日至 5 月 7 日,孔子故里曲阜也推出“背 《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针对这两个景区的新举措,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声音。 请谈谈你的看法。 甲: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景区完全是拿传统文化作秀,纯属借背诵之名来提高景区的知名 度,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 乙: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答案】(1)如:范仲淹幼小成孤,在长山求学,划粥断齑,终成大器;鲁迅为争取民主而 抛头颅洒热血,四处奔走,用笔与敌人作斗争。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自信自立,勤思苦学, 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也要做他们这样的君子之人。 (2)如:采访准备:了解钟南山院士的基本情况,确定采访提纲,联系钟院士,共同商定 采访时间和地点,沟通采访内容。然后实施采访。最后撰写采访稿。 (3)示例: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景区这么做,不仅能够提高景区的知名度,还能够吸引更 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开放类试题,结合相关人物自强不息的事例拟写即可。 示例:鲁迅把手中的笔化作投枪和匕首,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他身上体现出的自强不息 的精神是坚定执着,顽强坚韧,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退缩。我们要做像鲁迅一样自强不息的 人。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首先应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了解钟老的生平和贡献,确定相应的采访提纲。与钟 院士提前联系,确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并就采访提纲与钟院士提前沟通。接着就在约定的
时间和地点对钟院士进行采访,最后根据采访实录撰写采访稿。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针对材料中“背诵课文进景区”的现象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陈述理由。结合甲处的观点,作为乙方来表达支持,因为这种做 法可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在表达时,一定要观点明确,理由 充分有力,表述要合理有序。 示例:因为景区的宣介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要有新的观念,新的举措,不能总是 坐等游客。以背诵为由吸引游客,既达到了提高了景区知名度的效果,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来关注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发掘自身优势,积极宣传的做 法值得推广。 一、(8 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23 题共 49 分)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谁道人生无 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 年。) 5. 甲词中“何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乙词的小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6. 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7. 苏东坡胸襟坦荡,乐观豁达。这两首词都写于被贬之时,比较一下,两首词分别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5. ①. 哪里比得上 ②. 交代了游玩的地点,突出了溪水,为下文的描写 和议论做铺垫。 6.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照无眠”生动地 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空望明月难以入眠的情景。 7. (甲)词表达了作者对子由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合无常地思考与旷达;(乙)词表达了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词语意思和句段作用。 ①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人间。何似:哪里比得上。 ②乙词的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交代了游玩的地点是“蕲水清泉寺”, “兰溪”“溪水西流”突出了溪水,为下文描写“兰芽短浸溪”和“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的议论做铺垫。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词句赏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 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离别之人因 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空望明月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写出月圆而人不能圆的遗憾。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思想情感。 【甲】词着眼中秋明月,词人望月抒情,兼怀念亲人,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离合无常的思考以 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了词人在仕途失意时仍乐观旷达的胸襟。 【乙】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 人生态度。 二、(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①。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②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 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③,薄 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 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 以身徇④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 保也。” 注释:①勤王: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②溪峒: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地的统称。③郊畿:郊外。④徇:同“殉”) 8.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①使.方兴召吉州兵 使:__________ ②吾亦知其然.也 然:__________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庶 天 下 忠 臣 义 士 将 有 闻 风 而 起 者 10.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11. 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 12. 范仲淹最后慨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假如他穿越时空,偶遇文天祥,你觉得他 将会有怎样的表现?结合两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8. ①. 派遣 ②. 这样 9. 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10. 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 11. 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12. 如:他会觉得相见恨晚。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不 为自己着想,殚精竭虑,为国为民。文天祥得知“召天下勤王”“捧诏涕泣”,立即发动豪 杰征召兵马,入卫抗敌;明知“驱群羊而搏猛虎”,而宁愿牺牲自己,感召义士,保存社稷。 两个人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是知己。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使:派遣。 ②句意:我也知道这样。然:这样。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该句句意: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庶”的主语 是“吾”,“庶”所陈述的对象是“天下忠臣义士”,因此在“庶”后划一处;“将有闻风 而起者”阐述了“天下忠臣义士”接下来的行为,因此在“天下忠臣义士”后划一处。故断 句为: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 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 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语:以:率领,凭借;乌合: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 合;是:这;何异:有什么不同;是何异(于)驱群羊而搏猛虎:状语后置句。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根据“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其 意思是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 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可知,文天祥为国家危难,竟然没有人愿意起兵勤 王而感到遗憾痛心;根据“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 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其意思是所以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 众宣示,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 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可知,他希望自己做个示范者,能够感召天下的忠臣义士一起 前来保家卫国,这样或许让国家延续下去。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 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 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 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 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可以看出,作者在文末用 一个反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出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从不为自己着想,殚精竭虑,为国为民的情感;【乙】文“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 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 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其 意思是我也知道这样。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 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 示,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 这样国家还能保住。)”可知,文天祥为国家危难之际没有人愿意起兵勤王而感到遗憾痛心, 借此他希望自己做个示范者,能够感召天下的忠臣义士一起前来保家卫国,让国家延续下去。 由此可看出范仲淹和文天祥都是爱国志士,心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的情怀,因此假如范仲淹穿越时空,偶遇文天祥,他会觉得俩人相见恨晚,知音难寻。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 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 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 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德祐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 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郡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 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多人的军队。事情报告朝廷后,(朝 廷)命令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 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 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这样。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 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所以 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以义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