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通州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为营造阅读氛围,感悟生命成长,班级开展“走近鲁迅”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去,完 成下列任务。 1. 有同学准备诵读《故乡》中的经典语段,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 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 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 土的__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__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 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 ③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 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 (1)依次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惘(wǎng) 颈(jìng) B.惘(wàng) 颈(jǐng) C.惘(wǎng) 颈(jǐng) D.惘(wàng) 颈(jìng) (2)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辛苦恣睢 ②辛苦麻木 ③辛苦辗转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3)有同学阅读文段后,书写了一则上联,请你依据文段内容补充下联。 上联:惜故乡徒流辛酸泪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介绍材料,请阅读后完成各题。 鲁迅先生是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一面 光辉的旗帜。他诞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鲁迅一生研习不辍,在文学创 作与翻译、文艺批评、文化历史研究、古(jí)校勘整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有伟人高度评价鲁迅“不是伟大的文学家,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甲】“横眉 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对他的敬仰者来说,他是一身肩起
黑暗闸门、愤世嫉俗的豪杰,在长夜中指示了光明所在的火把【乙】对他的批判者来说,他 也是最强有力的对手,无论是他的才华横溢的雄(biàn),还是他(mián)密如针的逻辑, 都像漫天罗网,让人无所遁形。 (1)为文段中拼音书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藉 雄辨 棉密 B.古籍 雄辩 棉密 C.古籍 雄辨 绵密 D.古籍 雄辩 绵密 (2)在文段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文段中画线句表达有误,请加修改。 (4)班级要从下面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活动宣传标题,请你选择并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 【答案】1. ①. C ②. D ③. 答案示例:愿后辈皆是幸福人 2. (1)D (2)C (3)示例: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示例:选择甲。草书字体作为活动宣传标题,因为这幅字体书写笔画连绵流畅,纵横 洒脱,通过字体可体现出鲁迅先生愤世嫉俗,勇于斗争,乐于奉献,顽强坚毅的特点。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1)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 惘.然:读音 wǎng rán,失意的样子。 颈.子:读音 jǐng zǐ,脖子。 故选 C。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辛苦恣睢:身心劳苦而放肆粗野无礼貌。 辛苦麻木:身心劳苦而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辛苦辗转:身心劳苦而四处飘迫艰难谋生。 空一,根据“我的__________而生活”语境,可知此处填“辛苦辗转”;
空二,根据“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___而生活”语境,可知此处填“辛苦麻木”; 空三,根据“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__而生活”语境,可知此处填“辛苦恣睢”; 因此,先后 为③②①。 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 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根据上联“惜故乡”动宾结构,结合文段“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 么”,可拟写“愿后备”“望后辈”“冀后辈”等; 根据上联“徒流”动词,偏正结构,结合文段“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可拟写“只做”“永是”“长做”等; 根据上联“辛酸泪”偏正结构,结合文段“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可拟写“幸福人”“快乐心”等。 示例:冀后辈永保快乐心。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古籍: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籍,读作 jí; 雄辩:强有力的辩论。辩,读作 biàn;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绵,读作 mián; 故选 D。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甲】处,根据“不是伟大的文学家,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甲】”是引用, 前面有上引号,此处应为下引号;另据,这句话是“有伟人高度评价鲁迅“不是伟大的文学 家,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甲】”句中的一部分,至此句意完整应停顿,可知, 引号之外,应使用句号; 【乙】处,根据“对他的敬仰者来说,他是一身肩起黑暗闸门、愤世嫉俗的豪杰,在长夜中 指示了光明所在的火把”和“对他的批判者来说,他也是最强有力的对手,无论是他的才华 横溢的雄……”是两个并列分句,且分句内部使用了逗号,可知,此处应使用分号; 故选 C。 (3)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画线句“不是伟大的文学家,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语病是关联词语使用不 当,应将“不是……,而是……”改为“不但……,而且是……”。 故改后句子为: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本题考查书体赏析。从两幅字中任选选一幅,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我选乙,隶书作为宣传语。因为隶书书体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能体现鲁迅先生锋芒 毕露的战斗性格和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一)(共 4 分) 3. 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万里赴戎机 ③. 斯是陋室 ④. 惟吾德馨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沧、戎、陋、德馨”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共 6 分)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水调歌头》作者是①______,这首词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作者将美好的月色、 丰富的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上片“欲”“恐”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是否“归去”的 ②___心情,下片将人世的“悲欢离合”和月的“③______”进行比照,悟出了④______的 人生哲理。 5.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和本词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都是借月抒怀,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表达的情感。 【答案】4. ①. 苏拭 ②. 矛盾(纠结、郁结等); ③. 阴晴圆缺 ④. 人世 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可避免; 5. 示例:“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乘月而行表现陆游乡村生活的悠闲惬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自己的安慰,体现了苏轼 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诗词内容理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 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 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 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 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 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1)根据“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和“明月几时 有”,回顾相关文学常识,可知,此处填“苏轼”;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 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 示月光的皎洁,“欲”“恐”二字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 出来; (3)根据“下片将人世的‘悲欢离合’和月的……”的提示,找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分析,可知应填:悲欢离合;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 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据此得出: 人世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可避免(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难以两全)的人生哲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陆游《游山西村》中“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趁着大 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此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明月高 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 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 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本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 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 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们年年平安, 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三)(共 8 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把酒临.风 身临.其境 A. 临.溪而渔 临.危不惧 B. 醉翁之意. 出其不意. 回心转意. 称心如意. C. 往来而不绝.者 D. 游人去.而禽鸟乐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哀转久绝. 滔滔不绝. 绝.处逢生 去.国怀乡 扬长而去. 人去.楼空 ) 【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游赏山水的乐事,领会于心间而寄托在酒上了。 理解:从山水中感受到快乐,作者无以言表只能寄寓在酒中,这是在借酒表现当时被贬的郁 闷心境。 【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翻译:山上的野味菜蔬,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宴席啊。 理解:太守宴席上的菜肴都是就地取材,丰盛且充满野趣的食材随意地摆放,表现出宴饮欢 乐轻松的气氛,别有滋味。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有他自己的快乐。 理解:太守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比游人高得多,游人根本不能理解太守因为什么快乐。 8. 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 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 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刺史之事也。 材料二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六一公之守滁也,尝与民乐岁物之丰,而兴幸生无事之感。故其篇中写滁人之游,则以 “前呼后应”,“伛偻提携”为言,以视忧乐之不关心者何如也。至其丝竹不入,而欢及众 宾;禽鸟闻声,而神游物外。绝无沦落自伤之状,而有旷观自得之情。 (节选自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政治情怀可以用材料一中的“①____”一句来概括。在《醉翁亭 记》中,我们能感受到欧阳修在逆境中仍然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地面 对生活。材料二中的“②____”一句正表现出了这种精神境界。所以,《醉翁亭记》给人以 启迪和借鉴,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 【答案】6. D 7. 乙 8. ①. 以与民共乐 ②. 而有旷观自得之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 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到/面对/到/面对; B.意趣,情趣/意料,料想/心思/心愿,愿望; C.断,断绝/消失/间断/没有出路的; D.离开/离开/离开/离开;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和理解。 【甲】有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游赏山水的乐事,领会于心间而寄托 在酒上了。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此项中“作者无以言表只能寄寓在 酒中,这是在借酒表现当时被贬的郁闷心境”理解有误。 【丙】有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思是: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 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此项中“却不知道太守有他自己的快乐” 翻译有误。
此句写出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此项中“太守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比游人高得多, 游人根本不能理解太守因为什么快乐”理解有误。 故选【乙】。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和当地的居民游山玩水,丝毫没有官架子,自称“醉翁”,摆宴饮 酒,与民众打成一片,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可以用材料一中的“以与民共乐” 一句来概括。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但他仍然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个人得失, 与民同乐,寄情于山水之中,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材料二中的“而有旷观自得之情”正表 现出了这种精神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醉翁亭记》: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 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 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 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 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 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 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 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 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 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 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 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 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 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 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 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 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