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期
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演化是多元的,在 6000 多年人类历史上,
世界上有过 26 种文明,包括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
中国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
汤因比的多样文明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基
本形态,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肯定。1998 年第 53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世界上存在
着不同的文明,并把 2001 年定为“联合国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展开不同文明的对
话与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把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到“人类共同的遗产”的高度来认识,并认为这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必需
条件。这两份重要的国际组织决议和宣言,不仅反映了当前世界文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也表达了世界各族人民要求保持和发展各自文明的热切期盼。可以说,它为正确处理不同文
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欧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东方文明的长期交流中实现的,苏美尔文化曾是希腊文明
的导师,而基督教来自东方,传入欧洲后与希腊文明相融合成为西方文明的底色。中国的四
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评价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
和人物能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亦如卡
尔·马克思所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18 世纪,当来华耶稣会士把中国文明传回欧洲后,形成了长达一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儒家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作为旗手的伏尔泰更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曾说:
“当你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首先应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
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人类历史上有过惨痛教训。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对非洲
文明、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进行过掠夺、摧残甚至灭绝。据博克塞在《葡萄牙
人的海外帝国》一书中统计,仅 1450 年至 1500 年的 50 年时间里,葡萄牙人在非洲捕获和
收购的奴隶总数就多达 15 万人。西方人用刀和火耕作了这个世界,地理大发现既是人类对
世界的伟大发现,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一次掠夺。在此过程中,西方资本虽成为
“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却是一种历史性的灾难。
历史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亚洲其它文明辐辏的一道光景。中华文明
的传入,成为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东亚地区的“汉字文
化圈”就是一个明证。
历经近代百年屈辱,中华民族从新中国成立即已开启了新纪元。改革开放 40 多年所取
得的发展成就,使今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以及将如
何与西方文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成为时代议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文明
互鉴”的新文明观。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不可否认,人类文明的交流的确存在暴力、战争、征服等激烈的碰撞方式,但同时,人
类历史上也存在着文明之间和平的交流。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文明之间实现和平交流是极
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在当下世界“文明冲突”将主宰全球。而关于文明互鉴与文明和谐
的思想,对此有力地作出了回应,明确指出“文明冲突”完全可以避免,并提出解决文明差
异的具体办法,说明了文明差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
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
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呼吁“世界各国弘
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
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立足于中国的土地与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
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
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在弘扬人类普遍文明价值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这是在追求普遍性中保持
特殊性;在坚守中国文化底色的同时,不偏离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这是在坚守特殊性中,
保持着普遍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
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成人成己”的现代表达,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发展,是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在现代化的历史上,中国以自己的道路、自己
的成就、自己的制度展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展示了当代文明的多样性。
(节选自《张西平:为何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明多样性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
越,具有现实意义。
B. 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认为东方是
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C. 40 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于是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以
及如何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成为当今中国人关注的议题。
D.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必
须立足于中国的土地与文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98 年第 53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和 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
性宣言》都表达了世界各族人民要求保持和发展各自文明的热切期盼。
B.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卡尔·马克思都对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给
予了赞美,作者以此来证明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产生过的很大影响。
C. 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关于文明的发展有两种论调。一种观点是文明冲突不可避免,一种
是文明互鉴与文明和谐。二者观点有非常大的不同。
D.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者同等重
要;既会保持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也会坚守中国的特殊性,二者不可偏废。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国“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政客和学者将目光投射到伊斯兰世界,重新审视伊斯
兰文明。
B.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一些占领者进入圆明园将其中的数件金佛塑像运回英国,这
些金佛塑像后来珍藏在大英博物馆,被世界各国参观者观看。
C. 在中国的唐朝许多国家派来了留学生,向中国学习。其中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到唐朝留
学,在唐朝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还留在了唐朝做官。而且,他和我们熟知的大诗人
李白,王维都有诗文交流。
D.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
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后来他和弟子创立了唐朝初期一个很重要
的佛学宗派——法相宗。
4. 请简要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说说,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答案】1. B
2. D
3. D
4. 材料首先以汤因比的观点来论证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接着论证多样性的文明
可以相互借鉴而不是掠夺各冲突。然后介绍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后得出中心观点,中国
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5. 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不是西方中心主义,也不是文明冲突不可避免论,中国式现代
化是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性的基础上的一种新文明。
②在弘扬人类普遍文明价值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这是在追求普遍性中保持特
殊性。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他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错误。由原文“儒家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作为
旗手的伏尔泰更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曾说:‘当你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首
先应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可知,原文是说“哲
学家”应该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而不是说“作者自己”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者同等重
要”错误。由原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
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知,原文说“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递进关系,选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主要是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论证这一观点的时候,有两个分论点,
一是文明的多样性,二是文明的互鉴。
A.是一些西方学者“文明冲突论”的论据。
B.是西方列强对文明的掠夺。
C.属于个人做官经历和文化交流,还谈不上文明互鉴。
D.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
种学说,和弟子创立了唐朝初期一个很重要的佛学宗派——法相宗。体现了文明的互鉴和多
样性。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第二段关键句“汤因比的多样文明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其指出文明多
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可知,材料第一、二段首先以汤因
比的观点来论证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
结合材料第三段关键句“欧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东方文明的长期交流中实现的,苏美
尔文化曾是希腊文明的导师,而基督教来自东方,传入欧洲后与希腊文明相融合成为西方文
明的底色”和第五段关键句“西方人用刀和火耕作了这个世界,地理大发现既是人类对世界
的伟大发现,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一次掠夺。在此过程中,西方资本虽成为‘历
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却是一种历史性的灾难”可知,接着论证多样
性的文明可以相互借鉴而不是掠夺各冲突。
结合材料第九段关键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
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知,然后第六……第十二段介绍什么是中国式
现代化;
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成人成己’的现代表达,是社会主义文明
的新发展,是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可知,最后得出中心观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
类文明的新形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汤因比的多样文明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
基本形态,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肯定”“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文明之间实现和平交流是极
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在当下世界‘文明冲突’将主宰全球。而关于文明互鉴与文明和谐
的思想,对此有力地作出了回应,明确指出‘文明冲突’完全可以避免,并提出解决文明差
异的具体办法,说明了文明差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文
明互鉴’的新文明观。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
现代化的历史上,中国以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制度展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展
示了当代文明的多样性”可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不是西方中心主义,也不是文明冲突
不可避免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性的基础上的一种新文明。
结合“在弘扬人类普遍文明价值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这是在追求普遍性中保
持特殊性;在坚守中国文化底色的同时,不偏离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这是在坚守特殊性中,
保持着普遍性”可知,在弘扬人类普遍文明价值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这是在
追求普遍性中保持特殊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属于他一个人的城市
卡尔维诺
人们一年中有十一个月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城市,如果把他们的城市从他们的生活中拿
掉,那肯定得出大事:什么摩天大楼啊,什么买香烟的啊,什么全景银幕电影院啊,这些都
是它那不竭魅力不可争议的理由。城里唯一一个无法确定给出这种情感的居民是马可瓦尔
多;但是他心里想得吧……首先……因为他不是特别会说话,所以就无从得知了……其
次……他也不是那么重要,所以知不知道也就无所谓了。
一年这么过着吧,突然就到了八月份了。就这样,大家的情感世界会同时经历一个变化。
突然谁都不喜欢自己的城市了:还是同样的摩天大楼,同样的地下人行道,同样的停车场,
这些直到昨天还被无比热爱的地方突然变得讨厌而令人恼火。人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尽快离开
这里:于是,火车几度爆满,高速公路也堵上了,到了八月十五这个盛大节日的那一天,几
乎所有的人都离开了这里。除了一个人,马可瓦尔多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城市的居民。
这天早上,他出门去市中心散步。他眼前的马路宽畅无垠,街上连一辆车也没有,空无
一人;街上房子的正面,不管是落下一排篱笆般灰色的金属卷帘门,还是无边无际的百叶窗
条,都像碉堡前的斜坡那样紧闭着。在一整年的时间里,马可瓦尔多一直梦想着能把这马路
当马路使,也就是能走在路的中央:今天他终于能这么做了,而且还能闯红灯斜着穿过马路,
或者停在广场中央。但他明白,这其中的乐趣并不是在于能做这许多不同寻常的事情,而是
在于能以另一种方式来看这一切:马路就像是深谷,或者是干涸的河床,房子就像是成片的
峭壁,或是礁石的岩壁。
当然,在视觉上显然是缺了一些什么的:缺的倒不是成排停着的车子,或是路口的交通
堵塞;也不是大商场门前的人流,或是挤在电车站的人们。为了能把空下的地方填满,或是
为了能把那些方方正正的平面弄弯,所缺的最好是一场水管爆裂造成的水灾,或者是把林荫
道路面劈开的树根的入侵。马可瓦尔多的目光仔细打量着周围,希望能看到一个不同的城市,
一个在由油漆、焦油、玻璃和灰泥构建的城市下,另一个由树皮、鳞叶、树液凝块、脉序构
成的城市。可不,他面前这排每天都要经过的房子如今在他看起来就好像是个多孔、砂质的
灰色石子堆;而工地上的栅栏就好像是新鲜松木做的,上面有着宝石般的木节;在一家大型
布料店的霓虹灯招牌上,休息着一排睡着了的蛾子和蛀虫。
马可瓦尔多散着步,先是跟了一阵一列蚂蚁走出的路线,然后因为追随了一会一只迷路
的甲虫的飞舞而跟丢了蚂蚁,接着又因为循着一条蚯蚓曲曲折折的庄严前行而耽误了时间。
正在侵占这块阵地的不仅仅是动物,马可瓦尔多发现,报亭朝北的那一面墙上,长出了薄薄
的一层苔藓,而餐厅门前花盆里的那些小树正在努力地把自己的树叶往人行道阴影的边框外
推。城市还存在吗?那个曾经囚禁了马可瓦尔多一天天生活的城市,那个由各种合成材料堆
成的凝聚物,现在变成了性质各异的马赛克石片,由于硬度、热度和质地的不同,每一块石
头不管是看上去还是摸起来,都非常地不同。
就这样,就在马可瓦尔多忘记了人行道和斑马线的作用,像蝴蝶那样照着“之”字形路
线走着的时候,差点被一辆时速一百公里的豪车给撞上,那车停下来的时候,散热器离他的
臀部仅有一毫米。马可瓦尔多一半是给吓的,一半也是给气流冲的,往上蹦了一下,又昏昏
沉沉地跌在地上。
只听见汽车“刺溜”一声尖响,原地打了一会转才停下来。然后从车里跳出一群衣着随
意的小年轻。“这下我得挨揍了,”马可瓦尔多这么想着,“因为我走到马路正中央去了!”
这群小年轻背着奇怪的器具。“我们终于把这个人给找到了!”他们这么说着,团团围住
了马可瓦尔多。“那么这位就是在节日里唯一一个留在城市里的人,这位先生,您想对电视
机前的观众谈谈自己的感想吗?”接着那人把银色的小棍举到马可瓦尔多的鼻子下面。
然后就闪出一道光,刺眼得能把眼亮瞎,马可瓦尔多感到自己快要晕过去了。他们把反
光板、摄像机和麦克风对准了他。
他们终归还是采访了他。
“那么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那是那是,当然,我们非常感谢您……这样吧,如果您没有别的事,……如果您想赚
几个里拉……您愿不愿意留在这儿给我们搭把手?”
整个广场被折腾得乱七八糟:货车、器械车、轨道摄影机、蓄电池、照明设备,穿着工
作服的一组组工作人员,一个个大汗淋漓,他们在广场的两头踱来踱去。
“她到了,到了!到了!”这时,从一辆敞篷车里走出来一个电影明星。
“加油,大家伙,咱们现在可以开始拍喷泉那一场了!”电视节目《节日的狂热》的导
演下令拍喷泉那场戏了。
他们给马可瓦尔多安排了一个活儿,他得扛着带有沉沉支架的聚光灯满广场地跑。现在
偌大的广场上响起了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和各式照明器材的噼噼啪啪的声音,时不时还能听到
锤子敲在临时搭建的金属支架上叮叮当当的声音,以及各种使唤人的嚷嚷声——马可瓦尔多
现在就跟瞎了似的,几乎失去视觉,他觉得那个自己只隐约看了片刻的那个城市又被平日的
城市取代了,或者也许只是梦到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里的人在盛大的节日里倾巢出动外出过节,这种现象类似于钱锺书笔下的“围城”
——城里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有着深刻的哲学寓意。
B. 在八月十五日盛大节日里,马可瓦尔多终于可以把马路当马路使了,而且还可以闯红灯
斜穿过马路。这一描写如同鲁迅笔下的阿 Q,能够给人一种流泪的幽默之感。
C. 文中运用一些排比句来写城市现状,给人一种压抑和悲哀之感,会引起读者许多更深刻
的思考。
D. 小说语言精美,想象丰富,有些段落带有散文的笔法,行文轻快,伤感中带有轻松和温
暖。
7. 关于电视节目摄影组的到来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视节目摄影组的活动,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生活,让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B. 电视节目摄影组的到来和活动,和马可瓦尔多当时的心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
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C. 摄影组开着汽车奔来,差点撞着马可瓦尔多;摄影组采访马可瓦尔多以及拍摄电视节目
等场面,都很像电影镜头,有声音,有形象,画面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