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 案 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 咀嚼。所以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 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常为此 感到困惑。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 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 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泥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 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 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 字句上。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 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 (摘编自袁行霈《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材料二: 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理解。有些诗难在情 思深微,境界迷离隐约,词藻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但是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 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轻易放过;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 “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
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 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比如说,陶渊明比李商隐难懂,虽然表面看来恰恰相反,就是因为 这个道理。我们看诗话或批评文,常看见修养比我们深厚的鉴赏家们指出某一首或某一两句 诗特加赞叹,不免惊讶:这是我们常读的诗,向来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原来竟有人这样激 赏它!稍加玩味,我们会开始发现它果然佳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粗心。这是普遍的经 验,它证明读诗必须极细心,也证明我们通常很粗心。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 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眼见印在书上的十六字是语文,杨柳雨雪是景,来往是事,而诗人所写的对于时序变迁的感 慨是情。我们读诗,第一步须透懂语文,由语文以见景事;第二步须把景事在心中融会成一 种完整境界,由此以推见情志。懂语文大非易事,我们须明白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 奏。有些诗字面意义有些艰深,我们入手,不得不虚心得像一个小学生,不惜勤翻字典、类 书和注释,或是请教师友,总之,不能囫囵吞枣,不容许有一字一句没有透懂就放过。诗有 时有本事,与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有关,在本文中或不易见出,也必须尽量地把它理得清清 楚楚。这是起码的工夫。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 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 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 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 之,它就在心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 真正的欣赏都必寓有创造,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 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 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无论读哪一 首诗,“心眼”须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态看成一个完整境界,如一幕戏或一幅画。有时 单是“看”还不够,有气味时须能嗅,有声音时须能听,有运动时须能以皮肤筋肉去感触。 比如读杜工部的一首七绝《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 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没有看见那春天乡下百花盛开、莺啼蝶舞的 状况,鼻子没有嗅到花香和江边春天的新鲜空气,耳朵没有听见莺啼,皮肤没有感觉到暄风 丽日,筋肉没有体验到“压”“舞”“流连”“自在”的风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没有这一切 见闻嗅触综合成为恰如杜工部所经历的境界,我们对于那首诗绝不能完全了解。诗主要由感 官透入心灵,如果感官活动不灵敏,接受诗的影响就比较微薄,读诗时我们也不妨随时分析,
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去了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嵘以“滋味”说诗,可谓对诗歌深有会心。但诗歌艺术极其精微,连诗人自己有时也 (摘编自朱光潜《研究诗歌的方法》) 很难用语言道出其精微之处。 B. 古代诗人的某些诗看起来平淡无奇不易引人注意,其实却有“微言妙蕴”,这类诗比那些 一望便知其难的诗更应多用心思。 C. 诗人用语文写景叙事,表达情志;读者由语文以见景事,然后推见情志。可见语文只是 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 D. 一首诗经朗诵熟读之后,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 读者会对这首诗有更多领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这应与古人重含蓄、汉语贵简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 B. 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本事隐晦,情思深微,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 C. 李白《蜀道难》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字句间的声音节奏可领悟其豪放风格。 D. 有的诗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读者所得的深浅,常常和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成正比。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宋代戴复古:“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B. 清代王夫之评崔颢《长干行(其一)》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C. 瞿蜕园:“写景要就眼前所见的景物细加体会,然后再用真切而朴素的字句写出来。” D. 林庚:“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4. 元好问论诗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请结合 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欣赏诗。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文须字字作”是要求作诗严谨,因为诗歌艺术极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 ②“亦要字字读”等三句是讲述读诗之法,要字字细读,咀嚼涵泳,才能品尝到诗歌言外之 味。 5. ①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②须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 句间的声音节奏,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③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出
无限。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说法错误,从两则材料中都看不出语文只 是工具。从材料二是说“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 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说法错误,材料二第 一段说“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不是说所有 这一类型的诗费过苦心,都会豁然贯通。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读诗要通过想象,调动感官,“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 暗示的无限”。 A.戴复古诗的主要意思是作诗应匠心独运,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 段的主要观点。 B.王夫之的评语是称赞崔诗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 C.瞿蜕园的话是指出诗中写景的方法:这三项与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或全无关系,或只是 略有牵连。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 D.林庚对“木叶”的感受,正是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从词语直示的有限见出了它所暗示 的无限。支持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须字字作”的意思作诗要字斟句酌,要对文字有严谨的态度。从材料一“诗歌艺术是极 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
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可知,因为诗歌艺术极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 而“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则指强调读诗的方法和重要性。从材料 二第二段“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音节奏抓住。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 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 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之,它就在心 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可知,读诗要字字细读,咀嚼涵泳,才能品尝到诗歌言外之味。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于更好地欣赏诗的方法,结合材料二,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从材料二第一段“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 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可以总结出:欣赏诗要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 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 其次,从材料二第二段“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 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 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 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总结出:欣赏诗须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 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 最后,从材料二第三段“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 无限”“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 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可以总结出:欣赏诗须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 出无限。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修生活 唐弢 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 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货铺里 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 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
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 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 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 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 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 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 “四块。” “什么?” 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最贵的一部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到过一 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 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 “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 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 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 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 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 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 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 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 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它使我 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 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 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 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
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 延誉。 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将 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 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 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 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 “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 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 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 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 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翻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 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细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 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 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 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 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 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 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 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 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 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 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 成熟的道路。 一九八 O 年六月于北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体现出 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B. 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为下文叙述父亲忍受心里苦痛 为儿子购买《辞源》做了铺垫。 C. 《辞源》一书串连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体 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 D. 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 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 7. 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家的贫 穷。 B. 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C. “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人深刻的印 象。 D. 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反省自己的“冷酷”,因而强烈地谴责自己。 8. 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9. 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了这一主张? 请加以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将“我”的心的冷酷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我”明知父亲的艰难,却坚持要买 《辞源》,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替儿子买书。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 和冷酷,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痛。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 行对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 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 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9. 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句平易浅近,却 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文章写人叙事平平道来,不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 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毫无掩饰;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 意殷切。 【解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