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
案
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
咀嚼。所以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
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常为此
感到困惑。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
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
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泥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
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
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
字句上。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
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
(摘编自袁行霈《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材料二:
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理解。有些诗难在情
思深微,境界迷离隐约,词藻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但是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
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轻易放过;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
“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
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
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比如说,陶渊明比李商隐难懂,虽然表面看来恰恰相反,就是因为
这个道理。我们看诗话或批评文,常看见修养比我们深厚的鉴赏家们指出某一首或某一两句
诗特加赞叹,不免惊讶:这是我们常读的诗,向来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原来竟有人这样激
赏它!稍加玩味,我们会开始发现它果然佳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粗心。这是普遍的经
验,它证明读诗必须极细心,也证明我们通常很粗心。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
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眼见印在书上的十六字是语文,杨柳雨雪是景,来往是事,而诗人所写的对于时序变迁的感
慨是情。我们读诗,第一步须透懂语文,由语文以见景事;第二步须把景事在心中融会成一
种完整境界,由此以推见情志。懂语文大非易事,我们须明白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
奏。有些诗字面意义有些艰深,我们入手,不得不虚心得像一个小学生,不惜勤翻字典、类
书和注释,或是请教师友,总之,不能囫囵吞枣,不容许有一字一句没有透懂就放过。诗有
时有本事,与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有关,在本文中或不易见出,也必须尽量地把它理得清清
楚楚。这是起码的工夫。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
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
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
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
之,它就在心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
真正的欣赏都必寓有创造,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
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
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无论读哪一
首诗,“心眼”须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态看成一个完整境界,如一幕戏或一幅画。有时
单是“看”还不够,有气味时须能嗅,有声音时须能听,有运动时须能以皮肤筋肉去感触。
比如读杜工部的一首七绝《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
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没有看见那春天乡下百花盛开、莺啼蝶舞的
状况,鼻子没有嗅到花香和江边春天的新鲜空气,耳朵没有听见莺啼,皮肤没有感觉到暄风
丽日,筋肉没有体验到“压”“舞”“流连”“自在”的风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没有这一切
见闻嗅触综合成为恰如杜工部所经历的境界,我们对于那首诗绝不能完全了解。诗主要由感
官透入心灵,如果感官活动不灵敏,接受诗的影响就比较微薄,读诗时我们也不妨随时分析,
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去了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嵘以“滋味”说诗,可谓对诗歌深有会心。但诗歌艺术极其精微,连诗人自己有时也
(摘编自朱光潜《研究诗歌的方法》)
很难用语言道出其精微之处。
B. 古代诗人的某些诗看起来平淡无奇不易引人注意,其实却有“微言妙蕴”,这类诗比那些
一望便知其难的诗更应多用心思。
C. 诗人用语文写景叙事,表达情志;读者由语文以见景事,然后推见情志。可见语文只是
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
D. 一首诗经朗诵熟读之后,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
读者会对这首诗有更多领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这应与古人重含蓄、汉语贵简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
B. 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本事隐晦,情思深微,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
C. 李白《蜀道难》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字句间的声音节奏可领悟其豪放风格。
D. 有的诗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读者所得的深浅,常常和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成正比。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宋代戴复古:“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B. 清代王夫之评崔颢《长干行(其一)》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C. 瞿蜕园:“写景要就眼前所见的景物细加体会,然后再用真切而朴素的字句写出来。”
D. 林庚:“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4. 元好问论诗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请结合
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欣赏诗。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文须字字作”是要求作诗严谨,因为诗歌艺术极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
②“亦要字字读”等三句是讲述读诗之法,要字字细读,咀嚼涵泳,才能品尝到诗歌言外之
味。
5. ①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②须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
句间的声音节奏,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③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出
无限。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说法错误,从两则材料中都看不出语文只
是工具。从材料二是说“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
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说法错误,材料二第
一段说“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不是说所有
这一类型的诗费过苦心,都会豁然贯通。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读诗要通过想象,调动感官,“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
暗示的无限”。
A.戴复古诗的主要意思是作诗应匠心独运,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
段的主要观点。
B.王夫之的评语是称赞崔诗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
C.瞿蜕园的话是指出诗中写景的方法:这三项与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或全无关系,或只是
略有牵连。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
D.林庚对“木叶”的感受,正是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从词语直示的有限见出了它所暗示
的无限。支持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须字字作”的意思作诗要字斟句酌,要对文字有严谨的态度。从材料一“诗歌艺术是极
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
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可知,因为诗歌艺术极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
而“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则指强调读诗的方法和重要性。从材料
二第二段“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音节奏抓住。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
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
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之,它就在心
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可知,读诗要字字细读,咀嚼涵泳,才能品尝到诗歌言外之味。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于更好地欣赏诗的方法,结合材料二,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从材料二第一段“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
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可以总结出:欣赏诗要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
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
其次,从材料二第二段“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
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
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
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总结出:欣赏诗须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
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
最后,从材料二第三段“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
无限”“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
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可以总结出:欣赏诗须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
出无限。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修生活
唐弢
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
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货铺里
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
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
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
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
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
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
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
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
“四块。”
“什么?”
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最贵的一部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到过一
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
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
“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
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
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
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
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
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
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
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
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它使我
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
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
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
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
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
延誉。
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将
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
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
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
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
“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
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
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
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
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翻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
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细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
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
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
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
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
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
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
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
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
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
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
成熟的道路。
一九八 O 年六月于北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体现出
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B. 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为下文叙述父亲忍受心里苦痛
为儿子购买《辞源》做了铺垫。
C. 《辞源》一书串连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体
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
D. 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
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
7. 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家的贫
穷。
B. 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C. “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人深刻的印
象。
D. 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反省自己的“冷酷”,因而强烈地谴责自己。
8. 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9. 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了这一主张?
请加以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将“我”的心的冷酷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我”明知父亲的艰难,却坚持要买
《辞源》,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替儿子买书。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
和冷酷,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痛。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
行对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
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
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9. 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句平易浅近,却
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文章写人叙事平平道来,不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
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毫无掩饰;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
意殷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