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四川眉山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四川眉山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毒株不断涌现,给防疫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新冠病毒是生物的依据 A. 具有繁殖特性 B. 具有遗传特性 C. 具有变异特性 D. 具有致 病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 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和 外部的蛋白质组成。新型冠状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能侵染细胞,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 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因此, 说明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依据是能繁殖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而具有致病特性不能说明 是生物的依据。 故选 D。 2. 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 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B. 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湿度可以不同 C. 生活于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其排尿量非常少 D.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 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 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A 错误。 B.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探 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照,而湿度应该相同且适宜,B 错误。 C.沙漠地区缺少水,故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 正确。
D.蚯蚓有“活犁耙”和“天然肥料加工厂”的美称,是因为它们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 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体现了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D 错误。 故选 C。 3. 某一河流中存在着一条食物链:单细胞藻类→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曾经一 些年份,当地某工厂向该河流排入了大量含某种有毒物质的废水,该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 以分解、无法排出。则上述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B. 蜻蜓幼虫 C. 小鱼 D. 大鱼 A. 剑水蚤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 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 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 【详解】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在食物链:单细胞藻类→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中,最高级营养级是大鱼,所以大 鱼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 故选 D。 4. 利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叶片上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观察到的 视野分别为下图中的甲和乙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若装片往左移,则视野中物像也会往左移 B.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 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 甲视野转换到乙视野时需调节粗准焦螺旋 【答案】B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 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 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 【详解】A.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因此若装片往左移,则
视野中物像也会往右移,A 错误。 B.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低倍视野)比乙(高倍视野) 亮,B 正确。 C.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小。因此甲(低倍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高倍视 野)中可能观察不到,C 错误。 D.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 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甲视野 转换到乙视野时需调节细准焦螺旋,D 错误。 故选 B。 5. 细胞的生活靠细胞各结构的分工合作。下列对于细胞核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控制中心 C. 控制物质的进出 【答案】A 【解析】 B.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D. 储存细胞液的场所 【分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不同的结 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A.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遗传信息,含有指导发育的全部信息,是细胞的控制 中心,A 符合题意。 B.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为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B 不符合题意。 C.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 易地进入细胞,C 不符合题意。 D.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掌握植物细胞各结构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6. 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分裂、生长和分化完成个体 发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但不能无限地长大 B. 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给子细胞 C. 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多细胞生物体内既存在细胞分裂,同时又存在细胞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逐渐 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组织)。
【详解】A.细胞体积增大后,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会变小,营养物质供应会不足,所以,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A 正确。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给子细胞,细胞分化过程中,没有染色体 的复制和分配过程,B 错误。 C.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故其中的染色体数目 相同,C 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多细胞生物体内既存在细胞分裂,同时又存在细胞分化,D 正确。 故选 B。 7.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 分析不合理的是 装置 小麦种子数 实验条件 ① ② ③ ④ 50 粒 50 粒 50 粒 50 粒 湿润 干燥 完全浸没在水中 湿润 4℃ 25℃ 25℃ 25℃ 实验结果 0 粒萌发 0 粒萌发 0 粒萌发 48 粒萌发 A. 每组中放置 50 粒种子可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B.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种子萌发只受水和温度影响 C. ①组与②组不能对照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D. ②组与④组可形成对照实验,其中变量是水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 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 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每组中放置 50 粒种子实验,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可使实验结果更 加可靠,故 A 正确。 B.①和④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②和④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①和③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空气,上述实 验结果说明种子萌发受水、空气和温度影响,故 B 错误。 C.①组与②组不能形成对照实验,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实验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设计的原
则:单一变量原则,故 C 正确。 D.②和④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实验的变量是水分,其它的 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故 D 正确。 故选 B。 8. 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早晨、中午、傍晚、深夜四个时间段在同一株绿色植物上摘 下生长部位、生长期及长势大小相同的四片绿叶,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分别滴加等量的碘液 进行染色处理。其中染色最深的应该是哪个时间段摘取的叶片 B. 中午 C. 傍晚 D. 深夜 A. 早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 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详解】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 作用是消耗有机物。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 滴上碘液,颜色最深;深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些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 颜色不会很深。 故选 C。 9.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轨生活了 6 个月,为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所带的食物中必 须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下列有关航天员日常膳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应以脂肪为主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B. 应以糖类为主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C. 应含有适量维生素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需求 D. 应含有适量蛋白质以保证机体合成所需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的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 宝塔”,提倡城乡居民每天均衡地吃这五类食物(米面等主食、蔬菜水果、鸡鱼肉蛋、奶制 品豆制品、油脂类),以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营养学家还指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 30%、40%和 30%左右。 【详解】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的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 宝塔”,如图:
由图可知:航天员日常膳食应以糖类为主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应含有适量维生 素、适量蛋白质、适量脂肪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需求,A 符合题意。 故选 A。 10. 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吸收功能不相关的是 A.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 小肠壁中含有许多肠腺 B. 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D. 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 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 肠长约 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 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 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与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有: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 成。而“小肠壁中含有许多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直接相关。 故选 C。 11. 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大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在大气中的含量(%)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78 21 16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A.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是因为氧气从肺泡扩散到了血液
B.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因为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到了肺泡 C. 从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的氧气主要是通过溶解于血浆中来加以运输的 D.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间的扩散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C 【解析】 【分析】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 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详解】ABD.气体进入肺泡会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所以,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是因为氧气从肺泡扩散到了血 液,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因为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到了肺泡,此时,氧气和二氧 化碳都需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才能分别进入血液和肺泡,ABD 正确。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 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 的功能,所以,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运输的,C 错误。 故选 C。 12. 血液循环系统是我们身体内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担负着营养物质、废物及气体等的运 输。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血液中红细胞运输 B. 机体内的血液只担负着各种运输作用 C. 身体有了炎症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D. 血浆蛋白具有凝血、抵御疾病等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功能: ①运输功能;②防御和保护功能。 【详解】A.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血液中血浆运输,红细胞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A 错误。 B.血液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保护的功能,B 错误。 C.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当病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数量增多, 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聚集在发炎部位并将病菌吞噬,炎症消失后,白细胞数量恢复 正常。因此体内有炎症时,表现为白细胞数目增多,C 错误。 D.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血浆的 90%是水,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包括通 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 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D 正确。
故选 D。 13. 某人在环境和进食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完全休息和运动情况下,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 水分(毫升),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 休息(一天) 运动(另一天) 汗液 100 2000 尿液 1800 500 呼出气体 300 600 A. 运动情况下机体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汗液分泌量 B. 运动情况下呼吸强度加大导致呼出气体散失的水分增加 C. 运动情况下汗液分泌量大量增加的主要作用是利于散热 D. 运动情况下尿液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是原尿的生成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水、无机盐和尿素。排泄的途径有三条: 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 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其中多余的水、 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详解】A.据表中的数据可见: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明显,说明运动情况下机体水分散失 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汗液分泌量,正确。 B.运动状态下,呼吸频率增快,所以通过呼气散失的水量增加,B 正确。 C.运动时汗液分泌大量增多,水分主要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有利于散热,正确。 D.排泄的途径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二氧化碳和水、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 运动情况下尿液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是流汗多,呼吸频率增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量也增加, 错误。 故选 D。 14. 2020 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开车,文明行路”是文明的重要内容。 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 看到红灯,感受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视网膜 B. 看到红灯,行人自觉停下等待是简单的反射 C. 斑马线前,司机减速礼让行人是复杂的反射 D. 严禁“酒驾”,因为酒精会影响大脑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