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书写(5 分) 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二、知识积累(26 分)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 古城绍兴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 fú(1) 水墨画。bān (2) 瓦台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 péng (3) 驳的青 船分 明很有 cāng(4) 桑感,但老店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曹 正兴《说绍兴》) 2.品湖光水色,填诗文名句。(10 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 ,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3)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 是: , 。 (6)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 , 。 (7)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 营养,诚知朱熹《观书有感》所言:“ , 。” 3.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做注释。(6 分) (1)友人惭,下车引. (2)家贫,无从致. (3)人恒过. ⑤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 ③书以观,每假. ⑥,佂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 ①之,元方入门儿不顾. ②.(《陈太丘与友期》) ④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死于安乐》) ①引: ⑤过: ②顾: ⑥作: 4.名著阅读(6 分) ③致: ④假: (1)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3 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2)《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圣地亚哥,但小说称呼他为“圣地亚哥“仅四处, 以“老人”称呼他却有 214 处,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阅读(51 分) (一)阅读《吃莲花的》,完成 5-8 题。(17 分)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 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 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 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 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 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 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 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 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 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 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 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 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 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 “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 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 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 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 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5.“我”对“吃莲花”持怎样的态度?请综合文章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 分) ①专说“亭亭玉立”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请结合 加点词分析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 的理解,并探究误读的原因。(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完成 9-12 题。(14 分)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 2016 年 7 月 14 日,美国众议院以 306 票对 117 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 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二维 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 案,也不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 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 ●正方: 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培养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 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 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 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 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 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验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示 有何必要? ◎反方: 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他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 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移到另一个物 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 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再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 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 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 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 ●正方: 转基因食品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 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 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 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 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 的接受度。 ◎反方: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顾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 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护本
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成“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 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就可以选择吃;对转基因食品安 全性有顾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 可? ●正方: 强制标识会拍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不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 符号,还需要检测,实施起来成本太大。因为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 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滥价,厂家会 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授其所好。 ◎反方: 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 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 检测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9.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你吗?这一争议是由什么新闻事件引起的?正反双方从哪三 个方面展开辩论?请简要概括,完成提纲,不要求字数一致。(3 分) (《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07﹣25) 10.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3 分) A.正方认为,一般来说,传统育种方法杂交出来的作物的基因信息是没法辨别的。而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信息是可以确切知道的。 B.反方认为转基因,就是一个物种的基因在自然演化下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 上。 C.正方认为转基因农业改名,精准农业,能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 D.反方认为强制标是不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 11.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以下面句子为例,分析双方多次使用反问的表达效果。 (4 分) 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面辩论中的相关言论,分析产生下面试验结果的原因。(4 分) 美国科斯坦尼格罗教授用实质相同的苹果对消费者进行了对比试验。 【试验一】在标识非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命,愿意多付 38.6% 的钱购买非转基因苹果。 【试验二】 在强制标识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 94.2%的钱购买无标识苹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资治通鉴〉两则》,完成 13-18 题(20 分)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 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 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 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 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④戮:通“勠”,并力, 勉力。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见睿微弱,谓.曰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14.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②因相视流涕. ④众皆收泪谢.之 (3 分)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3 分)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 分)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和以济! 17.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 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感往事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 投降。 四.语言运用(68 分) 19.探究下面的图文材料,写一篇《快递垃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建议》。 要求:语言简介连贯,字数在 150 字以内。(8 分) 快递业迅猛发展,产生的垃圾带来很多问题。环境志愿小分组组织了快递垃圾何去何 从的实践活动。以下是队员们从人民日报的媒体找到的有关资料。 (1)016 年快递邮件达到 300 亿件,其包装垃圾总量有 400 多万吨, 但垃圾的实际回收率不足 10%。 (2)常见的快递垃圾有纸箱,包装袋,胶带,运单,填充泡沫等, (3)快递包装胶带的主要原料 PVC(聚氯乙稀)埋在土里至少要经 过上百年才有可能降解。 20.生活中,你是更关注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果?你可曾思考过两者的关系?阅读下 面这组言论,按要求完成写作。(60 分) 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 大自然中一切的结束都喻示着新的开始﹣﹣QQ 经典说说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这些言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 阐述观点,也可…… 要求: (1)任选一个角度立意,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 16 行(3)不少于 600 字 (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五、附加题(提示:建议你先写作文,时间有余,可以选做) 1.下列句子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个文化流派?根据句意选择。(3 分) (1)礼之用,和为贵。( ) (2)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利奥波德的《 》是一部描述土地与人类关系的著作,可与梭罗的散文集 《 》相媲美,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2 分)
2017 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部分试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一、书写(5 分) 略 二、知识积累(26 分) 1.(1)幅 (2)斑 (3)篷 (4)沧 2.(1)在水一方 (2)竹色溪下绿 (3)小桥流水人家 (4)静影沉璧(5)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①引:拉;②顾:回头看; ③致:得到;④假:借;⑤过:犯错误;⑥作: 奋起, 指有所作为。 4.(1)D (2)用“老人”称呼,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不只是个体形象,而是在更广 泛意义上代表一个群体形象(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具有更普高的意 义);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失败的英雄”“胜利的失败者”等)。 “圣地亚哥”只能揭示小说主 人公的名字,不能暗示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文本阅读(51 分) (一)(17 分) 5.“我”对“吃莲花”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 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很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 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 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篇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问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我” 的不理解。可见“我”的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 度等)。 6.(1)“专说”表示“亭亭玉立”只是其中一个例词,“七十五”表示次数之多,可见“我” 为莲花写了很多诗,表现了“我”对莲花喜爱的之深。
(2)“真”字表达了“我”对友人没有看上自种白莲而想买湖里莲花的不痛快,也暗含了 “我”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7.“这且不提”一句反复出现,一是使内容结构与情感脉络更清晰;二是为了强调“我” 对莲花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8.例子分析 例 1:友人提出“云买点莲花来”时,本意是要买来吃;“我”误以为龙人要买莲花欣赏。 例 2: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意思是这两盆花也能对付着吃了;“我”误以 为友人赞同那两盆花也还可观。 例 3:友人“静立花前”时,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也很难, 正在欣赏那两盆花的美丽。 误读原因 第一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示例:两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我”喜爱的是莲花的外形;而友人喜爱的是莲花做成食 物的味道。 第二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角度不同。 示例:两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我”把莲花当作欣赏对象;喜爱莲花的形态美,追求的 是精神文化;友人把莲花当作一种食材,喜爱莲花的美味,追求的是物质之享。 第三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 示例:两人的思想追求不同。“我”以欣赏的眼光年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从精神的 角度看待(对莲花、对生活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关注的是它们的审美性;友人以 分析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以物质的态度看待,关注的是它们的实用性。 (二)(14 分) 9.(1)2016 年 7 月,美国通过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2)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3) 强制标识的成本是否太大? 10.A 11.辩论中,双方都多次使用反问,如例句使用反问,强烈地否定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 品的实质等同、一样的安全”的看法,加强了语气,使说理更有力(增强了辩论效果),也 能引发读者(听众)的思考。 12.人们愿意多花钱买非转基因苹果,可能是因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强制标识 后,人们愿意花更多钱避开转基因苹果,是因为强制标识可能强化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 负面印象。 (三)(20 分) 【分析】译文: [ 江左夷吾]周投奔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任用周为军咨祭酒.前骑都尉谯国人桓彝也避乱 渡过长江,见司马睿势力微弱,对周说:“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 里如此势单力薄,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又见到王导,与王导一起议论天下大事, 退出去后,又对周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再有忧虑了。” [新亭对泣]名士们一起登上新亭游玩宴乐,周坐在中间感叹说:“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