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朝阳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朝阳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为了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线上学习生活,班级拟将开展“少年当自强”云端微班会。活动准 备过程中,老师邀请你组建审核组,对各小组上交的内容进行初步检查和修改。 活动一 话“自强不息”,晓班会主题 开场白(初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钢健有力,永无 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尊循天道,______。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suí),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正是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 造了万国衣冠(guān)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 5000 多年的灿烂文明。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奋进的征程中充满希望,也充满了挑战。面对困难自强不息,将是我们 实现价值成就未来的动力。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主题班会——“少年当自强”。 1. 阅读主持人交上来的开场白(初稿),大家对文稿中的字形和主持人标注的读音产生了争 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表达的是“坚强有力”的意思,所以“钢健”应当写作“刚健”。 B. 因为表达的是“依照、按照”的意思,所以“尊循”应当写作“遵循”。 C. “精髓”说明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但“髓”的读音应该是 suǐ。 D. “万国衣冠会长安”意思是各个国家的使臣都来朝拜,所以“冠”应读作 guàn。 2. 主持人希望大家帮助她在开场白第一段的横线处补充一句话,来点明“自强不息”的含 义。查《现代汉语词典》,“强”的主要义项有:①力量大;势力大。②感情或意志所要求 达到的程度高;坚强。③使用强力;强迫。④使强大或强壮。根据词典释义及开场白内容, 下列补写在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勇猛强壮,不畏挫折 【乙】奋发进取,持之以恒 【丙】力量强大,充满希望 3. 阅读开场白,大家发现第三段中画线句子在语境中表达欠妥。请你作出修改。 活动二 讲先贤故事,品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少自强不息的故事。东晋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夜半听到鸡鸣,便 起床练剑。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闻鸡起舞”。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断齑画粥”的 故事却鲜为人知....。年少求学时,他每天把凝固的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伴以腌菜下饭。 虽然生活如此艰苦,但他一意孤行....,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孜孜不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 续了三年。
4. 故事组的同学为大家搜集了古代先贤故事。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 当.的一项是( ) A. 家喻户晓 C. 一意孤行 B. 鲜为人知 D. 孜孜不 倦 活动三 赠勉励卡片,燃自强之魂 5.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同学们会互赠“少年当自强”主题卡片勉励对方。请按照创意设计 组的要求,参照下面的卡片示例,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用正楷或行楷字书写“少年当自强”五个字作为卡片主题,表达你对友人的鼓励。 (2)请你写出能体现“自强”之意的两句连续的古诗文。(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 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3)请用上任意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向友人说明你选择这两句诗文的理由。 活动四 诵总结对联,抒自强之志 结束语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而不会等待犹 豫者、懈怠者。同学们,让我们心怀梦想、戒骄戒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 走好这段云端学习征程。最后,让我们一起诵读对联,结束今天的班会! 循古,展今,开来;意兴方遒,听_______传华夏。 正心,立志,______;风华正茂,看少年意气扬神州! 6. 班会总结发言阶段,主持人希望在结束语中以对联的形式提出倡议,总结收获,但对联 中的个别词语还需斟酌。请你帮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 伟大先贤 梦想 B. 先贤故事 逐梦 C. 伟大先贤 逐梦 D. 先贤故
事 梦想 【答案】1. D 2. 乙 3. 示例:句首加“中华文明” 5. (1)少年当自强 (2)示例: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4. C (3)示例:尽管目前你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像李白一样,乘 长风破 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6.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字义。 D.“衣冠”本指衣服礼帽,服饰,在此代指文武百官;故“冠”读作“guān”;而非“guàn”;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强”在此指感情或意志所 要求达到的程度高(②); 【甲】“勇猛强壮,不畏挫折”中“强”强调的是“强壮(④)” 【乙】“奋发进取,持之以恒”一句强调的是意志坚定,不断努力;契合“强”的意思“感 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②)”; 【丙】“力量强大,充满希望”中“强”强调的是“力量大(①)”; 故选【乙】。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 5000 多年的灿烂文明”缺少主语,这里“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 5000 多年的灿烂文明”指的是“中华文明”;故应在画线句句首添加“中华文明”。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使用正确; 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使用正确; C.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在此形容 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的范仲淹,褒贬误用,使用有误; D.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使用正确; 故选 C。 【5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①用正楷或行楷工整美观书写;②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书写
要规范;③不写繁体字。注意“强”等易错字的书写。 (2)本题考查名篇识记。写出能体现“自强”之意的两句连续的古诗文即可,如: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应使用一组关联词组,表达运用上题所提到的诗句的原因。 如:因为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所以我们不能轻言 放弃,要坚定自己的追求,“上下求索”。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 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第一空:根据下联中的“少年意气”可知,第一空应填偏正短语,且前两字应为名词; 第二空:根据上联中的“开来”可知,第二空应填动词; A.“伟大先贤”虽为偏正短语,但是前两字为形容词,与“少年”不对应;“梦想”为名 词,与“开来”不对应; C.“伟大先贤”虽为偏正短语,但是前两字为形容词,与“少年”不对应; D.“梦想”为名词,与“开来”不对应; 故选 B。 二、古诗文阅读(共 15 分) (一)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答谢①____所作。诗人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凄凉地”“②____”等词 语表现了他难以平静的心绪,“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等又传达出他③____的人生 态度。 8.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本诗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和李白《行路 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 学习文学作品要善于分类整理。某同学辑录了刘禹锡的部分经典诗文名句,请你帮助他 完善相关内容。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①_____,②______。(《陋室铭》) 【答案】7. ①. 白居易 ②. 弃置身 ③. 乐观进取 8. 刘禹锡借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悼念,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李白借典故表达 了希望一展宏才、有为于当世的梦想。 9. ①. 无丝竹之乱耳 ②. 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 【7 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第一处: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免官职,与刚离任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酒席上,白居易作《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刘二十八即刘禹锡),其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 意思是说同僚们仕途得意,而你独自一人在荒凉之地蹉跎年华,借此为刘禹锡鸣不平。刘禹 锡有感而发,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答谢白居易...的情谊。 第二处: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 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凄凉地”指荒凉偏远之地,点明了“巴山楚水”之地地处偏远, 远离朝廷,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表面是说“地”之凄凉,实际上是形容诗人内心之凄,表 现了诗人的被贬谪的无限心酸、凄苦。“弃置身”是指遭受贬谪的自己;而诗人已被“弃 置”“二十三年”,体现了贬谪之久,作者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的舞台,其中的痛苦与克 制可想而知。据此可知“凄凉地”“弃置身...”,流露了诗人内心长期遭到贬谪的痛苦和抑制 已久的情绪(难以平静的心绪)。
第三处: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 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代表的是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 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代表的是仕途得意的新贵。沉舟旁“新生事 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借用自然景物 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 的道理,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 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 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 一杯美酒振奋精神。诗人不在因贬谪而伤悲、慨叹,一扫往日的不快,“凭杯酒”抖擞振奋, 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尾,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宽广的 心胸。 据此可知“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等又传达出他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8 题详解】 考查用典、对比阅读。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 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 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 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在革新运动中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 人;表现对故友的怀念及伤痛,满是对物是人非的悲叹。“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 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联系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 置身(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可知,运用典故 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久,世事沧桑,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满含对世态变迁的怅惘。据此可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出诗人对友人的悼念,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 梦,他乘船经过日边。写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 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 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借 用典故,表现诗人渴望的重用,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希望一展宏才、有为 于当世的梦想。 【9 题详解】 考查名篇识记。
《陋室铭》中的名句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意思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 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 还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意思是: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 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作者没有因身居陋室而郁郁寡欢,而是认为可以守得清净,减少俗事、 公务的烦扰,表现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本题只要能写出连续两句《陋室铭》中的名句即可。 (二)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0.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岳阳楼之大观”中“观”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下奇观. 念 B. 走马观.花 C. 袖手旁观. D. 传统观. 11. 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衔远山,吞长江 理解:屹立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 的水流 B.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理解:因为离开祖国,迁客骚人更加怀念家乡,既担心被诽谤又 害怕被讥讽 C.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理解:夜晚,洞庭湖面上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 水底的玉璧 D. 进亦忧,退亦忧 理解:古仁人在朝廷为官就为他的君主忧虑,退居江湖就会为黎民百
姓担忧 12. 根据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仲淹泛①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②,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妻子衣食,仅 能自充。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及其卒也,羌首③数百人,哭之如父,斋④三日而去。赠兵 部尚书,谥⑤文正⑥。 【材料二】 (取材于《宋史·范仲淹传》) 辽、夏使至,必问光⑦起居,敕⑧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 于物澹然⑨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⑩以终其身。 及(光)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归葬陕州,谥曰文正。 (取材于《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泛]广。②[质问]询问以正其是非。③[羌酋]羌族首领。④[斋]斋戒,旧指祭祀前整 洁身心。⑤[谥]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封。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 事迹所给予的称号。⑥[文正]美谥的一种。⑦[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⑧[敕] 告诫。⑨[澹然]恬淡貌。⑩[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 范仲淹与司马光谥号都是“文正”。范仲淹“通《六经》,长于《易》”,司马光“①____”, 二人均有极高的学问。生活上,范仲淹妻儿的吃穿仅能够充饥御寒,司马光妻子去世后需要 卖田才能安葬,可见,二人虽身居高位但都具有②____的美德。为政上,范仲淹有“③____” 的政治抱负;司马光担任宰相,辽、夏不敢侵犯。正因为如此,他们获得了百姓的“④____”, 去世后获加美谥,实至名归。 【答案】10. A 11. C ①. 于学无所不通 ②. 清廉 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 12. 爱戴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 “岳阳楼之大观”中“观”的意思是“景象”。 天下奇观: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观:景象。 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 致。观:看。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观:看。 传统观念:指依据以往的经验或知识而形成的一种观念。观:观念。 故选 A。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