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文言文(40 分) 1. 默写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②_________________,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③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④_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⑤当追求理想屡屡受挫,你可以用《蝶恋花》中的诗句鼓励自己:________, _____。 【答案】 (1).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人面不知何处去 (3). 无案牍之劳形 (4). 一鼓作气 (5). 衣带渐宽终不悔 (6). 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帆、沧、 牍、伊、憔悴。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乙】文作者是___(人名),【甲】文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首 诗(词)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说”是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或称述功德。 B. 【甲】文上片表明作者因为厌倦世间离情别绪而产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 C. 【乙】文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菊花和牡丹的不屑与鄙弃。 D. 【甲】文风格浪漫充满想象力,【乙】文则展现宋代理学家的人格追求。 5. 【甲】文作者将“月”贯穿全篇,【乙】文则细致描写“莲”的形象,两者在写作手法上 有异曲同工之处,请做简单分析。 【答案】2. (1). 周敦颐; (2). 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 3. 对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又有什么人呢? 4. D 5. 两者都是“借物”,【甲】文借物抒情,在对月的赞美中寄托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乙】文 托物言志,借莲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君子之志.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乙文作者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 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 家。 甲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还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语:予,我;何人,什么人。 3.A.错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 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B.“厌倦世间离情别绪而产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错误。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 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 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 上的乐观精神。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C.错误。作者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表达了自己对于 牡丹的不屑与鄙弃; 故选 D。 4.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 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 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同:甲文,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乙 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 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可知都是“借物”。 异:甲文,借明月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乙文,《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 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 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 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点睛】译文 【甲】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 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 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 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 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 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 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 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至于鄙. (2)卒.得反国 7. 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在宫内宫外都听不到有人批评我的过失,所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
B. 宫内宫外的人都没有听说我犯了过错,因此我才逃亡到这里。 C. 我在宫内宫外都听不到有人批评我的过失,因此我才逃亡到这里。 D. 宫内宫外的人都没有听说我犯了过错,所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 8. 宋昭公出亡,从他的喟然长叹中表达出他内心的___之情。“谄媚者众”这一结论从文中 “___”能得到鲜明体现。最后宋昭公终于悟出:身为一国之君应该___。 【答案】6. 边境/边远的地方;最后、终于 7. A 8. (1). 后悔 (2). 无不曰 (3). 广开群言,除弊纳谏,听取周围人对自己的批 评意见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到达了边境。鄙:边境。 ②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卒:最后。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 句式。根据关键词:内外,于内外,在宫内宫外;闻,听到;吾过,我的过失、过错;是以: 因此,所以;此:这个地步。故选 A。 3.考查根据提示补全内容。结合他感慨的话:“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 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 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可知 他后悔自责的心情;“谄媚者众”意思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与“无不曰”没有一个不说, 意思是一致的,体现了奉承拍马的人太多。在本文中,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作者归结为 “奉承拍马的人太多,国君被蒙蔽,不能自省”。身为一国之君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 议,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点睛】译文: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 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 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 昭公君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 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二、现代文(38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 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 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 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 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制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 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 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 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 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宇都认得,话全懂了,__________。从前有人说,读 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书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 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 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 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 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 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 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 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 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9. 作者认为要精读什么书,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时间考验的书 C. 有着永久价值的书 B. 经过评选家评选的书 D. 值得精读的古典著作 10. 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不超过 15 个字)。 11. 作者提出“知其意”的原因有二:(1)___;(2)____。 12. 第⑩段“这个程度”指的是____。 1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答案】9. B 10. 还/也未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的意思 11. (1). 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 意”的情况,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2). 因为字里行间有“弦外 音、味外味”。 12. 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后,能通过比较、补充得到读者自己的较为正确的意, 以此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13. 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有两层意思:一,指的是 “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读书的实质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必纠缠于语言文字; 指的是我们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后,还要通过“明其理”生成自己的“意”,用来处理事 务,解决问题。读书“过河拆桥”的目的就是,把书读活,让书为我所用。 【解析】 【详解】1.根据第③段的语句“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 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 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 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可知 ACD 三项在句中都有体现,这里所说的“评选家”就是 “时间”。故选 B。 2.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横线前有一个词语“即使”,所以此处应有一个与之搭配的词语, “也”“还”,在根据假设的情况“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据此拟写为“还未必能 知道作者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应的段落,第⑤段“因为语言总离 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 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概括为: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
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第⑥段“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书要得其 ‘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概括为:需要在了解字 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4.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代词的指找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 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 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 “这个程度”结合上文和第⑨段,可知指的是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然后再经 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理,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 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 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文标题“读书要‘过河拆桥’”,出现在文章的第⑦段,结合文段内 容可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体会到了文字以外的精 神实质,不必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根据第⑧段“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可知“明其 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这样之后达 到了读书“过河拆桥”的目“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那个冬天,那个人…… 五年级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听说农场里很多人家养的鸡和鸭都冻死了,还有一匹马也冻 死了。天上不落雪,只刮北风。就是这样的天,才叫真冷。 我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可谁都不想上课,因为教室里也冷。教室的窗户到处有裂缝,那 风会像刀子一样飞进教室,耳朵会听见风在鸣叫。教室里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砖砌的炉子 和一面砖砌的火墙。 烧炉子,是一件大事。北大荒的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要烧炉子,就得在天不亮时 去学校,把炉子用柴 yǐn rán,加上煤,把火墙烧热,至少一两个小时。 下午放学前,老师要布置安排第二天早上烧炉子的人。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 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师的目光。一想到要起那么早,那么冷, 离开热乎乎的被窝,独自一个人来到冰冷的教室里生炉子,就觉得可怕。 老师也不忍心叫我们早起生炉子,他在等着学生主动举手,能够主动为同学们生炉子。 这时,一个叫王才军的同学胆怯地举了手。 老师问:“王才军,你是在举手吗?”
王才军脸红了,手想缩回去,又想举高一点儿。他是不习惯举手的,因为在课堂上,他 从不举手。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提的问题,他永远不知道答案。 老师又问道:“王才军,你要是举手,就举高一点儿,让我和同学们都能看到!” 王才军这才把手举过了头顶。他一举手,我们都把头抬起来,舒了一口气。老师笑了笑, 点着头说:“王才军明天生炉子吧!” 第二天,我们一进教室,果然很暖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王才军的脸上有烟熏的痕迹, 手上也残留着煤黑。他蹲在炉子前,把早上带来的凉馒头放在炉子上烤。 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除了温暖外,还能闻到炉子上烤馒头的香味。在温暖和有香味 的教室里上课,大家心里都洋溢着幸福。 从那天开始,老师不再安排同学轮流生炉子了,因为王才军背后跟老师说,冬天烧炉子 的事,他一个人包了!一个月过去了,我们都已经习惯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了。 王才军的学习成绩真的很差,刚刚考完试,他的成绩又在全班垫底。老师批评王才军的 时候,总是说:“你要多抽出点儿时间,做做算术题,背背课文,多查查字典,你的错别字 太多了!”老师指责王才军的时候,非常激动非常生气。 我偷偷看王才军,他的鼻孔四周还有生炉子时的煤黑,手粗糙不堪。挨了老师的批评后, 他一直垂着头,用力搓着自己的手。 我跟他说:“你去外面用雪搓搓手,也把自己脸上的煤黑搓掉!” 他看看我,点点头。 他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蹲在雪里,用雪搓自己的脏手,用雪搓自己鼻窝处的煤黑。我 心里有些替王才军不平,觉得老师批评王才军时太狠了,就是看在他每天为同学起大早生炉 子的份上,也该嘴下留情的。 我最担心的是,王才军挨了老师的“痛批”之后,不再为大家生炉子了。 第二天,王才军照旧去教室生炉子,把教室里烧得暖暖的,他照旧蹲在炉子前烤馒头, 吃早餐。 某日,我走进教室时,一阵寒气袭来,炉子没生,火墙是冰冷冰冷的。同学们进了教室, 手套和帽子都摘不下来,室内的温度跟室外差不多。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 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老师和我们没有经验,把教室里烧得全是烟,呛得睁不开眼。大家只能都躲到教室外面, 一面等着教室里的烟散尽,一面拥挤在教室外面,不停地踩着脚取暖。 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说话。
分享到:
收藏